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
”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作者:林清泉(宁德师范学院党委书记)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筑牢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立足当前、着眼未来做出的重大战略抉择。科学谋划“十五五”,一体统筹教育、科技、人才发展,核心在于完善协同机制,破除三者间的体制壁垒,构建良性循环的发展闭环,从而实现“1+1+1>3”的协同效应。
深刻认识教育、科技、人才循环互促的发展逻辑
从全局性、整体性、协同性的角度,深刻认识教育、科技、人才的一体性逻辑,是把三者统一到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的大局中统筹谋划的先决条件。
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人才涌现的基础和科技发展的先导。教育支撑人才、人才支撑创新、创新服务发展,没有教育强国就不可能有现代化强国。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源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力量。科技进步同时对教育的优质发展、对培养创新型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即教育与人才的发展需要与整个社会生产相适应。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竞争主动的战略力量。人才是教育的培养结果,也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人才引领科技和教育发展,没有人才,科技和教育就难以支撑、难以发展。
谋划“十五五”发展,发挥教育、科技、人才的协同作用,要防止“就教育看教育、就科技谈科技、就人才说人才”的割裂思维,清晰认识到教育、科技、人才的一体性和三者之间循环互促的逻辑,进而形成系统性的整体发展格局,服务支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需求。
准确把握教育、科技、人才共同支撑的任务目标
有了目标的一致性,才能实现行动的一致性。为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提供支撑服务,必须促进教育、科技、人才三者目标高度统一、同向而行、一体发展。
具体实践中,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三者各有侧重,构成要素、工作架构有所差异,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教育、科技、人才发展战略的共同目标,也是三者实现一体化发展的最大公约数。谋划“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准确把握“十五五”时期的阶段性要求,着眼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把教育、科技、人才三个领域置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全局的目标内审视,合理确定目标任务、提出思路举措。
教育发展谋划要聚焦教育强国建设,着力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育壮大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有力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中为科技创新和人才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科技创新谋划要瞄准科技强国建设,通过自主创新、自立自强为国家发展提供战略支撑,根据国家实际需要和总体战略规划,衔接教育强国建设,立足于国家需求,开展科技攻关,服务国家发展,推动科技硬实力融汇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目标。
人才工作谋划要锚定人才强国建设,建立人才全方位培养与保障体系,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资源支持,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人才基础。
将教育、科技、人才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有力支撑,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认识的不断深化,也体现了加快建设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迫切要求。
全面深化教育、科技、人才统筹推进的协同机制
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推进过程中,必须加快破除部门壁垒和利益藩篱,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完善优化三者协同一体推进机制。
构建政策措施的一体规划机制。在顶层设计上要坚持系统观念,增强改革规划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将教育链、创新链、人才链、产业链统筹考虑。要破除政策壁垒和藩篱,打通堵点卡点痛点,确保教育、科技、人才各项改革举措之间互相匹配、互相促进。要推动“十五五”规划及面向2035年和本世纪中叶的中长期规划相贯通,强化政策取向和目标路径的一致性,将教育、科技、人才统一于支撑服务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总目标总框架之中。
强化工作推进的一体协同机制。要强化统筹衔接意识,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工作机制,整合教育、科技、人才工作,建立跨部门跨领域的工作协同和联席会议机制,周密制定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协同的重大任务和改革举措,既明确职责分工,又强化协调配合,形成强大工作合力。
优化工作考核的一体评价机制。要健全教育、科技、人才的科学评价体系,进一步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带动科技评价、人才评价政策相衔接,着力破除“五唯”导向,创新评价方式,激励使命担当。要构建适应科技创新规律、人才成长规律的良好生态,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氛围,避免“一把尺子量到底”的机械评价和急功近利的短期评价,真正发挥评价指挥棒的导向作用,激发教育、科技、人才的创新活力。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25日 15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