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
”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观察与思考】
作者:陈斌开(中央财经大学副校长)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坚持惠民生和促消费、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以新需求引领新供给,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促进消费和投资、供给和需求良性互动,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外部环境错综复杂、地缘政治风险上升、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构等多重不确定因素,国际市场需求趋缓,对外依存度波动加大。在此背景下,坚持扩大内需不仅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支撑。
深刻理解扩大内需中的几组核心关系
一是投资和消费的关系。传统经济理论往往采用“消费—投资二分法”的视角,将促进消费与扩大投资对立起来,认为增加消费会减少储蓄,从而抑制投资,这是基于静态均衡的理解。然而,从动态发展的视角看,扩大消费与扩大投资并非彼此独立或相互排斥,而是存在内在的互动与相互促进的逻辑关系。一方面,消费扩张能够有效带动投资增长。消费需求的扩大意味着市场空间的拓展和利润预期的上升,为企业提供了明确的投资信号和回报预期,促使其在产能扩张、技术研发、产品创新和服务升级等方面加大投入。另一方面,投资扩大也能反过来促进消费扩容。投资增加带来资本存量提升和生产效率提高,不仅改善了供给结构、丰富了商品和服务供给,还通过创造就业岗位、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居民收入水平,增强了消费能力与消费意愿。
二是供给与需求的关系。从更宏观的层面看,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关系,既不是古典经济学的“供给决定需求”,也不是凯恩斯学派的“需求决定供给”,而是呈现出互动共生、双向塑造的动态特征。一方面,供给扩张不仅能提升现有需求,更能创造新需求。在提升现有需求方面,随着生产效率提高和供给体系完善,产品与服务质量不断提升、成本与价格持续下降,通过价格效应和收入效应增强居民消费能力与意愿,推动既有需求稳步增长;在创造新需求方面,供给创新催生新技术、新产品和新业态,重塑消费方式与生活场景,拓展新的市场空间,推动需求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另一方面,需求的增长与升级也是供给端迭代与革新的核心牵引力。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与消费升级,孕育出多样化、个性化、品质化的新需求,促使企业加快技术创新、产品迭代与模式革新,推动供给体系向更高层次、更高效率方向演进,实现从“被动适应需求”向“主动创造供给”的转变。需要注意的是,供给与需求之间也存在结构性的约束关系,一旦二者失衡或匹配度不足,便可能引发产能过剩、资源错配等问题,削弱经济运行的效率与可持续性。
三是短期和长期的关系。在宏观经济治理中,短期侧重于需求管理,注重通过财政、货币等政策手段稳定增长、扩大就业、提振信心;长期则更关注供给侧,通过推动技术进步、结构优化和制度创新,提升经济潜在增长率。虽然短期与长期在政策目标、调控方式和作用机制上存在差异,但二者具有内在一致性:短期是长期发展的构成单元,长期则是无数个短期积累的结果。在扩大内需过程中,既要注重短期稳增长、保就业、促消费的现实需求,也要兼顾长期培育内生动力、优化结构、提升质量的战略目标。不能为了短期目标透支未来、牺牲长期可持续性,也不能因追求长期理想而忽视现实经济的稳定运行。应在短期政策与长期战略之间形成良性互动,通过短期政策稳预期、托底盘,以长期改革促转型、增潜能,实现稳增长与促转型的动态统一。
将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
面对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环境,传统依赖物质投入的增长路径的局限性日益凸显,只有将投资于物与投资于人有机结合,才能在更高层次上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增强国内大循环的内生动力与可持续性。
从供给侧来看,当前的高质量供给仍显不足。部分行业仍然存在低质量、低附加值产品供给过剩,核心技术薄弱、同质化竞争激烈,陷入低价竞争和效益下滑的困境;而高质量、高技术含量产品供给不足,关键领域对外依赖度较高,呈现出“低端过剩、高端短缺”的结构性失衡,与消费升级趋势不相适配。同时,教育、医疗、养老、托育等民生服务领域的供给尤其是高质量供给相对不足,区域间资源分布尚不均衡、服务质量差距还比较大,还不能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生活需求。从需求侧来看,居民消费潜力尚未得到充分释放。与基础制造业产品相比,居民的服务业支出占比偏低,特别是在高端服务业与高品质民生服务领域。这一现象的产生,既有高质量供给不足的制约,也受服务成本较高的影响,尤其在大城市,教育、医疗、住房等民生服务的相对高成本会在一定程度上挤压居民的消费能力和意愿,抑制外来人口和低收入群体消费潜力的释放。
面对当前我国高质量供给不足、服务领域需求释放不充分的现实,将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能够有效统筹消费与投资、供给与需求的协调发展,在兼顾短期增长与长期潜力的基础上,实现内需的持续扩大。应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导向,加大教育、医疗、养老、托育等民生领域投资,提升公共服务的可及性和均等化水平;扩大以产业技术改造和产品质量提升为重点的投资,增强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供给能力。这种以人为本、以质量为导向的投资,不仅能在短期内直接扩大有效投资,还可通过提升高质量供给水平带动需求增长,促进消费扩张,为内需的持续扩大和经济增长提供有力支撑。同时,这种投资还将创造大量就业岗位,提升居民收入水平,增强家庭消费能力与消费预期,从而在更长周期内推动内需持续扩大。随着需求不断增长,更多社会资本与市场主体将被吸引进入相关领域,进一步激发市场竞争与创新活力,推动供给结构优化、服务质量提升和产业升级。由此形成的高水平供需互动,不仅能持续释放内需潜力,构建“以供给促需求、以需求带供给”的良性循环,也将为我国经济在新发展阶段实现更高质量、更高效能和更可持续的增长奠定坚实基础。
供需协同发力构建强大国内市场
优化投资结构,扩大民生消费领域高质量供给。在总量上,保持投资的合理增长,防止盲目扩张和重复建设,既稳增长又防风险。在结构上,使投资在惠民生、调结构、强后劲等方面发挥更大支撑作用。聚焦托育、教育、医疗、养老等既有需求旺盛、供给存在短板的重点领域,加大民生性服务业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力度,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强化投资对消费的基础性支撑作用。同时,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带动作用,统筹运用政府投资基金、产业基金、专项债券等多种工具,重点投向能够撬动社会资本、带动就业和改善民生的领域。通过完善投融资体制机制,优化营商环境,增强政策稳定性和预期引导,进一步激发民间投资活力,提高民间投资比重,形成政府投资与社会资本协同发力、互为促进的良性格局,为扩大内需和培育经济长期增长动力提供有力支撑。
完善促进消费制度机制,增强居民收入预期与消费信心。健全居民收入分配机制,完善劳动者工资决定、合理增长、支付保障机制,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稳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通过深化税收制度改革、完善转移支付和社会救助机制,提高中低收入群体消费能力,增强收入分配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健全促进消费的长效政策体系,完善消费金融支持与信用体系建设,创新消费场景,激发居民潜在需求。通过制度保障稳定收入预期、提升消费信心,推动居民消费向发展型、品质型转变,为形成强大国内市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构建“人物融合”的内需格局。应加快打破地区、城乡、行业间的市场壁垒和制度性障碍,推动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与资源高效配置,促进商品、资金、技术、人才在更大范围内顺畅流通。必须把人作为扩大内需的核心,通过深化户籍、教育、医疗、住房等领域改革,促进人口要素在城乡间高效集聚与合理流动,提升居民消费能力与公共服务可及性。同时,以物为支撑,完善现代物流体系和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统一的商品与服务市场,推动标准、认证、数据等领域的互联互通,降低流通成本,提升市场效率。在统一市场建设中应强化“人”的需求导向和“物”的供给协调,促进生产体系与消费体系深度融合,形成以国内大市场为依托、以高质量供给创造新需求的内需循环新的格局,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25日 11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