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享亚洲文明周】
光明日报记者 吴潇怡 黄小异
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清乾隆《西域图册》画工细腻,俄罗斯国家历史博物馆的中国帆船造型墨水台华丽精致,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的唐三彩三足罐古朴大气……
这些珍贵的文物都出现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的“殊方共享:丝绸之路国家博物馆文物精品展”上。走进国博的南7、南8展厅,可以遍览“一带一路”沿线12个国家博物馆带来的234件(套)藏品,它们被精挑细选而出,和国博的藏品一起成为多样文化交流的实证。
“殊方”一词源出汉朝班固所著的《西都赋》,意为远方异域。“‘殊方共享’,意在与世界人民共享人类文明之光”。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表示,与沿线各国家博物馆联合举办这次展览,就是想努力达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境界。
“各个文明都有自己独特、灿烂的文化,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世界才大同。在我的理解里,‘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与狭隘的文明冲突是对立的。”北京教师冯治隆参观完展览后感触颇深,“现在正在举行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想趁这个时机多了解一下历史上丝绸之路沿线的不同文明是如何交流的。”
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丝绸之路沿线的国家和人民从彼此的文化中汲取灵感、相互影响,不仅局限于唐三彩、青花瓷和景泰蓝等典型中国传统艺术珍品,还有很多令人耳目一新的珍藏,在讲述着文化交流互鉴史——
在陆上丝绸之路展区的华沙国家博物馆藏品中,有不少描绘中式建筑的绘画和版画。这些与欧洲经典建筑风格迥异的中式建筑,在18、19世纪时引起了波兰贵族的极大兴趣,他们在居所周围建造了许多中国风格的楼阁,使之与典型的欧洲园林融为一体。这些画作证明,中国艺术早已成为波兰以及欧洲艺术家们创作灵感的来源。
在海上丝绸之路展区柬埔寨国家博物馆的藏品里,有两面并排陈列、形制相似的青铜鼓格外引人注目。它们分别是国博馆藏的明代青铜鼓和柬埔寨国家博物馆藏的柬埔寨历史“史前”时期文物。两面鼓的鼓面纹饰极其相似,中心位置都雕有星星图案,被一轮又一轮同心圆环绕。这种铜鼓通常被认为是产自中国南部到越南北部区域,形制在东南亚国家比较常见,从它们高度的相似性中能够明显观察到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之间的文化互鉴。
不光是艺术层面的交流互鉴,“殊方共享”的藏品还讲述了两条丝绸之路的沿线国家在人口迁徙、经贸往来、生产生活方式等方面相互影响的故事。从安徽宣城专门赶来看展的“博物馆迷”张夫真直言:“这比我以前爱看的古钱币、瓷器展的内容还要丰富。”
正如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在展览开幕式上的发言中所强调的,“文化遗产可以跨越时空、穿越国度,见证不同文明形态、不同社会制度的对话”。人们可以期待,随着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的成果落实,各国博物馆将进一步加强合作,与世界人民共享人类文明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