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美好未来 实干造就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美好未来 实干造就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0-05-22 06:0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决胜全面小康 决战脱贫攻坚

美好未来 实干造就

光明日报记者 彭景晖

  这场既立足和服务当下,又关乎民族永续发展的决战,在2020年迎来最关键的时刻。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新年贺词中强调“我们要万众一心加油干,越是艰险越向前”“把短板补得再扎实一些,把基础打得再牢靠一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短板补扎实,基础打牢靠,就要立足长远,在关乎中华民族未来发展的关键领域下功夫。”代表委员们指出,医疗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教育决定国家人才力量,生态提供民族生生不息的栖息环境,全面小康要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中华民族要在文明史上往前迈进,就要在决战的路上把它们发展好,在实干中出成绩。

美好未来 实干造就

在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策耿家附近的戈壁上,策耿(右)在上网课。新华社发

美好未来 实干造就

在湘西十八洞村,麻辉煌(左)与返乡大学生施林娇一起通过网络直播推销土特产。新华社发

美好未来 实干造就

河南省光山县产业集聚区的三元光电科技扶贫车间里,工人正在生产线上赶做客户订单。谢万柏摄/光明图片

美好未来 实干造就

重庆市丰都县农委调集两架无人植保机对丰都县坝周村山东枣庄东西协作扶贫项目1400亩示范区,开展全面马铃薯晚疫病预防。林登周摄/光明图片

  给百姓一个方便贴心的健康服务体系

  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世业镇卫生院时强调,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以治病为中心”到“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不只意味着大健康的格局正在形成,更意味着全民健康理念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在悠久的历史长河里,人们在生活中总结出“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的经验。如今,这样的经验不仅融入了整个国家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而且在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进程中不断更新,“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深入人心。

  在北京市丰台区方庄社区,所有居民均可通过智慧App“身边家医”获得签约医生最及时的建议和治疗方案。“手机上一划一点,就能找到个人健康档案和家庭医生给的提示信息。”居民赵森竹已经年近80岁,她常常在网上与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签约医生交流。

  “几年前我们已经实现电子化签约,医生与患者之间形成连续固定的服务关系。”北京市丰台区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吴浩委员介绍,“如今,我们将家庭医生升级为‘智慧家医’,整合医疗及社区资源,为居民提供更高水平的一体化、连续性健康管理和基本医疗服务。”

  智慧诊疗使患者得到更有针对性的健康指导;智慧档案使居民健康档案信息网格化定位,具体到户;智慧上门为患者提供药品配送一体化服务,为诊断和调整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2019年,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出台,健康中国建设有了新的“施工图”。聚焦主要健康问题和影响因素,围绕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健康中国的建设铺往广大农村。

  在四川乐山,过去,乡村医生“招不来、引不进、留不住、考不上”,如今通过“乡村医士班”免费定向培养乡村医生,一支“永久牌”人才队伍正在锻造。在山西吕梁,13个县均成立医疗集团,村卫生室达标率超过90%,远程诊疗体系覆盖村庄并逐步完善。

  一个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的社会,才是充满生机活力而又和谐有序的社会。实干之下,一条致力于让近14亿人过上美好生活的健康中国之路正在铺就。

  给学生一个看得见、实现得了的教育梦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重庆中旭学校的学生王小言入学时各科成绩的得分率只有40%左右。他的父母没有把他送进过去很多家长看好的公立学校,而是送进了新开的民办学校。

  正是在这里,王小言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梦想和幸福感,开启了学业的进步之旅。学校专门为他配备的导师与他进行了10余次深入交流,引导他找到了自己的爱好——生物学。在学校实实在在的帮助下,王小言信心倍增。他用自己的零花钱在校园建了一方鱼池,从设计到施工再到美化均由他完成,如今已经成为校园里一道独特的风景。“我是一个怎样的人?”“我要成为怎样的人?”“我如何才能成为我想要成为的人?”如今,王小言心中已经有了这些问题的初步答案。

  “每一个孩子都可以成为最好的自己。”华东师大副校长、华东师大教育集团主任戴立益委员表示,“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们坚持依法管理学校,坚持教师发展为本,更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民办教育要与国家教育发展大计接轨,要服务于国家人才培养,更要把关心关爱学生的成长当作第一追求”。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代表委员普遍认为,教育强国的重要意义,不只是让国家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而是让高质量的教育如雨露般浸润大地,让教育发展的种子在每个孩子的成长中生根发芽。

  拿到广西师范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平市江口镇胡村的罗雨婷没有为上学的钱发愁。虽然家里经济并不宽裕,但生源地助学贷款解除了她的后顾之忧。如何把学上好、把本领练好,是她唯一要操心的事。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出台落实一系列教育帮扶政策,解决了困难学生的实际问题。

  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是美好生活的应有之义,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在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今天,享受到更公平的教育机会,掌握知识、改变命运、造福家庭,成为孩子们看得见、摸得着、实现得了的梦想。

  给今天和未来留一片绿水青山

  2018年5月,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生态管护员更求曲朋巡护时发现,澜沧江对岸有金钱豹活动,立即用相机拍下了珍贵的照片。

  随着国家公园体制建立,生态环境保护力量得到整合。三江源国家公园将正式设立。在那里,雪豹、藏羚羊等高原生灵可以自由栖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谢德体代表认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我们必须在实干中注意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立足我国自然资源禀赋实际,深入挖掘特色自然资源,继承和发扬我国自然资源保护的探索和创新成果。”

  实干之下,全国森林覆盖率已经由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约8%提高到2019年的22.96%。监测数据显示,近20年来我国新增植被覆盖面积约占全球新增总量的25%,居全球首位。

  在河北省廊坊市安次区龙河湿地,几年前水资源严重不足、自净能力差、淤积严重、景观缺失的状况已经改变——国控断面水质早已达标,各类鸟和原生鱼类聚集于此,当地村民因环境改善实现了创收。

  被称为“长江之肾”的洞庭湖,在2003年至2013年期间劣五类水质占比一度增加到5%,二、三类水质断面已经消失——面对危机,湖南省打响了洞庭湖生态环境保卫战,挖沙被叫停、污染企业被关停、对养殖网箱进行了拆除。如今,八百里洞庭鱼翔浅底、碧波荡漾。

  在举国上下共同努力下,我国提前实现了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提出的到2020年保护地面积达到17%的目标:截至2019年,全国已建立2750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到147万平方公里,占陆域国土面积的15%;全国各类自然保护地共11029处,面积占陆域国土面积的18%。

  谢德体表示:“生态治理从粗放变得严密,生态保护力量由弱变强,生态状况由局部改善发展为总体改善,这就是实干的成果。”

  【代表委员讲述】

  浪潮集团董事长孙丕恕代表:

  创新良方在实干的路上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国的生产制造企业以及产业链、供应链都经受了考验。可以看到,那些数字化、智能化做得好的制造企业,复工复产就快,甚至能转危为机。作为智慧制造的基础设施,工业互联网平台作用在关键时刻凸显了出来。重视创新驱动发展,在今天越来越重要。

  今年2月,应疫情防控需要,我们的智能工厂开始生产国家防疫用的信息化设备。当时疫情严峻,工人均居家隔离。由于智能工厂对人工依赖小,我们仅用一个晚上就实现了快速复工。浪潮很早就投入到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中,不仅因此受益,也从中获得不少经验。基于我们自身的能力和经验,浪潮在3年前打造了工业互联网平台,希望为更多的行业与企业赋能。

  这条路并不好走。对中小企业来说,工业互联网平台前期投入大、短期见效慢,很多企业望而却步。但走现代工业化道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是任何企业绕不开的路子。2018年,浪潮与滕州市政府合作打造的滕州机床云为数百家中小型机床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基础。首批“上云”的企业感到了巨大压力,“引入工业互联网的云平台,意味着要把原有的生产流程都推翻”——大家都认为困难,但还是坚持了下来。

  经历转型短暂的阵痛,迎来的是新的希望。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山东海特数控机床有限公司总经理向我们反馈,他们的各环节衔接更紧密,效率更高了。一台电脑、一部手机就能解决生产、管理、售后的各种问题。2019年,他们的产值近2亿元,比上年增加了一倍。

  这就是融入创新驱动发展大潮带来的成果。通过实干,我们在工业互联网应用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总结出应对办法。当前鼓励中小企业上云上平台,我们需要政府部门推动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在未来发展道路上,加快工业互联网平台生态体系建设,鼓励企业共享开放工业数据、推动数据流动等措施,都可能是解决发展问题的良方。当然,这一切都建立在实干的基础上。

  (光明日报记者彭景晖采访整理)

  【代表委员讲述】

  九三学社云南省委主委、云南省农业科学院院长李学林委员:

  把农业科技的“种子”播向大地

  我是一名农业科学工作者,长期生活和工作在云南这个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的地方,这是我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农业科学院有理论、有技术、有品种、有资源,更重要的还有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科技人才队伍。我曾和我们的科技人员说:“帮助农民脱贫,还有谁比我们更合适?我们应该成为一线主力军!”

  就这样,我们带着热情,满怀信心投入全省脱贫攻坚战。一方面我们在线上服务,选派年富力强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23个产业专家组,在线解答农业技术问题。另一方面我们在生产一线服务,先后到88个贫困县开展科技服务和技术培训,仅去年就在深度贫困地区实施283个科技扶贫项目,科技示范面积达3328万亩,新增产值166亿元,培训基层农技人员及贫困农民11.3万人次。

  砚山县维莫乡石漠化地区、贡山县独龙江乡独龙族聚集区等人口较少民族生活的贫困地区及广袤的边境地区,都留下了我们科技人员的足迹。“生态修复+产业+科技脱贫”模式、嵌入型新兴产业扶贫模式、特色高效经济作物种植扶贫模式等创新举措在祖国西南边陲开花结果。

  景谷县凤山镇顺南村是国家级贫困村,2015年挂包帮扶顺南村以来,我们针对当地群众缺技术、缺资金等关键致贫原因,精准施策、精准帮扶。我们努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集中培育主导产业,增强“造血”功能。先后在物资、资金、培训等方面投入近600万元,每年推广良种示范玉米1200亩、小麦500亩、水稻500亩,加速作物品种更新换代,加快新技术推广应用。

  一番努力下,昔日的贫困村有了自己的新型经营主体,两个茶叶专业合作社利用“互联网+爱心扶贫茶”销售模式扩大市场,带动贫困群众增产增收、脱贫致富。结合当地自然条件,我们培育发展林下魔芋种植、蜜蜂养殖及柠檬、芒果等热带水果基地建设,助力贫困地区产业发展。

  我本人结对帮扶的胡先能一家通过老茶园改造、养蜂两项技术,他家两年前就实现了农产品经营收入10万元的突破,盖起了新房,发展起了庭院经济。2019年4月,景谷县正式脱贫。农科院在景谷县的定点扶贫工作连续4年被考核为优秀,最让我们觉得欣慰的是,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提高了贫困农户的技能和信心,让他们通过实干既富了口袋,又富了脑袋。

  (光明日报记者彭景晖采访整理)

  《光明日报》( 2020年05月22日 07版)

[ 责编:王宏泽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