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
”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一线讲述】
改革“引育用评”——
引导青年在国家重大任务中“挑大梁”
讲述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力资源部副部长 贾增科
近日,教育部等六部门发布《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体现了国家对青年人才的高度重视和殷切期望。作为一名人才工作者,我倍感兴奋。近年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党的领导下针对青年人才“引育用评”和生态营造做了很多工作,努力为人才构建多元成长“立交桥”,搭建人尽其才“大舞台”,鼓励青年人才在国家重大任务中勇挑重担、成就自我。
学校坚持“精准引才”,将全球视野与战略需求相结合,以国家需求为导向,全面优化学科专业布局,重点引进国家急需和学科发展需要的优秀青年人才,系统推进“学科、平台、团队”一体化发展。
“广引”之后是“善育”。学校不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坚持分类发展,追求卓越,在实践中探索形成了支持青年人才成长的多元化育人模式,为青年才俊铺就多样化发展路径。学校成立教师发展中心,实施青年教师全序列、全周期、全维度培训,构建“职业引导、精准施策、追求卓越”的青年人才培育机制,引导青年人才尽早选准发展赛道。同时,学校为青年人才聘请院士、型号总师、领军人才等担任成长导师,实施个性化培养方案,助力青年人才发展,还为新进的青年人才提供独立PI(独立课题组负责人)岗位,鼓励他们勇闯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的“无人区”。
坚持“用人所长、用当其时”,建立以信任为基础的人才使用机制,“给舞台、压担子”,让青年人才在国家重大任务中挑大梁、当主角,快速成长。学校高度重视校企协同育人,大力推进科教融合、产教协同,实施青年教师“实岗锻炼”计划,让青年人才到国防工业科研一线锻炼,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学校积极强化条件保障,建立“有团队、有学生、有空间、有经费”的“四有”支持体系,为青年学者提供必要的招生指标、科研经费和实验条件;同时,深化科研经费管理改革,提升服务效能,确保每一位教师都能心无旁骛地投身于教学科研工作。
评价是重要“指挥棒”。学校通过实施分系列改革,健全所有教师、所有系列、所有岗位晋升发展通道,对不同类型的科研工作分别建立各有侧重的评价路径,形成多样化评价体系;坚持“破五唯、立新标”,突出质量、贡献导向,完善代表性成果评价,设置青年教师正高级职称评审通道,对于贡献特别突出的青年人才通过“绿色通道”直评直聘;充分考虑基础学科、学术规律等因素,实施长周期评价,鼓励青年人才做“十年磨一剑”的研究。
在政策协同和机制创新下,学校青年人才扎根科研一线蔚然成风,45岁以下青年人才担任型号任务总师、总指挥的比例已超过50%。1985年出生的青年研究员作为总设计师,组建了跨8个学院、10个学科方向的联合攻坚团队,探索临近空间未知领域,攻坚飞行器核心技术,为我国新域空间开发作出了重要贡献。2014年作为青年人才引进的一位教师,入职以来连续在《科学》《自然》等国际顶刊发表多项突破性研究成果,将高效热电材料的应用拓展至深空探测等国家重大需求领域。青年教师邱璐感慨:“‘绿色通道’给年轻老师搭建了成长的快车道,只要干出国家认可的成绩,就不用苦熬资历,大家比拼的是成果和贡献。这样一来,干劲一下子被点燃了!”海外归国青年教师魏宇鹏也表示,学校给予了充分信任和支持,完善的实验室条件与科研配套助力自己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25日 13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