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歌声的翅膀》:中国歌舞片展翅飞翔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歌声的翅膀》:中国歌舞片展翅飞翔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19-12-25 05:14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康伟(中国艺术报总编辑)

  歌舞片是电影创作的一个重要类型,同时也是一个创作难度非常高的类型。从中国电影市场来看,歌舞片创作整体上数量少,且缺乏成功的个案。在此背景下,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组织策划、天山电影制片厂创作拍摄的歌舞片《歌声的翅膀》,其艺术探索颇值得关注。该片以扑面而来的民族特色、精彩纷呈的歌舞呈现、别具匠心的叙事策略、正大宏阔的价值追求、沁人心脾的新疆大美,在中国歌舞片创作路径上进行了开拓。

  《歌声的翅膀》讲述了江寒、迪力夏提、加尔肯三个年轻人组成的石榴籽乐队,在一次重要的音乐比赛中进入了复赛。而江寒认为自己的音乐走入了死胡同,看不到希望。江寒为了在音乐上寻求突破放弃比赛,不惜与迪力夏提、加尔肯和自己的女朋友决裂而深入新疆各地采风。最终,他们理解了江寒而一起走上采风之路,在靠近故乡、贴近大地、亲近传统的过程中,激活了自己的艺术灵感。在该片中,如何在歌舞的串联中保持一个完整的叙事链条和艺术逻辑,对创作者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而《歌声的翅膀》实则构建起了“形散而神不散”的叙事链条,使全片既可进行自由的闪转腾挪,让“歌声的翅膀”可以自由“飞翔”;又保持了清晰的叙事线,让“歌声的翅膀”保持着可见可感的“飞翔”轨迹。事实上,其叙事难度高在江寒和他的朋友们的故事处于一个辽阔的空间和具有纵深感的时间。从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看,《歌声的翅膀》主创以“寻”为主线,很好地克服了可能的“散”“乱”。在片中,江寒和朋友们的采风是一次寻访、寻找之旅,故事就可以依据他们寻访、寻找所涉及的空间和时间来自由调度、灵活衔接,凸显了重返大地、重回故乡、重归历史、重温初心的“神”,做到了“形散而神不散”。片中还通过女主播晴朗这个角色的巧妙设置,通过当下十分热门的互联网直播的方式,打通了新疆地理空间与互联网空间、外部空间的联系,从而拓展了全面的表现空间。而江寒和他的朋友们的寻找,暗合了每一个人其实都在寻找自己精神家园的心路历程,从而埋下了引发观众强烈情感共鸣的伏笔。

  歌舞片的另一个挑战是如何处理好歌舞与叙事之间的关系。一般情况下,只有当歌舞成为叙事的有机组成部分,歌舞才能成为叙事的动力,歌舞才能情节化、叙事化,才不突兀、不生硬。《歌声的翅膀》中一共呈现了八首歌曲、四组大歌舞、两段音乐剧,这些歌舞都符合剧情发展逻辑,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主题思想的深化、艺术效果的增强,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在民族歌舞之外,《歌声的翅膀》还在喀什高台民居设置了一场街舞大戏。迪力夏提的叔叔成为这场大戏的灵魂人物。这个当年的街舞高手放飞鸽群,邀请各族街舞高手从城市的四面八方而来,跳起了世界风、现代风、时尚风的街舞、民族舞。为他们的激情舞蹈伴奏的则是打铁的、钉马掌的、做箩筐的等等。这场大戏设计精彩、调度从容、效果强烈,充分展现了新疆各族人民崭新的精神面貌和文化活力。

  新疆电影的一个天然使命就是对民族团结的艺术表现。与天山电影制片厂此前的电影创作一样,《歌声的翅膀》依然倾情着力于民族团结,对民族团结的呈现依然表现出高水准的艺术智慧和创造性,同时又具有新鲜的特色。通过对各民族歌舞特别是民间歌舞的浓墨重彩的光影书写,新疆各民族灿烂的文化传统、新疆各族人民乐享文化的美好生活得到充满感染力、亲和力的展现;江寒的老师李明亮与赤脚医生李晓娜的爱情故事、江寒父亲戍边守国的历史,既有强烈的情感浓度,也通过进山为各族同胞巡诊失踪的李晓娜、在帕米尔高原这样一个多民族地区守护边境的江寒父亲的形象,叙说了民族团结的优良传统。

  在中国歌舞片的创作实践中,《歌声的翅膀》的“飞翔”姿态值得观察和揣摩。总之,期待能有更多的中国歌舞片能够“展翅飞翔”。

  《光明日报》( 2019年12月25日 15版)

[ 责编:李伯玺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