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一颦一笑总关情——人像摄影的功能、拍摄与鉴赏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一颦一笑总关情——人像摄影的功能、拍摄与鉴赏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19-03-24 06:4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唐团结(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人像摄影就是拍摄人物照片,通过凝固人们某一时刻的形貌,提供信息,见证岁月,进行审美观照。这是一类很普遍且发展成熟的摄影,种类繁多,风格多样,可以是街头小型照相馆的快速人像、商业街大型影楼里的精致人像和婚纱摄影、随意的自拍人像、仪式中的家庭人像和会议合影、特别定制的广告人像,也可以是新闻人像、纪实调查人像等。与其他题材的摄影相比,人像摄影广泛介入市井生活、公共活动、政治经济外交等各个方面。

一颦一笑总关情——人像摄影的功能、拍摄与鉴赏

1930年,齐白石。郎静山

  人像摄影的功能

  从历史来看,人像摄影的主要功能是对人们形貌的客观记录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美化。因此人像摄影总体上分为两大类别:纪实人像摄影和艺术人像摄影。早期的人像摄影以纪实为主,提供人们更准确的形貌信息,如19世纪50年代以约翰·汤姆森为代表的摄影师们在我国的一些城市和乡村拍摄的人像,这也是早期国人的重要影像记录之一。渐渐地,摄影师们发现,人们在被拍照时往往更希望见到自己理想化的形象,为此一些摄影师便以不同的方式将所拍人像进行修整,把个人的艺术经验附加在照片上,以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

一颦一笑总关情——人像摄影的功能、拍摄与鉴赏

1928年,砌砖匠。奥古斯特·桑德

  人像摄影最常见的功能是认识功能。人像摄影不仅是一个影像,而且是一条从拍摄对象身上拓印下来的痕迹,是对一个人的形象性描写和解释。然而人像摄影反映的不是整个人物,而只是所拍人物的一部分形貌特征,是拍摄对象本身的片段和缩影,而且人像摄影可能会被人们有意识地裁剪和修饰,在表现人物方面是残缺不全的,因此人像摄影与拍摄对象的关系具有不确定性。

  人像摄影具有刺激人们欲望和激励人们道德的功能。现实中的人难以驾驭,而人像摄影是使拍摄对象处于静止状态的一种方式。即使不能拥有拍摄对象,但却可以拥有他们的影像。人像摄影被广泛应用于政府和社会管理之中。由于人像摄影特别是纪实人像摄影能够比较客观地再现拍摄对象的形貌特征,为管理者提供了大量的识别性信息,因此许多重要文件必须贴上人像照片才能生效。在此情况下,人像摄影超越了美与丑之间的差别,不仅复制拍摄对象,还再循环拍摄对象,并不断被赋予新用途,产生新意义。

  人像摄影具有较强的社会仪式功能。在人们成长的重要节点为其拍摄照片基本上是现代家庭所必需的。生日照、毕业照、结婚照、家庭合影、会议合影……社会仪式中的人像摄影具有摆拍性和重复性的特征,是对人们形貌信息循环利用的有效形式。

  人像摄影的拍摄方法

  人像摄影拍摄最常用的是纪实人像方法,广泛服务于社会、科学等方面,甚至与社会调查相结合。德国摄影家奥古斯特·桑德在20世纪初对德国人民进行的“原型画像”拍摄,其目的就是通过大规模的人像拍摄建立当地人的人像谱库,并以此来阐明彼时彼地人们的身份和生活图景。我国摄影家庄学本自20世纪30年代起开始系统拍摄四川、云南、甘肃、青海等地少数民族的人像照片,为中国少数民族留下了一份可信度较高的视觉档案。

  虽然纪实人像方法在表现人的外在形貌时相对客观,然而这种方法终究是经过摄影师深思熟虑后的拍摄,受制于拍摄者的趣味、良心、道德、信念、需要等个性心理特征。摄影家解海龙在拍摄贫困失学儿童的人像照片时,有时一拍就是数张,直到满意为止,即符合他自己对用光、构图等技术因素和尊严、求知等内涵因素的标准。

  人像拍摄的另一种方法是艺术人像方法。这种方法继承了传统肖像画的样式、内容和审美标准,要求摄影师发挥艺术表现力,把拍摄对象理想化,以揭示人像美的神秘内涵。艺术人像方法是商业人像摄影拍摄中常用的方法,并且常常与时装摄影、广告摄影等相结合。

  纪实人像拍摄与艺术人像创作在摄影史上的争论此起彼伏。这种争论的根本是:人像摄影可以多接近艺术,又同时保留纪实的因素。无论是人像摄影师还是摄影爱好者,其人像照片既具有写实性,又具有艺术性,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摄影家郎静山既用艺术人像方法创作了众多名人肖像,也用纪实人像方法进行过人像记录。虽然不少人像摄影师常常把拍摄“真”面孔和对照片不加修整作为他们的荣誉标志,然而“真”面孔不一定是“真正地”存在,而只是摄影师心目中的“真”人像。即使是纪实人像摄影,也要同时满足人们对美和真实的期待。

  人像摄影的鉴赏

  在人像摄影鉴赏中,影像的真假往往是人们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其实,这是一个伪命题。从人像摄影的起源来看,人像拍摄是一种实用性的活动,是为更多的功利目的服务的。然而摄影师将拍摄对象的形貌转化为静止的影像,其实质是对拍摄对象的异化。“白马非马”,人像照片不是所拍人物,而是一种媒介,是对拍摄对象形貌信息的传递和延伸,所谓真假只不过是所传形貌信息的程度不同而已。

  第二,要善于鉴赏人像摄影的内容。一般来说,受众喜欢某一张人像的原因,很多情况并不是美学形式上优越,而是人像摄影的内容在起作用。任何一张人像照片都具有多重意义。虽然人像摄影表现的仅仅是某个人外在形貌的一部分,受众永远无法从一张人像照片完整地理解一个人,但只要摄影师能认真观察并拍摄下来,就可以使这些外表产生出多层次的意义。

  第三,在美学形式上要兼容并包。受众要善于打破传统观赏习惯和以技术衡量一张照片好坏的标准,树立所有的人像摄影和拍摄风格都有其存在价值的观念。不仅能欣赏用光准确、构图巧妙、拍摄对象清晰、对焦准确的人像照片,也要能欣赏无构图技巧、不摆姿势、布局不对称的人像照片。这样才能把人像摄影从技术标准中解放出来,从狭隘的“美”中解放出来。

  岁月沧桑,红颜易老,把此时此刻此情此景人们的形貌凝固下来几乎是每一个人的愿望。当今时代信息传播的高度发达和人像摄影无穷无尽的可能性,促使人们对人像摄影的需求和消费更加强烈和多元化。一张随意拍摄的普通人照片,在某些人的眼中,可能跟漂亮英俊的明星照片一样有趣;那些自认为形貌不美的人,也在人像摄影的滚滚浪潮中获得了自己应有的魅力。

  (本文系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资助项目“江苏摄影史料的开发与整理研究”[2014ZDIXM027]成果)

  《光明日报》( 2019年03月24日 11版)

[ 责编:曾震宇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