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一场看不见硝烟的精神之战
——“傲骨梅香——梅兰芳的抗战岁月”主题展印象
光明日报记者 李笑萌
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一篇课文《梅兰芳蓄须》。文章讲述了抗日战争期间,梅兰芳宁愿靠典当和卖画为生,也决不为日本侵略者登台演出的事迹。蓄须明志、息歌罢舞,对于正处于演艺鼎盛时期的艺术大家来说,无异于艺术生命的终止,但梅兰芳始终将自己的艺术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梅兰芳纪念馆于8月29日起,推出“傲骨梅香——梅兰芳的抗战岁月”主题展览。照片、戏单、书信、手稿……诸多文物、文献记录着一代京剧艺术大师的民族气节。
以京剧艺术为武器编演抗敌爱国新戏
步入位于护国寺街9号梅兰芳故居西跨院的专题展厅,率先映入眼帘的便是梅兰芳在演出《生死恨》时所穿的戏服。“戏服虽叫‘富贵衣’,其实是穷人穿的,可以看到上面打满了补丁。《生死恨》是梅兰芳一生中排演的唯一一部悲剧,他希望以此鼓舞军民斗志。”梅兰芳纪念馆馆员、梅兰芳曾孙梅玮介绍。
1932年,梅兰芳全家移居上海。面对令人心焦的时局,梅兰芳在国内舞台上率先创编了《抗金兵》《生死恨》两部抗敌爱国新戏,以古喻今,抨击当局“不抵抗”策略。展览中,1933年《抗金兵》首演戏单、《生死恨》用“富贵衣”等实物,见证了他以戏为刃、唤醒民魂的努力。在《抗金兵》中,梅兰芳将梁红玉擂鼓战金山的英勇无畏展现得淋漓尽致。在《生死恨》里,他用细腻的表演诉说着百姓在战争中的苦难,唤起了人们对侵略者的痛恨和对国家的热爱。
1936年2月26日,《生死恨》在上海天蟾舞台首演,当即引起了轰动。此次展览中展出的当时观众在报纸上刊发的众多观后文章,足见这出新戏对人们思想产生的震动。演出得罪了上海社会局的日本顾问黑木,他以非常时期上演剧目要经批准为由,阻挠演出。梅兰芳则以票已售罄为由,移至南京大华戏院又演了三场,更是火爆异常。
蓄须明志 息歌罢舞
在“静默·可贵的留白”单元,有一张梅兰芳和夫人福芝芳的合影。照片摄于1942年二人团聚之后,照片中留着胡须的梅兰芳瘦削憔悴,福芝芳面有微笑却眼含热泪。自1938年借演出之机赴香港隐居后,梅兰芳便与夫人分居两地。
“在梅兰芳返沪以后,不仅有梅兰芳为中日亲善登台的假消息,还有其离世的谣言从日方控制的报纸上传出。”梅兰芳纪念馆副研究员毛忠介绍,“这其实体现了当时日军对梅兰芳这样一批文化名人采取的两手政策,先是绥靖拉拢,不成功就采取社会性抹除,不让他产生任何社会影响”。
在香港期间,日本驻军司令酒井看到梅兰芳蓄须后十分惊诧。梅兰芳镇定地说:我是个唱旦角的,如今年岁大了,扮相也不好看,嗓子也不行了,已经不能再演戏了……梅兰芳返沪后,日军庆祝所谓的“大东亚战争胜利一周年”,逼迫梅兰芳在电台发表讲话,情急之下他选择连打三针伤寒疫苗。面对高烧不退的梅兰芳,日军只得作罢。
然而,没有了演出,就意味着失去了生活的经济来源。此次展出的《苍鹰图》《秋花蟋蟀图》《罗汉像》《观音像》等真迹,都是梅兰芳息演期间创作的书画作品。虽无只言片语提及抗战,却处处暗藏着他对民族精神的坚守与对光明未来的期盼。尽管,只要登台就有丰厚酬金奉上,梅兰芳却选择变卖北京家产,点灯熬油,鬻画维生。如果说绘画艺术之于梅兰芳,在其早年间是声名鹊起的见证,此时此刻则是他艰苦岁月中的陪伴。
一场独角戏却形成荡气回肠的大合唱
梅兰芳在整个抗战期间,苦闷蛰伏将近十年。梅兰芳纪念馆馆长李立中认为:“梅兰芳蓄须明志不是一个简单的符号化的节点,也不是一个轻巧随机的选择,而是一段漫长的、不知终日的抗争。这次展览补充了以往梅兰芳抗战史料不曾道出的历史细节。”
抗战胜利后,梅兰芳于1945年在《登台杂感》一文中写了一段关于自己对“爱国”的理解。展览结尾处特地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用梅兰芳的声音,将这段文字读了出来:
至于爱国心,我想每一个人都是有的罢?我自然不能例外。假如我在戏剧艺术上还有多少成就,那么这成就应该属于国家的,平时我有权利靠这点技艺维持生活,来发展我的事业;可是在战时,在跟我们祖国站在敌对地位的场合底下,我没有权利随便丧失民族的尊严,这是我的一个简单的信念,也可以说是一个国民最低限度应有的信念。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07日 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