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汤先营
近日,美国退役海军军官詹姆斯·法内尔执笔撰写了一封致特朗普总统的公开信,130多名学者、作家、前军队官员、商界人士,以及一些外国人士联合签名。该文7月18日被首次刊登在一家名为《政治风险杂志》的媒体上,之后被为数不多的几家美国媒体报道或转载。
《美国荣光》网站报道称,这封公开信是对7月3日刊登在美国《华盛顿邮报》上的一封同样是致特朗普总统的公开信进行回应。7月3日发表的名为《中国不是敌人》的公开信由近百位美国外交政策专家、军队和商界人士执笔和签名,其中不乏在过去40年美塑造对华政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人士。7月3日的公开信批评现政府对中国的态度从根本上适得其反,并敦促平衡竞争与合作。而7月18日的公开信则对《华盛顿邮报》刊登的公开信予以反驳并敦促特朗普总统“坚持到底”。
对比两封公开信,观点可谓针锋相对。有美国媒体认为,“这是美国的鹰派与对华理性派在对着干”。不过,两封公开信的作者和联署人身份却存在明显差异。《中国不是敌人》公开信的执笔人包括傅泰林、芮效俭、史文、董云裳、傅高义等耳熟能详的中国问题专家,签名人则包括克雷格·艾伦、陆伯彬、杰弗里·贝德等多年从事中美问题的资深外交官和学者。上述不少专家、学者都对中国有着很深的了解,并亲自到访过中国,熟悉中美建交40年来的发展历史。相比之下,7月18日公开信的撰写人及联合签名的学者、作家、前军官等在中美关系领域则不是那么资深或知名。
显然,美国这些鹰派人士不愿看到中美关系的健康发展,急于将其醉心的对华遏制臆想坐实为美国政府的对华政策。然而,这种充满冷战零和思维的鹰派构想并不符合美国自身利益,也根本代表不了美国社会的主流民意。熟悉美国政治的人士不难理解,美国的军队领域相比文人政府官员对华持更加强硬的立场。这与军队需要强化安全威胁以争取国防预算有关,也与美国军队近年对中国军力快速发展的焦虑密切相连。
据媒体报道,7月18日公开信的作者法内尔在美海军曾因强硬立场而备受争议。根据《海军时报》网站报道,法内尔曾是美军太平洋舰队情报与信息作战主任,在2014年因为公开发表有争议的涉华言论而被解职。法内尔在2014年2月称,中国准备跟日本打闪电战。他的言论与当时美国五角大楼的公开表态背道而驰。法内尔的这番涉华言论被《纽约时报》、路透社、英国《金融时报》和《每日电讯报》广泛报道,导致五角大楼的高层领导非常被动。这件事也最终导致了法内尔从情报高级官员的位子上被撤职,并被调离到其他岗位。
事实上法内尔等人的言论根本站不住脚,甚至荒唐之极。7月18日的公开信称,“中国不是我们所希望的那样。在我们(指美国)的政治体制中,政治是常态,战争是例外。而在中国的世界观中,这恰恰相反。展望未来,我们必须更好地理解和处理这种危险的不对称性。”这样一番言论由一名美国的前军官提出着实令人匪夷所思。回顾历史不难发现,1991年美国发动了海湾战争,1999年美国发动了科索沃战争,2001年美国发动了阿富汗战争,2003年美国发动了伊拉克战争。在过去的30年里,美国是这个世界上唯一连续发动四场对外战争的国家。如果算上1989年美国入侵巴拿马、1983年入侵格林纳达,甚至再加上更早前的美国入侵朝鲜、入侵越南等,美国发动的对外战争实在数不过来。所以法内尔所称“在美国的政治制度中,政治是常态、战争是意外”究竟是何意思令人费解。这个意外的发生恐怕也太频繁了。至于美国和中国哪一个好战?明眼人一目了然。
7月18日的公开信还称,“我们注意到中国不承认现存国际秩序的原则和规则。这种原则和规则在美国的统治下实现了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和平与全球繁荣时期。中国拒绝这一秩序。中国公开宣称一套新规则,比如‘一带一路’建设就旨在扩大全球范围内的霸权。”此番言论的逻辑似乎在于法内尔等人痛批中国的原因是中国没有遵守美国建立的国际秩序。然而,中国在发展模式上的创造和贡献就一定与现行国际秩序水火不容吗?这种源于霸权思维的焦虑显然不符合历史发展的逻辑。
近两年,记者在华盛顿参加了多场关于“一带一路”的研讨会,发现与美国部分学者、官员指责“一带一路”所谓债务陷阱不同的是,来自拉丁美洲和非洲的学者、官员反复强调,不论来自中国还是美国,拉美和非洲都对外来投资表示欢迎,但遗憾的是,这些地区很难等到美国投资者的到来。来自中国的投资确实帮助拉美和非洲改善了长年落后的基础设施状况,为这些地区的贸易发展奠定了基础。相反,美国的许多私营公司则对非洲等地的战乱、贫穷、投入产出比不高等现实困难望而却步,很少能够对这些地区急需的大型基础设施进行投资。当前美国政府为了刺激私营部门对拉美和非洲投资,正计划整合设立一家国际开发金融公司,但该公司的借贷额度也仅有600亿美元。根据世界银行的报告,2010年至2020年,仅撒哈拉以南非洲每年的基建投资需求就高达930多亿美元。这么大的资金缺口需要各个国家群策群力才能应对。美国一些人与其信口开河地指责别人,不如踏踏实实地为急需发展的世界其他地区做些实事。
7月18日的公开信还赞赏美国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所体现的与中国对抗的立场,甚至鼓噪美国与中国“脱钩”。但有美国专家对上述言论不敢苟同,认为国与国之间特别是大国之间存在分歧和竞争十分正常,重要的是求同存异。中美建交以来的40年里,两国企业往来的频率与密度超乎想象,中美企业与消费者都从这种互利合作中获益。在国际舞台上,朝鲜问题、伊朗核问题、阿富汗问题、气候变化等问题中都能看见中美合作的身影。这些成就与关联如果被一些人士认为可以轻易“脱钩”,不是“井底之蛙”就是对自己的国家不负责任。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的著名中国问题专家杰弗里·贝德曾就中美“脱钩论”撰文指出,主张中美“脱钩”的想法不仅不切实际,而且是错误的。中美“脱钩”改变的是中美关系的长期基础,但美国国内从未就做出这种改变的成本和收益、风险和机遇进行过严肃的公共讨论。贝德反问,如果走上与中国的“脱钩”之路,美国的政策制定者们是否真正地维护了美国选民的利益?答案是否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