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
”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专家学思】
作者:巫喜丽(华南理工大学教授)
今年秋季学期伊始,北京市1400余所中小学全面开设人工智能通识教育课程,实现全市183万余名中小学生全覆盖;浙江省杭州市在中小学各个学段全面开展人工智能通识课程教育,每个学年不少于10课时;天津市推出“人工智能基础”专属课程……这些创新举措的密集落地,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人工智能通识教育已从“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
当人工智能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重塑生产生活方式,基础教育应如何为青少年构建适配未来的核心素养?《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指南(2025年版)》给出了明确方向: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是顺应时代发展需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是深化教育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力抓手,是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和科技强国的战略路径。
面对“智能时代、教育何为”这一时代课题,人工智能通识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准确把握智能时代教育的规律和方法,培育面向未来的创新型人才。今天的中小学生,正是未来的创造者,是科技强国建设的生力军。纵观全球教育发展,“技术素养与人文素养并重”已成为AI教育的共同价值取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24年发布的《面向学生的人工智能能力框架》,明确提出“以人为本的思维、人工智能伦理、人工智能技术和应用、人工智能系统设计”四大能力维度,与我国《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指南(2025年版)》提出的“知识、技能、思维、价值观”四位一体的人工智能素养高度契合。这种将价值伦理贯穿技术教育始终的育人导向,既是对低龄学生慎用AI的理性回应,更是对“培养什么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的时代解答。
放眼全国,我国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已按下“加速键”,例如教育部遴选184个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人工智能教育应用不断深化;举办中西部中小学教师人工智能素养提升专题培训班,依托国家智慧教育平台进行同步直播,通过全国3200多个分课堂,覆盖中西部地区31万余名中小学骨干教师。一批人工智能大模型在一线教育场景应用落地,智慧教育云平台、AI教室等在全国范围内全面铺开,为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注入科技动能。
推进中小学AI通识教育是个系统工程,既要把握机遇乘势而上,又要尊重规律稳步前行。经过多年实践探索,我国中小学AI通识教育已初见成效,但仍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
当前,AI通识教育存在重技能、轻价值的倾向,对批判性思维、数字责任与伦理自觉等人文素养的培育仍显不足。需要看到,人工智能时代,变化的是教育形态、手段、工具,不变的是教育的使命和方向。需要在课程设计与教学实施中强化价值引领,将技术运用与人文精神有机结合,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人与技术、社会的关系,培养学生科学兴趣和科学精神,提升数字素养与数字技能。
调查显示,目前各地在课程标准的统一性、教学内容编排的科学性、学段衔接的连贯性等方面不尽完善。应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构建“基础认知—技术理解—创新应用—伦理反思”的螺旋式课程体系,制定学段衔接标准,设立跨学段教研共同体,确保中小学AI素养教育的科学性和连贯性。
此外,现有评价体系较为单一,不同程度地存在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轻素养等问题,难以有效评估学生的数字素养、创新能力和伦理认知水平。对此,应着力构建多元评价体系,将过程性评价与素养评价相结合,以科学评价引导教学改革,推动AI教育从知识传授向素养培育转变。
教师人工智能素养提升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建立更加系统的培养培训机制,可借鉴新加坡的“国家人工智能战略”,将AI素养提升纳入教师培训必修内容,完善“职前培养-入职培训-在职提升”全链条教师发展体系,提升师资水平。建立高校、企业、学校协同的培养机制及师资共享机制,通过定向帮扶与资源下沉,辐射带动更多中西部教师提升人工智能素养,激发教师运用人工智能优化教学、创新教研、改革评价,不断提升教学主动性和积极性。
需要看到,教育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区域间、城乡间、学校间的硬件设施和数字资源建设存在差异。“十五五”时期,需加大对农村和偏远地区基础设施投入,同时加强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资源整合与共享功能,通过“云端课堂”等方式,让科技之光照亮每一间教室,让学生无论身处何地,都能获得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
人工智能通识教育的普及,关乎未来人才培养质量,关乎教育现代化进程,关乎国家竞争力和民族未来。“十五五”时期,应着力健全家校社合作机制,鼓励科研机构、高新技术企业参与课程开发、师资培训和资源建设,形成人工智能教育的育人合力。与此同时,通过校企合作建立实践基地,利用虚拟仿真技术等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元的实践场景,促进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有效转化,把技术演进变量转化为教育发展增量。展望未来,中小学AI通识教育既要紧跟技术迭代,更要坚守教育本质,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才能为广大青少年构建起数字时代的成长坐标。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25日 07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