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营造青年教师良性成长生态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营造青年教师良性成长生态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11-25 03:0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专家视点】

  赋能发展 激活动力

营造青年教师良性成长生态

作者:文雯(清华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

  科学范式的根本性变革往往伴随着代际交替。在新的知识体系和社会环境下成长起来的高校青年教师成为推动科学革命和知识创新的关键力量。他们不仅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中坚力量,更以创新活力、跨界视野和数字原生优势,有望引领教育和科学的结构性重塑。

  高校青年教师的发展备受各界重视,然而,也面临一些突出问题,如考核评价过度依赖论文数量和项目级别、非教育教学任务过重、待遇保障偏低等。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青年教师的身心健康,削弱了其职业认同感和归属感,还导致了部分优秀学术人才流失,助长了重科研轻教学倾向,制约了我国高校教育教学质量和基础性、原创性、突破性科研成果的产出。

  针对上述问题,近日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系统谋划青年教师全面发展路径,全方位完善青年创新人才发现、选拔和培养机制。笔者认为,贯彻落实《意见》精神,推动青年教师全方位、可持续发展,需在价值引领、文化培育和制度建设三个方面重点发力。

  弘扬教育家精神,激发青年教师思想自觉行动自觉

  学术职业具有高度的自主性和探究性,这种探索,本质上是一种对真、善、美等终极价值的文化追求。学术职业强调对事物本质和科学真理的潜心钻研,更是一种深度融合了国家使命、文化传统与特定组织逻辑的崇高志业。它要求从业者把内在道德修养、对真理的纯粹探索与外在的社会责任、家国情怀融为一体,在实践中弘扬教育家精神,在推动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中实现自身价值。因此,通过价值引领激发高校青年教师的内在自觉,使其真正将科研教学视为一种根植于价值理性的天职,方能抵御外部功利化影响,以坚定的信念和持久的热忱投身于教育与学术事业。

  《意见》明确,要强化教育家精神弘扬践行,贯穿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科学研究、社会实践等各环节。教育家精神深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我国教育文化的精髓。其根本特征是,教师将自身发展融入国家发展之中,以促进社会、国家乃至全世界的发展为目的。例如,教师将自己的发展与学生的发展联系在一起,以学生的成人、成才为己任;将自身价值理想的实现对接国家与人类命运,以探究真理、回应时代关切为学术志趣。

  建设高水平学术共同体,夯实青年教师文化根基

  高校教师队伍本质上是一个“以学术为志业”的共同体。其运行逻辑植根于专业知识、学术规范与同行认可,而非简单的行政权威或利益联结。健康的学术共同体不仅能够帮助青年教师确立严谨的学术规范,提供公正客观的教学与学术反馈,还能引导青年教师将学术研究内化为一种人生态度和精神追求,这包括秉持以共有性、普遍性、无私利性和怀疑精神为核心的科学精神,以尊重普遍人性、重视社会价值为内核的人文精神,以及倡导跨界、跨文化对话的平等开放精神,践行尊重自然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等。

  贯彻落实《意见》精神,要从三个方面加强学术共同体建设。一是完善学术治理制度。强化教授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学位评定委员会等学术机构的组织建设和制度安排,确保其在青年教师的聘任、晋升与考核等关键环节发挥主导作用。二是建立学术共同体自我监督机制。强化学术共同体的自律意识,提升学术共同体成员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推动学术价值观的传承与弘扬,营造尊重学术规律、鼓励长期耕耘的良性生态。三是健全学术诚信和伦理监管制度。加强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教育,坚守学术道德底线,对学术不端行为“零容忍”。

  打造全链条支持体系,激活青年教师内生动力

  当前高校青年教师发展面临诸多挑战,深层原因之一,是“重筛选、轻培养”的人才管理逻辑,即以“甄别选拔、优胜劣汰”为核心,要求青年教师在既定评价框架内激烈竞争。这种做法虽在短期实现了效率筛选,却抑制了需要长期积累、高风险的突破性创新,不利于青年教师身心健康与可持续发展。《意见》明确提出“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目标愿景,强调实现精准选才、精确引才、精心用才,在制度设计上由“筛选淘汰”向“赋能发展、激活动力”转变,致力为青年教师提供适宜成长的制度环境。

  落实《意见》相关要求,高校应重点在以下四方面推进制度改革。一是提升引才精准度。紧扣发展目标和学科建设,以培养留用为导向,完善引才规划和聘用制度,科学设定引进规模与岗位标准。二是增强育才专业性。为青年教师提供教育教学、科研创新、社会服务、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的系统化培训、专业咨询和稳定经费支持。三是推进考核多元化。因校、因学科制宜设置评价指标、评价方式、评价周期,营造适宜人才长期发展的评价环境。四是强化待遇激励作用。扩大高校薪酬分配自主权,多措并举提高青年教师待遇,保障其安心做科研。

  《意见》为高校系统构建支持青年教师可持续发展的良性生态、有效激发其作为“一代新人”的关键作用提供了行动指南。各高校一方面要结合所处环境和自身实际,将价值引领、文化滋养与制度赋能有机结合,拿出合理方案。另一方面要着力解决措施落地的问题,真正激发青年教师的活力和动力,推动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的代际使命传递与接力。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25日 13版)

[ 责编:张倩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