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学术争鸣】
作者:侯光良(青海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
青藏高原是研究环境演变与人类活动关系的天然实验室,在高原的前期调查研究中发现,古代人类活动多集中在湖泊周围或河流两岸。这里既有汲水之便,又是水草丰美、动植物资源富集之地,往往是古人类迁徙的通道。这样看来,鄂陵湖—扎陵湖(两湖)一带可谓是河湖共存,既是巨大的湖泊,黄河也穿行其中,是一个非常理想的调查研究区域。转念一想,两湖所在的玛多平均海拔4300米,并不算高,但是高原反应却非常明显,被人称为高原的“鬼门关”,穿行于214国道的游客都不愿夜宿这里。自然条件如此恶劣,那里会有古代人类活动遗迹吗?我心里真是拿不准。但不管怎么样,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下定决心要对两湖做个调查。
2020年7月,侯光良带领学生在野外辨认石刻。光明图片
2020年7月,我们开始对两湖沿岸进行考察。前几天,团队重点调查了鄂陵湖北岸和扎陵湖南岸,有所斩获,发现一批细石器遗存,数量虽然不多,但是星星点点分布在湖岸,大大增加了我们的信心。7月5日,我们决心向未涉足的扎陵湖北岸进发。天气非常好,晴空万里。扎陵湖刚映入眼帘,我们就发现湖岸有一片非常开阔的湖滨平原,便开展调查,很快在这里发现了小石片等石器,真是旗开得胜,大家的兴致一下提了起来。
于是,团队队员开始扩大调查范围,队员陈晓良在北岸缓缓的山坡上大声喊:“这里发现了石棺葬!”大伙儿闻声而聚,在山坡地面上发现一个用石块堆砌成的清晰长方形石棺葬,这种葬俗一般常见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和东部,流行于距今3000年左右的青铜时代。大家非常兴奋,如此高海拔,发现了古代遗存,在我们脚下就埋葬着一位青铜时代的勇士,这可能是3000年来首次有人和他打个照面。
强烈的高原反应,让我们倍感艰辛,走起路来小心翼翼,偶然发现数千年前先行者的踪迹,肃然起敬之心油然而生。于是队员们采集了漫山的野花,站成一列,向早期踏足高原腹地的先行者致敬!并说:“我们青海师范大学科考队,在调查中与您相遇,您是无名的英雄,您是真正的勇者,您虽已湮灭在时光之中,但您的无畏精神却永世长存!”
发现遗存的喜悦迅速感染了每位队员,大家急切地希望向前继续调查,仿佛前方有更大的发现在等待着我们。车辆向前行驶不远,我看到湖北岸有一块巨大的突兀的岩石,在平缓的草地上格外显眼。在高原腹地,岩画较为常见,地势如此特殊的地方,会不会有岩画?于是我们立即停车,前往看个究竟。走近大石块,我们发现接近地面的一块半椭圆形岩石的平整面上,有弯弯曲曲的线条。我们心想:轻轻松松就发现了岩画,这也太神奇了吧!高兴之余,我们仔细观察这上面画了什么,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哪是什么岩画,是一个篆字石刻!一个篆书“皇”字刻在上面。4300米的高原腹地,见惯了细石器、岩画的我们,突然发现了“皇”字,这太震撼了,宛如引爆一颗原子弹!脑袋一下子晕了,似乎失去意识,整个人几乎都处于极度亢奋状态。稍稍安定下来,我们开始测量拍照,并让队员在四周继续搜寻,不过在周边并无新发现。
随后我进行了初步解读。这是什么人留下的?一定是古代人的遗迹,虽然上面一些字迹已经随着时光的流逝而被风化得模糊,但能看到字体端正规范,笔法苍劲有力,刻字者还是具有较高文化水准,很可能来自中原。此外,扎陵湖北岸在古代是何等绝远之地,绝非个人之力所能及,一定是个团队,背后一定有国家力量在推动。据此推测,历史上符合这一条件的事件,大概是唐代文成公主进藏、元清两代绘制地图或祭祀河神,于是初步推测可能和元清两代的相关历史事件有关。
2025年6月8日《光明日报》刊发了仝涛先生《青海黄河源发现秦始皇遣使“采药昆仑”石刻:实证古代“昆仑”的地理位置》一文,激起千层浪。对我个人而言,了却了数年间的一桩心事。石刻与秦始皇遣使“采药昆仑”有关,无疑在我脑中又引爆了一颗原子弹,大大超出我的推测,这个结论再次震撼了我。仔细研读文章,论据充分,论证严密,这一发现意义重大而深远。让我仿佛看到2200多年前,一队秦人,驾驶着车马,行驶在高原风雪中,顺河而上,来到河源,刻下了这段文字。他们书写的不只是帝王求仙的执念,更是华夏文明深入青藏腹地的实证。冰屑沾衣,氧气稀薄,而他们手握凿刀,在岩壁上留下穿越千年的密码——这场景让我心潮澎湃,他们是何等的伟大!
这次与河源石刻的邂逅,如同穿越时空,让我们与两千年前的探险者隔空相遇。他们以凿刀叩问昆仑,我们以花束致敬先驱,两湖之滨的“皇”字,正是先民无畏探索精神的铭刻。
《光明日报》(2025年07月02日 0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