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向“精准化供给”转变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向“精准化供给”转变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11-25 03:0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多宏宇(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党委常委、党委组织部部长、党委统战部部长)

  思政课之“大”,根本在于格局与视野之宏大,核心在于构建一个多维时空协同育人的生态系统。它要求突破传统课堂的物理边界,将育人场域从学校延伸至家庭、拓展至社会,打通学段壁垒、融通校内外资源、贯通理论与实践,从而赋予“大思政课”以深厚的实践基础和广阔的现实宽度。

  实体空间联动维度

  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体空间是一个有机衔接的实践网络,汇聚并共享不同教育资源,能够有效推进教育形式的多样化和灵活化。

  夯实高校主阵地,优化基础教学空间。学校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教学科研资源,为善用“大思政课”提供了丰沃的育人土壤。要把握“三全育人”目标,做好主阵地建设,系统性推进教学空间迭代升级。一方面,要突破传统教室单向度传播模式,构建智慧型思政课实践教学教室;另一方面,要提升课堂实践教学参与度,打造沉浸式教学空间,结合校园文化创建校内思政课实践中心,探索建设“思政+”案例研讨工作坊、专题研究工作室等,确保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强化主题场域开发,构建专项实践空间。“大思政课”要扎根现实社会,通过实践教学,引导学生参与社会生产与交往活动,在具体的社会环境中观察社会发展。选取社会大课堂,要以最大限度地挖掘、提炼、凝聚社会育人作用为标准,围绕各个历史时期的重大事件、重大节点,研究确定一批重要标识地,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凡人善举的故事,使之成为教育人、激励人、塑造人的大学校。可重点打造三大核心实践场域,形成特色鲜明的实践链条:以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厚植历史底蕴,以现代化建设观测基地聚焦当下发展,以科技创新实践平台培育前瞻思维,使学生在具象化的主题情境中深化理论认知。

  数字空间拓展维度

  当前,思政课教学需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对教学创新的赋能作用,更好地适应时代要求和育人需要。

  探索智慧教学模式,优化虚拟教学平台。数字基础设施作为思政课实践教学现代化的重要支撑,能够助力实现技术赋能与实践育人的深度融合。运用技术赋能使抽象理论具象化、静态知识动态化,可以让理论学习生动起来。要打造集教学资源、学情追踪、交互反馈于一体的数字平台,构建智能化教学管理中枢,系统性推进基础教学主阵地的数字化改造。通过动态分析理论难点与学生兴趣点,为教师提供学情分析,实现教学资源与认知需求的精准匹配,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实现由“粗放式覆盖”向“精准化供给”的范式升级。

  创新数字交互范式,构建沉浸式实践场景。数字化加速发展背景下,思政课实践教学要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教育教学全要素全过程。一方面,要通过数字技术的创新应用,打造虚拟仿真情境,实现历史与现实的“跨时空对话”,延展理论教育的时空维度。可引导学生在仿真场域中走进历史现场、体悟社会跃迁、见证伟大成就,在虚拟空间中完成认知实践,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逻辑与现实逻辑的统一性理解,提升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沉浸度与参与感。另一方面,要创新资源新形态,增强资源交互性,构建多主体联动的网络平台。面对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快速演进的新形势,需要积极探索“AI+思政”的创新应用模式,促进智能大模型与教育教学实践有机融合。通过区块链技术开发专题式实践教学,通过角色扮演、AI互动问答、智能辩论、云端协作等方式,激发学生在数字公共领域中的价值思辨与共识凝聚,提升交互性实践水平,使思政课更具时代感和吸引力。

  虚实场景互嵌维度

  实体空间的协同网络为数字生态建设提供组织基础,而数据融通的智慧生态又反过来赋能实体协同的深化发展,二者共同构成虚实互嵌、良性循环的育人系统。在虚实互嵌的实践框架中,实体空间的协同共建与数字空间的生态融通构成有机整体,共同推动“大思政课”实现从空间拓展到功能融合的质变飞跃。

  深化区域协同共建,拓展联动实践平台。构建“高校—政府—企业—社区”多方主体协同网络,是新时代打造“大思政课”育人格局的重要路径。要通过开展需求调研、建立资源清单、搭建对接平台等举措,推动教育资源与区域发展深度融合,完成教育空间的社会化拓展。具体实践中,可通过建立稳定实践基地、开发特色项目等方式,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实践育人共同体。重点应依托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区域发展战略,统筹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强化区域协同创新联合体建设,最终形成“问题共研、人才共育、成果共享”的实践教学新格局。

  深化数据融通共享,构建智慧教育生态。当前思政课实践教学需突破数据壁垒,不断拓展实践育人和网络育人的空间和阵地,以“共建、共治、共享”理念推动数字资源全域流动。具体路径包括:依托国家级教育大数据平台,打通各级分散资源库,实现数字实践资源的共建共享,以数据融通牵引教学生态重构;建立“实践数据—教学反馈”闭环,通过分析数字实践轨迹把握学生认知倾向,聚合教学资源库,构建开放协同的智慧教育共同体;通过搭建“校际联盟—校企协作—校社联动”多级合作机制,整合跨领域实践教学数据资源,构建全域联动、知行贯通的数字化大思政课育人新生态。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25日 15版)

[ 责编:张倩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