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
”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作者:胡金明(云南师范大学校长)
县中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基石,是保障县域教育公平的关键枢纽。为破解县中发展难题,近日,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县域普通高中振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为提升县中教育质量提供了顶层设计和行动指南。然而,受限于地理区位、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县中尤其是边疆地区县中的发展面临诸多现实问题,其中,教师队伍的结构性短缺与专业发展瓶颈,已成为制约县中教育质量提升的核心症结。
师资问题是突出短板
近年来,在国家与地方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县中教育面貌焕然一新。以云南省为例,在《云南省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中,“怒江州、迪庆州和边境县(市)教育质量提升行动”被列为重点。至2024年,云南边境县高中阶段毛入学率稳定在90%以上,较十年前提升逾20个百分点,成绩斐然。
然而,亮眼数据背后,深层次的师资问题依然存在。
教师队伍“年轻化”与“经验赤字”并存。调研数据显示,云南边境县中34岁以下教师占比高达55.17%,44岁以下占比84.51%。尽管青年教师充满活力,但教学与管理经验相对缺乏,教育教学质量的稳定与提升面临挑战。
教师学科结构与发展需求严重不匹配。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边疆县中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等科目教师明显不足,音体美等艺体类教师缺口也制约着“五育并举”的落实。
高学历层次教师占比偏低,科学类研究生学历教师尤为稀缺。云南边境县中,专任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达标率虽然达99.69%,但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教师占比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县域间分布极不均衡。尤其是数、物、化、生、信息技术等科学类研究生教师占全部教师比例不足2%,不利于学科竞赛辅导、前沿知识传授和教学研究水平的提升。
此外,教师来源单一,“引力不足”等问题导致学缘结构优化困难。非云南籍毕业生,尤其是高水平大学毕业生较少选择到边境县中任教,使得教师队伍思想观念、教学方法难以实现交流与碰撞。
精准施策,探索帮扶范式
面对边疆县中的现实困境,作为省属重点师范院校,云南师范大学积极担当,通过多种路径开展精准帮扶。
深化“县中托管”,打造帮扶样本。通过“送教下乡”、成立县级名师工作室等措施,打造县域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构建职后培训体系,赋能教师终身发展。依托“国培计划”“省培计划”“万名校长培训计划”等国家级、省级平台,并利用自身建设的省级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云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师资培训中心等机构,构建了覆盖职前职后、线上线下、教师校长的立体化培训网络。
实施“卓越教师培育工程”,系统储备未来力量。通过多项创新计划构建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全链条支持体系:“青蓝教师孕育计划”从应届师范生中遴选“苗子”,经过系统培训后组团输送到县域学校实战历练;“在校生专项培训计划”面向师范生开展“三新”背景下的教学能力提升培训,并前瞻性地加强人工智能等现代教育技术素养培养;同时配套“在岗教师学历提升计划”和“银龄教师遴选计划”,既为在职教师提供学历晋升通道,又发挥退休名师的“传帮带”作用。
聚焦师资,构建长效机制
面向未来,地方师范院校需进一步聚焦《行动计划》的核心精神,在“师资”这一关键要素上立足“应为”、深化“可为”。
强化职后培训与在岗学历提升的精准性。针对边境县中青年教师经验不足与发展焦虑,着眼教学实践、班级管理、新高考应对、教育科研等薄弱环节,设计更具针对性的培训课程。同时呼吁有关部门出台灵活政策,支持青年教师学历提升,如调整非全日制教育硕士招考模式,增加面向边疆县中的专项招生指标,创新“送教上门”“线上线下结合”等培养方式,切实解决其“工学矛盾”与备考难题。
优化教师补充机制,定向培养紧缺学科人才。地方师范院校的招生与培养计划应更具前瞻性,优先扩大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等紧缺学科研究生层次教师的培养规模。探索与地方政府合作,实施“定向培养、定向就业”的“县中来、县中去”模式,确保紧缺师资的稳定供给。
探索设立“省优计划”,强化本土研究生层次教师培养。参照国家“国优计划”,积极探索由省级层面主导,联合省内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和师范大学,共同实施“省级优秀中小学教师培养计划”(“省优计划”),重点为边境县中培养研究生层次的科学类教师,以弥补国家计划覆盖面的不足。
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将边疆县中优先纳入振兴行动。地方师范院校应发挥智库作用,积极建言献策,推动边疆省份的县中优先纳入国家“新建改扩建1000所以上优质普通高中”计划。打造一批质量过硬、辐射力强的“优质国门学校”,在资金、项目、师资配置等方面给予特殊扶持,助力其在兴边富民、促进民族团结、增强对周边国家影响力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25日 14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