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向未来】
作者:张杰(四川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
新科技赋予了艺术与教育新的模样,无论内涵、外延,还是媒介、方式,新科技的影响无处不在,艺术与科技的交融更加深入,联系更加紧密。艺术家往往通过各种渠道了解科技的相关信息和相关知识,然后以艺术的角度和方式,来理解当代科技的热点话题和最新成果,并进行创作。艺术家对艺术与科学的理解,特别是对科学的认知,也许只是表面的感悟,但是其价值和意义在于科技时代的艺术家已经开始关注科学,开始对科技发生兴趣,他们正在借助科技的力量推动艺术的创新。科学和艺术结下的果实将会非常丰硕,并给我们带来更多思考与启迪。
科学与艺术的当代关系
科学与艺术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两种有效方式,它们各具特点、相互补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人类文明发展的动力和基石。
从思维层面看,科学思维善于把复杂的世界概念化、明确化、单纯化。科学家能够从纷繁多变的客观现象中去寻找规律、发现本质,归纳概念,变混沌为清晰,变偶然为必然。艺术思维则善于把现实世界形象化、模糊化、丰富化,艺术家喜欢用感性的方式捕捉现实的生动瞬间和个性差异,描绘生活的点点滴滴、精彩多样,追求个人的精神世界和自我感受,变点滴为大海,变平淡为神奇。科学思维和艺术思维认识世界的关系就好比数码相机成像过程,科学思维犹如把丰富多彩的景色编码成简单的数字符号,记录在相机储存卡里面,看上去非常的简单枯燥,但它记载着纷繁生动的客观对象;而艺术思维犹如把内存卡里的数码符号转化为图片的形象化过程,它会让无生命的数字转化成有生命活力的充满美感的图像。科学与艺术的交融,在思维层面上,会让人类认知的世界更清晰,更美好。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从艺术主题层面看,在当今的艺术创作中,科学元素如影随形。一是科学领域的很多研究方向,已经成为艺术创作的主题。在科技时代,当代艺术家的视野有了很大的拓展,不论是航空航天、宇宙奥秘,还是基因细胞、微观世界;无论是机械动能,还是光学电子,这些都成了艺术家创作的题材和主题。二是科技领域的研究成果已成为当今艺术关注的焦点。人类文明进程中的很多科技的发明和研究成果,时时都会在艺术家的作品中找到它的身影,无论是飞机、汽车还是家用电器,无论是信息技术还是人工智能,都成为艺术家的兴趣点和关注点,成为他们艺术构思、艺术创作的灵感来源。三是科研领域的创新突破,成为艺术实验探索的动因和引领。艺术像科学一样需要不断创新,不断探索。文艺复兴绘画的突破,就是基于人类对透视学、解剖学的认识;印象派的兴起,也是基于人们对光学的研究和掌握;后现代艺术的出现,更是基于现代工业化兴起和现代科技的进步;当代的影像、装置、观念等多种艺术的实验与探索,无不是基于当代科技的革命,如信息技术、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创新与突破。由此可见,科学主题已经成为当代艺术创作的重要方面。
从艺术语言层面看,科技时代的艺术从表现方式与方法上有三大特征。一是将科技成果和最新技术转化为艺术创作的媒介和载体,以全新的表现形式和作品形态带给观众全新的感受。当今的艺术早已不仅仅承载于纸上、布上或墙上,它还存在于屏幕之中,光电之中,虚拟现实之中,高科技的手段已成为艺术家语言表现的重要方法和工具。二是当代艺术创作有很多正在借鉴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和科学实验的路径,来作为艺术创作和探索的方式。他们也像科学家一样,做田野调查、资料分析、材料实验,结构设计,像科学家一样尝试艺术表现的各种可能性,探索多种未知的领域。三是当代艺术的疆域正借助于科技进步不断扩大,形式更加多样,内涵更为丰富,艺术边界的拓展与科学的发展密不可分。
从受众层面看,一方面科技让大众欣赏艺术有了更多的选择。远古时代人们只能在岩石上、墓室里、墙壁上欣赏艺术;造纸术发明后,我们在纸上欣赏艺术;近现代人们在博物馆里欣赏高雅艺术,而当下科技的发展,让我们可以在电脑中、在手机上、在虚拟的空间里恣意欣赏自己喜欢的艺术作品,科学技术使艺术欣赏有个人化的更多选择。另一方面,科技也让艺术大众化。科技给艺术传播带来了更多的可能,艺术已不再是少数人把玩品鉴的奢侈品。随着印刷技术、3D打印技术的发展,人们可以通过阅读画册、欣赏精准的复制品来感受艺术;而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艺术已成为通过网络以及各种新技术广泛及时传播的公共品,我们的手机、微信,以及我们身处的各种各样的空间都能以多种新奇的方式呈现出原汁原味的艺术。艺术传播的高效便捷,大众实现艺术体验的无处不在,艺术享受的即时多元,这一切得益于科技发展的恩赐。
由于科技与艺术的联系如此紧密,科技时代的艺术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对我们的艺术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艺术教育的当代思考
科技时代的艺术教育将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提到了更为重要的层面,需要我们进行更多的关注。当代教育的初心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管是科学教育还是艺术教育,最终的目的都是培养新时代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素质和能力:
一是独具的观察视角,敏锐的洞察发现能力。观察视角就像艺术家写生一样,从侧面、正面、俯视、仰视进行观察,得到的结果是不一样的,因而对事物的认识与表现也就不一样。洞察发现是认识世界很重要的方式,不管是科学家还是艺术家,都需要超乎平常地去发现、去捕捉,去挖掘有价值的瞬间和现象。我们不仅要学会“看”,而且要尽力“看见”,养成好奇与期待的习惯,发现世界的“真”与“美”。
有人认为梵·高画出了人眼无法看到的气旋。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二是广博的知识储备,灵活的沟通运用能力。科技时代虽然知识与信息的调取更为便捷方便,但人自身的知识储备也不可忽视,它是人的思维能力的基础。怎样把知识化为行动能力,怎样有效地运用知识,也是高素质人才应具备的。
三是辩证的思维方式,超凡的创新潜能。要客观认识世界,必须辩证地思考问题,只有打破了自己单一的思维模式,才可能激发出超凡的创造潜能。
四是宏观的统筹协作,科学的价值判断能力。科技时代更需要跨学科协作攻关,更需要整合资源重点突破,更需要统筹规划有序推进。我们面临各种诱惑,面临各种判断,怎样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在纷繁复杂的形势面前作出精准果断的判断;怎样在危机之中发现机遇,在趋势面前顺势而为,都是新时代对高素质人才的基本要求。
五是坚韧的意志品格,高雅的审美情趣。品格决定人生,情趣决定格局,坚持才是通往成功顶点的最后一步台阶。健康的生活,高尚的情操,丰富的审美,都将成为科技时代人才成长的重要基因和养分。
以上这些科技时代所呼唤的人才品格和能力素质,对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在方方面面得到有效的训练。怎样利用好艺术教育的特性,用艺术的方式来培养高素质人才,这已经成为当今艺术教育,也包括科学教育需要思考的问题。
科技时代的艺术教育,应该是一种创新教育。艺术家天马行空般把自己的思路拓展到无限的领域,善于创新求异,乐于异想天开,他们与生俱来的敏感,超乎寻常的想象,总是走在社会的前列,引领新的时尚。创新是艺术的生命,也是科技发展的动力。作为艺术教育,更应该回归和强化它的创新特性,寻找有效途径,通过艺术的方式,培养学生超凡的创新思维和无限的创造潜能。
科技时代的艺术教育,应该是一种感知教育。感知是认识世界的最有效的路径,特别是视觉和听觉更是艺术活动的重要方式和载体,艺术教育就是要训练学生怎样用自己的感知,品味生活的美好,用自己的双眼来观察世界的变化,用自己的耳朵来聆听社会的交响,用自己的双手来触摸时代的脉搏,通过自己的心灵来感悟人间的温度。艺术教育会让每一个人学会用一种更有效地方式认识这个世界,热爱这个世界。
科技时代的艺术教育,应该是一种思维教育。要培养学生学会用美术的方式进行观察,用形象的方式进行记忆,用浪漫的方式进行联想,用智者的方式进行思考,用理性的方式进行分析,用诗人的方式抒发情感,最后学会用科学的方式认知世界的规律,用艺术的方式创造我们的未来。
科技时代的艺术教育,应该是一种社会教育。今天的艺术教育是开放的,与时代和社会骨肉相连。关注时代、关注社会、关注大众已成为当代艺术教育的历史使命。特别是科技时代,就像科学家要关注社会发展,关注大众的需求、思想情感变化、消费习惯一样,艺术教育更应该注重艺术的社会性,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和社会价值观。
科技时代的艺术教育,应该是一种情感教育。越是进入科技高度发达的时代,越是应该珍惜情感的交流。科技时代是有生命的时代,也是有温度的时代,艺术教育更应该有所作为,以情动人是艺术的特质。培养学生情感体验的能力,学会用心灵去感悟世界的变化、人间的悲欢,让科技有了智能的同时,还具备情感与生命。
科技时代的艺术教育,应该是一种审美教育。“发现”是艺术与科学面对世界时的共同冲动和追求,科学发现“真”,艺术发现“美”,人性发现“善”,“真善美”共同构成审美教育的核心要素。节奏与旋律、对立与统一、虚实与强弱、色彩与线条,它们共同构成这个世界的形式美,也成为审美的重要对象,让更多的人能够品味出点线面的魅力,感受到美的对象给我们带来的愉悦,理解到美的形象和有机构成的形式组合所蕴含的辩证关系与哲学原理,这也是当代艺术教育应肩负起的责任。当然艺术教育作为一种审美教育,还包括对学生艺术技巧的训练,培养学生能够采用最娴熟最完善的形式语言和表现技法,表达自己最真切的感受的能力。
科技进步助力艺术创新
在科技时代,艺术家进行创作,不仅需要形象思维,同时还需要逻辑思维,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都成为了艺术家创作的思维模式。许多艺术家早已习惯通过对科学的理解、借助科学的方式、选择科学的主题进行自己的艺术创作与实践。目前从艺术家在科技与艺术交融的尝试来看,大致有四个方面的路径与特点。
一是两种思维方式的交融。科技让艺术家的思维更为深邃,把艺术带进了更多未知领域。当艺术家引入科学思维,也许艺术的构思更为奇特,艺术的想象更为科幻,艺术的思想更为深远,艺术的创新更有价值,所以科技时代的艺术家,它们正在用这种思维方式在不断进行自己的艺术探索和实验,在两种思维方式的互动交错中寻找新的艺术创作新模式。
二是两种工作方法的借用。艺术创作有自己长期形成的创作方法和工作方式,进入科技时代后许多艺术家,也在尝试借鉴科学家的研究方法和工作方式,以期对自己的艺术创作寻找一条新的创作路途,产生非同寻常的艺术效果。他们像科学家做研究一样,用理性分析深化感性认知,用科学判断取代偶发感觉表现,用实验数据嫁接构成设计,用科研报告转换创作方案,用逻辑推理厘清形象表达。两种似乎不相干的工作思路与工作方法的相互作用,让艺术与科学真正地走到一起,正在产生着神奇的效果。
三是科技热点和科学命题的关注。科技时代艺术家不仅仅局限于艺术圈内的话题,当今科技的进步、科学的突破,也深深地引发了艺术家的兴趣和创作的冲动。在它们的作品中,有了更多的宇宙奥秘和微观世界,有了更多的基因密码和量子纠缠,有了更多的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科学实践、科学人物、科学原理,科学发现,科学现场已经成为艺术家重要的创作资源和主题素材。科技创作不断涌现,艺术家与科学家的对话更为深入联系,更加紧密契合,它们为艺术创作和艺术表现拓展了更大的空间,充实了更多的内容,助推了艺术创新的更多可能。
四是媒介材料与科技成果的运用。科技时代艺术的形态和使用的媒介材料,随着科技成果的运用有了很大的变化。数字影像技术、声光电技术、3D打印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技术等都对艺术创作方法产生重大的影响,许多艺术家正在借助这些高新技术不断尝试,不断探索,创作出了让人耳目一新的全新形态的艺术作品,为观众提供了更多的艺术体验和对艺术的全新认识,增强了艺术的感染力和参与感,让艺术创作与科技时代共同发展,让艺术显现出科技的魅力。
(根据其在科学出版社第二届“科学与艺术”高峰论坛上的报告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