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
”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光明日报记者 吕慎 王艺钊 朱斌
一夜北风,大运河两岸的树木略显骨感,可河湾环抱的天津市西青区杨柳青古镇却生机勃勃。蓝天映着碧水,青瓦衬着白云,阳光唤醒了一家家年画作坊,尚未干透的木版印样散发着淡淡墨香,手工刻板的铮铮声和敲击键盘的咔咔声演绎着非遗和AI的交响。
杨柳青,这座以“画”闻名世界的小镇仿佛就是一轴画卷。
走进杨柳青木版年画博物馆,一幅清代《五子夺莲》的古年画色泽依旧鲜艳,高清投影的AI复原图让画中人“动”了起来。
讲解员小李笑着说:“以前讲年画故事靠比画,现在好似放着卡通我配音。大学生和小朋友都特别喜欢。”
一位年轻女孩戴着VR眼镜,手持操控笔。一瞬间,一个“虚拟工坊”出现在她眼前——刻板、上色、套印……古老的工序被数字化重构,让她在五分钟内“学会”一幅小作品。
来到杨柳青文创体验街,这里曾经是普通居民区,如今成了年轻创客们的一个个实验室。
在一家不足二十平方米的“青年工作室”,95后设计师小袁正忙着调试数位板。他的电脑屏幕上,是一幅正在制作中的《门神潮玩版》——年画门神披上机甲外衣,表情英气逼人,又带着潮酷味道。
“这件作品我们准备做成数字藏品,还会同步推出限量盲盒。”小袁说,“谁说年画只能贴门上?年画也能让游戏电竞、演唱会、手办更酷更潮!”
数字赋能让古老年画焕发青春活力。据西青区文旅部门统计,近三年,参与年画数字化、文创化、跨界创新的年轻团队超过80家,创作的数字作品超过3000件。
借助西青区的非遗资源,天津美术学院推出了“新杨柳青年画艺术产品”跨学科研究项目,其中“津城长卷”和“门神组图”在制作的杨柳青木版年画大模型中采用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技术完成了“人机协作”下的作品AI上色及AI视频,实现了现代科技与传统艺术的融合。
在百年老店玉成号年画坊,很多年轻游客正排队定制“数字+实体”双版本年画。他们扫描二维码,在手机端挑选花纹、配色,后台由AI智能调整整体风格,随后由工匠师傅完成手工上色。看着人人拿到成品时惊喜的表情,就知道这钱花得值。
“只要方式得当,接触到年画的年轻人很容易认同其中的文化内核。”玉成号第七代传承人张宏说,“我们逐年创新手工刻制生肖主题版画,游客看到之后就会想找找自己的属相,给家人、恋人带一幅专属年画。除了‘带得走’,我们还得让非遗‘传得开’。我们和IT大厂合作开发数字藏品,和手机生产商合作开发‘连年有余’动漫形象,让年画更可爱、可亲、可用。”
杨柳青镇的创新数不过来:青年编程团队展示“AI合成传统色系”小程序、大学生经营的咖啡店推出“门神拉花”、高校社团带来“年画再创造”工作坊……
“非遗文化不应只是放在博物馆里,而是要放进生活里。”西青区文旅局负责人说,杨柳青的年轻化,就是让文化成为可消费、可参与、可流行的生活方式。
过去三年,杨柳青古镇文创产业收入增长近50%,“年画+数字”相关新兴经济规模突破数亿元,文旅融合项目带动周边民宿、餐饮、手工体验店迅速发展,让更多普通老百姓吃上“非遗饭”。插上AI和移动互联的双翼,古老木版上的色彩再次飞扬——杨柳青,正青春。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25日 05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