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11-25 03:0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沈坤荣(南京大学商学院教授、经济增长研究院院长)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高质量发展,最重要是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积极发展新质生产力,在推动科技创新、加快培育新动能、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上取得实质性、突破性进展”。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洞察国内国际发展大势、准确把握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彰显了把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的坚定决心和历史自觉,为“十五五”时期新质生产力发展和科技强国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时代要求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事关国家全局和长远发展的系统工程。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实现从无到有、由弱渐强的历史性跨越,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相继涌现,一些标志性科技成就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更在多个领域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支撑,为国防安全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也为我国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国奠定了坚实科技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国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科技自立自强,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2024年全社会研发投入超3.6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48%;高水平国际期刊论文数量和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5年世界第一,国家综合创新能力排名由2020年的第14位提升至2024年的第10位;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加速融合,2024年我国规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较“十三五”末增长42%,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科技等前沿领域正在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当前,我国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面临新的形势。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科学研究向极宏观拓展、向极微观深入、向极端条件迈进、向极综合交叉发力,不断突破人类认知边界;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期,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生物技术等前沿技术集中涌现,引发链式变革。与此同时,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科技革命与大国博弈相互交织,高技术领域成为国际竞争最前沿和主战场,深刻重塑全球秩序和发展格局。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但原始创新能力还相对薄弱,部分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顶尖科技人才不足。新时代新阶段新形势下,必须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在逻辑

  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这既是契合生产力质态跃迁的历史规律,又是应对全球科技竞争的现实需要,更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体现了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的有机统一。

  契合生产力质态跃迁的历史规律。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始终强调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纵观历史,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会引起生产力的深刻变革和人类社会的重大进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特别是18世纪以来,世界发生了几次重大科技革命,如近代物理学诞生、蒸汽机和机械、电力和运输、相对论和量子论、电子和信息技术发展等。在此带动下,世界经济发生多次产业革命,如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信息化。每一次科技和产业革命都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面貌和格局。”新质生产力是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形成的,本质上反映了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的生产力的质态跃迁,体现了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规律。因此,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科学遵循和丰富发展。

  应对全球科技竞争的现实需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更是决定国家前途命运的关键变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是更加激烈的科技竞争,如果科技创新搞不上去,发展动力就不可能实现转换,我们在全球经济竞争中就会处于下风。”当今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国际环境“风高浪急”,大国博弈日趋激烈,战略竞争重心不断向科技领域聚焦。各国政府纷纷加大前沿科技创新投入,超前布局未来产业新赛道,力争在颠覆性技术和新兴领域掌握主导权。实践反复证明,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必须努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难题,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实现自主可控,打破外部技术垄断、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真正实现从“跟跑”到“并跑”乃至“领跑”的历史性跨越。因此,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我国应对重大风险挑战和维护国家战略利益的迫切要求,更是进一步抢抓战略机遇期下好先手棋和赢得新优势的战略选择。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以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不确定性,才能把中国式现代化宏伟目标变为美好现实。“十五五”时期,继续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必须从根本上转变发展方式、转换增长动力、提升发展质量,关键在于依靠科技创新培育新质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能够以新技术加速生产方式变革,以新动能提高经济增长速度、提升经济发展质量。从发展方式看,新质生产力摆脱了传统依赖资源要素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型增长模式,转向依靠创新驱动、效率提升和结构优化的集约型、内涵式发展模式,能够显著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实现效率变革;从发展动力看,传统产业增长潜力趋缓,亟须依靠科技创新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释放发展新动能;从发展质量看,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发展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通过技术迭代和供给升级,创造更高品质、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够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因此,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有助于持续开辟发展新领域、塑造发展新动能、构筑竞争新优势,全面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物质技术支撑。

  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点任务

  “十五五”时期,为了充分发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引领作用,需要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深入推进数字中国建设,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点燃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创新引擎。一是完善科技创新新型举国体制。发挥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健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组织体系,提升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系统化能力。二是加强基础研究。强化战略导向和目标牵引,持续加大投入力度,优化资源配置,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原创性、颠覆性突破,摆脱跟踪模仿的路径依赖,掌握科技创新的主动权,推动我国产业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迈进。三是强化以重大任务为牵引的协同攻关。推进有组织科研,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产业发展现实难题,推动高校、科研院所把科研方向锚定在“真问题”上,把研究成果落在“真解决”上。四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破除制约创新要素流动的制度壁垒,促进人才、技术、资本、数据等要素向创新链高效集聚,释放全链条创新活力。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凝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磅礴力量。一是优化区域创新布局。支持有条件的城市依托高校院所、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聚区,建设以应用为导向的产业科技创新高地,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布局建设专业型、特色化科创走廊、园区和中试平台,促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与产业集群提质升级。二是强化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中的主体作用,带动上下游中小企业协同创新共赢发展,构建融通发展的创新生态。三是加快推动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转化运用。完善科研人员的创新成果奖励机制,探索成果转化收益激励、自主创业等模式,激发科研人员参与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

  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夯实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人才根基。一是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优化学科专业布局,聚焦国家战略急需,加强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建设,重点面向人工智能、集成电路、量子信息、生物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前沿领域,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卓越工程师学院,提升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能力。二是围绕科技创新主战场和产业发展需求,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协同。鼓励高校与科研机构、龙头企业共建现代产业学院、联合实验室和中试转化平台,构建全链条人才培养体系,着力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跨界整合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三是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畅通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的人才流动通道;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聚焦“高精尖缺”梯次培育各类人才。

  深入推进数字中国建设,构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数智底座。一是加快建设数字基础设施。统筹推进5G网络深度覆盖、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建设、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布局优化,加快人工智能算力平台、智算中心等算力新基建建设,打造高速泛在、智能高效、安全可靠的数字底座,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提供强大算力支撑。二是推动人工智能等数智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智慧农业、数字金融、数字文旅等融合型新业态,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以人工智能赋能科研范式变革和产业组织方式重构,助力千行百业转型升级。三是深化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加快建立数据产权、流通交易、收益分配和安全治理制度框架,推动公共数据依法有序开放共享,促进企业、行业、政务数据高效流通与融合应用。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25日 11版)

[ 责编:张倩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