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
”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两岸听潮】
作者:刘奎(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今年是抗战胜利80周年,也是台湾光复80周年。1945年10月25日,台湾光复,整个台湾都弥漫着节日的气氛,家家张灯结彩,户户祭告祖先,锣鼓喧天,鞭炮响彻云霄。在日本侵占台湾的半个世纪里,台湾同胞苦难深重,但从未放弃抗争。除了武装反抗之外,文学也是重要“武器”。台湾文学在参与反殖民斗争中,彰显出台湾同胞不屈的民族意识。这一时期台湾抗争题材的作品,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抗日题材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关条约》签订后,台湾绅民一致反对割让台湾,在北京等待参加会试的举子汪春源等联合上书,申明台人誓不降服,“与其生为降虏,不如死为义民”。台湾诗人纷纷通过诗歌表达他们的愤慨,洪弃生的《台湾沦陷纪哀》开篇即称,“天倾西北度,地缺东南方。蛟龙激海水,沦没蓬莱乡”,描绘台湾被外敌侵占后的悲怆景象。面对日本的军事侵略,台湾军民进行了激烈的抵抗。当时大陆民众也自发支持台湾抗日,晚清著名诗人易顺鼎曾以逆行的方式两度赴台,其间的诗词反映了台湾民众强烈的爱国精神,如《寓台咏怀》中的“田横岛上此臣民,不负天家二百春”,表达了台湾百姓对国家的归属感以及诗人的深深忧国之情。台湾诗人施士洁、许南英、丘逢甲等都有唱和之作。日据时期台湾兴起了大量的传统诗社。台湾望族雾峰林家的林朝崧、林幼春等创办“栎社”最为知名。在日本警察的监视下,他们通过旧体诗词,婉曲地表达对侵略者的憎恨和对祖国的向往。
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台湾也兴起新文化运动。张我军、赖和等是台湾新文学的奠基者。张我军把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的新思想介绍到台湾,并出版台湾第一部白话诗集《乱都之恋》。他的诗歌不仅写他在北京求学期间的恋情,更关注台湾的命运。《弱者的悲鸣》写树枝上自由的黄莺,被“隆冬”冻住了喉舌,他希望黄莺能尽情地歌唱,“吐尽你们的激愤”,以寓言的方式,表达对侵略者的抗议。
赖和的专业是医学,他曾在厦门博爱医院短期执业。赖和的文学,以写实的笔触,为弱小者鸣不平,批判帝国主义统治者的残暴。他的小说《一杆“称仔”》《蛇先生》《丰收》和诗歌《觉悟下的牺牲》《南国哀歌》等,着力书写台湾民众在日本暴力统治下的苦难和反抗。《一杆“称仔”》主人公秦得参是本本分分的农民,卖菜糊口,但有一天巡警诬陷他的秤有问题,蛮横地将他拘捕。秦得参感到在殖民统治下活得“人不像个人”,选择在除夕杀死巡警,然后自杀,以此表达对日本警察统治的不满。《南国哀歌》记录的是20世纪30年代台湾少数民族奋起抗日的雾社事件。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台湾文学也与祖国文学一道,转向革命文学,寻求阶级和民族解放。杨逵是当时著名的左翼作家,他生于台南,因家贫半途辍学,进糖厂当工人,后前往日本半工半读,当过送报夫、泥水工等,其间接触到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参加劳工运动。回台湾后参加“台湾文化协会”“台湾农民组合”等组织,辗转各地演讲,先后被殖民当局逮捕十余次,但他毫不退缩。杨逵的小说带着明确的社会意识和民族意识,《送报夫》《萌芽》《压不扁的玫瑰花》《模范村》揭示了日本侵占下台湾民众的悲惨生活。
吕赫若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台湾的代表作家之一。他读书期间接触到左翼思想,关注底层民众和民族命运。他的小说《牛车》,不仅以写实的笔触反映台湾底层民众在日本殖民统治下的悲惨命运,也从文明论的角度,对所谓的殖民现代性加以批判,即侵略者推行的现代化是为了掠夺资源,而不是为台湾民众的利益。批判所谓殖民现代化的,还有盐分地带的吴新荣、林芳年等,他们对殖民者以现代为名、行侵略之实的行径,进行了深入的揭露。
日据时期的台湾文学,是祖国近现代文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日本侵占台湾的50年间,台湾文学是延续斯文、抵抗侵略、弘扬中华民族意识的重要方式。无数台湾作家以笔为投枪,批判侵略者殖民话语的虚假性和欺骗性,揭露帝国主义统治者的残暴,反映民众对祖国的认同和向往,是中国近现代寻求民族解放的重要参与者。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25日 12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