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创意奔涌,文艺舞台活力迸发——深圳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持续打造文化精品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创意奔涌,文艺舞台活力迸发——深圳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持续打造文化精品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11-25 03:0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凝聚磅礴力量·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

  光明日报记者 党文婷 严圣禾

  最近,身为“资深剧迷”的深圳市民杨阳明显感到自己的“观剧菜单”更丰富了。“9月中旬二刷舞剧《咏春》,‘十一’期间看了粤剧《决战之燎原》,节后第一个周末又赶上科幻剧《量子幽灵》,这周抢到票登上升级后的明华轮,体验了肢体剧《交易人生》——这半年,精神大餐就没断过。”

  “我发现,深圳本土原创剧作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在快速提升,不乏‘出圈’甚至火遍全国的作品。”杨阳的感叹,也是许多剧迷的共鸣。近年来,深圳原创文艺作品迎来“井喷”,市场活力与日俱增,越来越多人愿意花真金白银走进剧场。

  近年来,深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扎实推进文化强市建设,进一步解放文化生产力。从构建全链条扶持体系,到鼓励跨界融合的包容审慎,再到推动“首发经济”的敢为人先,深圳实践正在日渐清晰。

创意奔涌,文艺舞台活力迸发——深圳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持续打造文化精品

深圳滨海艺术中心上演的话剧《Skylight天色》深受观众喜爱。资料图片

  传统艺术“解锁”全新打开方式

  大幕拉开,传统的锣鼓点并未响起,取而代之的是一条缓慢加载的游戏登录进度条——悬念从开场便紧紧攫住观众:当进度条加载至100%,扑面而来的是粤剧的雅韵悠扬,还是游戏的绚烂江湖?

  剧情在盛唐的游戏世界中铺展。天策府统领李承恩率部与叛军狼牙军周旋缠斗,最终点燃“保家卫国”的星火,成燎原之势。

  这正是深圳市粤剧团创新推出的首部跨界融合新粤剧《决战之燎原》。该剧开票仅15分钟,票房即突破20万元,创下深圳粤剧销售纪录,三场演出场场爆满,总票房近70万元,登顶2025年猫眼戏曲艺术热销榜。

  一边是承载百年雅韵、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粤剧,一边是运营16年、拥有庞大玩家基础的武侠网游《剑网3》,二者在《决战之燎原》中实现有机交融——既延续了游戏世界观,又凸显了粤剧的美学风韵,为传统艺术“解锁”了全新的打开方式。

  观众席中,七成以上是年轻面孔。他们不仅来自广东,还来自北京、上海、新疆、黑龙江、港澳等二十多个省区市。“我一直喜欢粤剧,这次与游戏IP跨界融合,极大推动了粤剧在年轻群体中的传播。”专程从广西南宁赶来的韩女士说。

  深圳市粤剧团团长彭庆华表示,正是深圳鼓励文艺创新的机制,才让粤剧敢于“破圈”融合游戏IP,实现这次开创性突破。

  融合的背后,是深圳持续深化的文艺创作体制机制改革。深圳每年举办全市文艺精品创作座谈会,统筹指导重点文艺创作,建立完善文艺精品生产的全链条支持体系。同时,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实施“文艺名家”计划,通过“项目制”运营引进顶尖人才,为精品创作引入“活水”。

  政策的有力支撑,进一步释放创作活力。今年8月实施的《深圳市推动数字创意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明确提出,支持IP衍生开发、文创产品转化及剧目、展览等多种形式的IP联动,积极培育IP运营主体,并对具备良好社会与商业价值的项目予以资助。同时实行首发经济奖励,支持文学、影视、戏剧等文化精品在深圳首映、首演、首秀、首展,对具有带动力的项目予以重点扶持。

  在这样包容的机制土壤中,古老戏曲与现代游戏得以融合,在守正创新中寻找平衡。导演韩剑英坦言,这是一次“带着挑战、尝试与自我探索”的艺术实践,“深圳这座城市的现代感与包容度,让这个题材找到了最好的归宿”。

  以传统为“根”,以创新为“魂”。通过系统性的机制创新,深圳已逐步打通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路径。“深圳出品”的原创舞剧《咏春》持续开展国内外巡演,已覆盖全球51个城市;粤剧《驼哥的旗》也进京参加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

创意奔涌,文艺舞台活力迸发——深圳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持续打造文化精品

《量子幽灵》剧照。资料图片

  为科幻文艺发展提供沃土

  人工智能是否将在2045年超越人类?这个由未来学家雷·库兹韦尔提出的命题,如今通过一部深圳原创科幻舞台剧引发了广泛思考。近日,由南方科技大学与深圳大学联合推出的“深圳原创科幻三部曲”第二部《量子幽灵》,以深刻的科幻哲思和创新的舞台表达,将这一前沿议题呈现在观众面前。

  在深圳持续推进的文艺创作体制机制改革框架下,科幻戏剧这一原本小众的领域正获得系统性培育。通过完善艺术创作生产机制、制定政策“大礼包”,深圳为《量子幽灵》这类科幻作品提供了全方位支撑。剧中涉及的AI伦理、技术异化等严肃议题,正是得益于深圳对前沿题材的重点扶持机制,才能突破传统戏剧选题边界,进入主流创作视野。

  “深圳对文艺创新的支持体现在全过程引导中。”科幻作家、南方科技大学教授、《量子幽灵》编剧吴岩深有感触地说,从选题论证到创作扶持,再到后续的宣传推广,相关部门建立了完整的培育链条。这种系统性支持源于深圳建立的文艺精品创作全流程服务机制——通过专家评估与市场论证相结合的方式,确保作品既保持艺术高度,又具备传播潜力。

  深圳对科幻文艺的重视,更体现在其前瞻性的产业布局上。依托“科技+文化”融合发展战略,深圳正积极构建科幻产业创新生态。《量子幽灵》的成功,正是这一战略的具体体现——作品既展现了扎实的科学内涵,又通过先进的装置和光影技术,实现了跨越时空的叙事构建,这正是深圳科创优势与文化创新深度融合的成果。

  观众的热烈反响印证了这一创新路径的成功。首演三日,1800张票全部售罄,系列首部作品《云身》更已在大湾区完成11场巡演,并获得2024年人民文学奖。一位观众观剧后表示:“这部剧在思想内涵和舞台呈现上都走在前沿,充分体现了深圳这座城市的创新特质。”

  随着中国科幻产业规模持续扩大,科幻舞台剧正成为文旅融合新抓手。中国科幻产业报告显示,2024年科幻文旅产值已达244亿元。深圳把握这一趋势,通过机制创新为科幻文艺发展提供沃土,使《量子幽灵》这样的作品不仅成为艺术创作的突破,更成为城市文化发展的生动注脚。

  机制创新再造演艺新生态

  “都来看深圳‘海上世界’的《交易人生》吧!氛围感超强,特别惊喜!”国庆节后,这阵叫好声让承载深圳改革开放记忆的“海上世界”明华轮再度成为焦点。中国首部沉浸式肢体剧《交易人生》在此上演,开票一个月内,每场演出均提前一周售罄,成为深圳推进“国际演艺之都”建设中又一个现象级作品。

  在机制创新的推动下,深圳积极拓展“演艺新空间”,将明华轮这一历史地标转化为戏剧现场。7层船舱、4600平方米空间被重构为8个相互串联的沉浸式剧场,3000余件道具营造出浓郁的戏剧氛围。观众不再是旁观者,而是自由探索、与演员互动的参与者,在两个小时里沉浸于一场“巴黎迷梦”。

  “明华轮本身是深圳历史与文化的双重坐标。”海上世界明华轮营销总监张若琳表示,“在深圳建设‘国际演艺之都’的系统性支持下,我们从项目规划、题材策划都得到了全程指导,这让我们决心打造一部能够代表深圳文化高度的标志性作品,进而像伦敦西区乃至美国百老汇那样,以演艺文化为核心带动整座城市的文化事业和文旅经济发展,增强深圳和大湾区的国际影响力。”

  这一创作实践,得益于深圳建立的“政府保障+社会资本+文化企业”协同机制。通过IP开发扶持政策,深圳对IP创作、授权和转化给予全链条支持,对打造IP标志场景的机构进行资助。同时,实施“首发经济”战略,对“首演、首发”项目重点扶持,着力构建“深圳首发、全国巡演”的创新模式。

  在机制保障下,创作团队经过全球比稿,最终携手英国“壁虎剧团”艺术总监阿米特·拉哈夫,围绕深圳“奋斗者之城”的精神底色,融合《浮士德》《外套》等经典文学内涵,创作出这部关于奋斗、挣扎与爱的作品。

  “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整座城市文艺创作环境越来越好。”张若琳说,《交易人生》在更加开放、国际化的氛围中孕育而生,会聚了来自12个国家的36名表演艺术家和国际一线制作团队。“这种中外联合制作方式在国内尚属首次,它让‘本土基因’实现了‘国际表达’,同时确保作品内核与深圳城市气质高度契合。”

  长达1000天的项目筹备,见证了深圳打造新时代文艺精品的决心。导演阿米特·拉哈夫对此充满信心:“深圳和伦敦一样,都是世界级城市,也一定能拥抱丰富多彩的艺术——深圳与世界没有距离。”

  改革不止步,创新无穷期。深圳文艺舞台的百花齐放,正是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必然成果。它正系统性地将城市的科技优势、开放特质和市场化基因,转化为文艺精品竞相涌现的磅礴动能。以面向未来的文化视野,持续回应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精神生活的新期待。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25日 05版)

[ 责编:邢彬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