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
”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建设教育强国·教育笔谈】
抓住“立德树人、创新思维、幸福感”三个关键点
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
作者:李文道(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十五五”规划建议)指出,在“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过程中,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十五五”时期是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学校家庭社会要勠力同心,紧抓“立德树人”“创新思维”“幸福感”三个点,多方联动、有机衔接、高效协同,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助力“十五五”规划目标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圆满实现。

在2024年全国科普日海淀主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小同学们沉浸于科普体验中。光明日报记者郭俊锋摄/光明图片
立德树人,协同育人的着眼点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投资于人”,“十五五”规划建议强调“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党和国家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家庭社会应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助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家庭教育是推进立德树人的首要阵地。家庭具有血缘关系优势和个体化教育优势。血缘关系将生育养育教育融为一体,将家庭教育与日常生活融为一体,父母能更有效地通过言传身教等方式对孩子进行道德影响与教化。“知子莫若父”,家庭还具有个性化教育优势,父母对孩子的身心特点更为了解,能够更好地因材施教,从而满足孩子的个性化情感和心理需求。学校具有专业化优势,大量经过专业培训的教师和教育工作者,通过明确的教育目标和教学计划、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进行系统性教育,其育人效率最高。社会教育具有实践性优势,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把所学知识与社会实际结合起来,提高其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学校家庭社会要目标一致,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在六个方面下功夫: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让“立德树人”落地生根。学校应从传统的“知识本位”转向“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的素养本位。家庭应避免“重智轻德”“重智轻体”的功利主义倾向,紧抓品德养成教育,培养孩子的健全人格和良好行为习惯。社会应通过提供丰富的社会实践机会来增强孩子的道德意识、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让“立德树人”落到实处。
创新思维,协同育人的关键点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十五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科技自立自强水平大幅提高”的发展目标,凸显了我国对科技发展始终如一的重视,彰显了我国坚定“抢占科技制高点”的决心,是党和国家在新时代作出的战略抉择。
科技创新,既取决于今日的创新,要以科技之力着力解决“卡脖子”的当务之急;也取决于明日的创新,使中国向着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伟大目标奋勇前进。为此,儿童青少年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该成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关键点。
要创设开放包容的成长环境,培养孩子好奇心。创新思维是思维活动的高级过程,是个人在已有经验基础上,发现新事物、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的思维过程。好奇心是人类学习、探索、发现的需求,是创新思维的心理基础,是人的天性。对科学兴趣的引导和培养要从娃娃抓起,使他们更多了解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形成一个规模宏大的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
好奇心的培养有赖于开放包容的社会环境。学校应创设具有支持性反馈、能及时给予学生心理安全感的校园氛围,在教学过程中要多采用探究式学习,变“教师提供现成答案”为“鼓励学生自主产生答案”,让学生尽可能自由自主地探索。家庭应创造开放包容的氛围,尊重孩子的个性特征和兴趣爱好,鼓励他们按照自己的节奏和方式去探索和学习,支持孩子自由表达想法和感受、求新求异、勇敢尝试新事物。社会机构(如少年宫、科技馆、博物馆等)要发挥包容性和开放性优势,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孩子投身丰富多彩的社会大课堂,积极参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如科学实验、手工制作、户外探险等,进而激发好奇心和探索欲,为儿童青少年的自由探索营造健康生态。
要紧抓创新思维的本质,培养孩子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创新思维包括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三个核心特质。思维的流畅性是指在限定时间内快速产生大量观念的特质。思维的灵活性是指灵活变通,用多种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特质。思维的独特性是指用不同寻常的新奇方式解决问题的特质。
学校应在理念上尽力破除教授“标准答案”的教育观念,鼓励学生多方法解决问题。教师应多采用互动式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个体之间、小组之间的多向讨论交流,产生尽可能多的想法和尽可能新异的答案,如可以通过“成语接龙”来训练思维的流畅性,用“头脑风暴”来训练思维的灵活性,用“故事命名”来训练思维的独特性等。父母应引导孩子破除“唯一答案”的思维定式,多角度分析问题,训练其思维的流畅性。在解决日常生活问题时,父母应鼓励孩子举一反三,培养思维的灵活性。社会层面,政府和相关机构应多宣传创新榜样来激发孩子的创新梦想,多举办科技创新类竞赛,以赛代训,激发孩子的创新意识。
创新思维的培养是一个系统且漫长的复杂工程。孩子成长的每一个时期都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协同配合,常抓不懈,才能让创新思维落地生根,生根发芽,最终转化为造福未来社会的创新行为。

在山东省青岛市延安二路小学开展的“国际奥林匹克日”活动上,学生们在进行跳绳比赛。王海滨摄/光明图片
幸福感,协同育人的落脚点
治国有常,利民为本。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十五五”规划建议明确指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要把孩子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切实转化为其成长过程中的主观幸福感,为个人的终身幸福奠定坚实基础。
创建和谐环境,让孩子感受到幸福感。幸福感是人类基于自身的满足感与安全感而主观产生的一系列欣喜与愉悦的积极情绪,是一种主观的情绪情感体验。
学校要进一步给孩子创造积极正向的成长环境。教学目标的设置应切合学生的实际能力,让学生有更多的成功体验;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应以正向教育为主,积极发现学生的优点,通过正向反馈不断激励孩子,扩大优点,以鼓励为主、批评为辅,让孩子有更多的积极情感体验。父母应营造一个积极的家庭氛围。夫妻相亲相爱,向上向善,是孩子积极情绪的最大保障。父母应及时回应孩子的各种情绪情感,还要通过倾听来接纳、缓解孩子的各种消极情绪,通过分享来扩大、增强孩子的各种积极情绪,让孩子获得归属感、信任感和价值感。应积极培育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打造美丽和谐的社区环境,让孩子多感受世界的美好,建立起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创造锻炼机会,让孩子奋斗出幸福感。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勇于砥砺奋斗,这要求青年不仅要有“勇毅前行”的担当,更要有“敢为人先”的创造,通过这样的奋斗,青年才能与时代同频共振。孩子现在的幸福感、将来的幸福感既源于奋斗,也体现于奋斗之中。
学校家庭社会应从小培养孩子努力学习,认真做事,勇敢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意志品质。学校应培养学生认真专注学习的好习惯,上课认真听讲,课后认真完成作业,遇到学业难题时不轻易放弃,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收获真正的成长与自信,体验持续努力所带来的愉悦和幸福。家庭应培养孩子认真做事、努力学习的好习惯,要求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里的事情帮着做,通过生活教育和劳动教育让孩子认识努力的价值。社会机构应给孩子们提供义务劳动、志愿服务的机会,让孩子在服务他人、造福社会的过程中获得劳动的社会价值感和个人的充实感。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25日 15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