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这五年,我与新基建一同成长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这五年,我与新基建一同成长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0-10-18 04:4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聚焦·“十三五”规划中的新基建青年】

  光明日报记者 彭景晖 李丹阳 安胜蓝 光明日报通讯员 崔梅宁

  本文中出现的人物,均是已过而立之年的人,在较长时间的磨砺后,他们已不确定自己是“年轻”还是“不那么年轻”。但确定的是,他们与广大奋斗中的青年一样,把自己“年轻”的时光挥洒在新基建事业,用个体的奋斗为国家发展带来新的活力。5年时间,他们与国家“十三五”规划的实践进程共同成长,在新基建事业一线磨炼意志、提高本领,见证并参与着当今中国缔造的建设奇迹。

这五年,我与新基建一同成长

特高压变电站中的“5G慧眼”。新华社发

这五年,我与新基建一同成长

梁栋在电脑绘图。受访者供图

这五年,我与新基建一同成长

亓开元在大规模集群现场讲解。受访者供图

这五年,我与新基建一同成长

鄢笠在审充电站项目施工图。受访者供图

  破土,心里种下“向未来进发”的种子

  5年前,中国山东,浪潮集团云计算产品首席架构师亓开元和团队开始着手开发自己的产品。

  在云计算产品领域,当时占据中国市场主要份额的是VMWare、IBM等外国大公司,他们不得不在起步时面对这样的现实——客户对中国自主研发产品的信任度不高,产品的成熟度和稳定性常常受到客户质疑。

  年轻的亓开元并没有因此丢失信心。他冷静分析,国内客户普遍存在硬件规范标准不统一的情况,实际应用场景繁多,外国公司产品难以满足个性化需求。“如果我们能满足,这就是我们的机会。”亓开元和团队抓住这一点希望之光,试图为客户提供场景化设计,培育自己的产品生态。

  这是一个艰难的开端,亓开元和团队为此坐了至少3年的冷板凳。在2012年至2014年这三年,中国的云计算概念火热,技术却远不如国外成熟,亓开元和团队潜心从基础开始学习,不断积累经验技术。

  5年前,中国湖南,如今的国网湖南电动汽车服务有限公司业主项目部副经理鄢笠,还在为变电站项目绞尽脑汁。

  “当时传统基础设施建设在我们年轻人心目中最火的,还是‘铁公机’——铁路、公路、飞机。”虽然还在从事传统的电网工作,但鄢笠从那时起已开始关注高新科技,关注电网事业的新路子、传统基建与高新科技的融合,他在业余时间争取着每一分钟,学习着行业内最新的技术。

  他那时还没有想到未来会成为新基建事业的建设者,但一粒“向未来进发”的种子已在心里生根。

  5年前,华中科技大学,建筑学专业研究生梁栋还在学校图书馆与实习单位之间勤奋求索。

  建筑学与工程学之间关联度高,他在那时起已将目光投向中国高铁建设。

  “那时正是我国铁路站房从3.0版本向4.0版本升级的阶段。”梁栋认真地记录了行业最新研究中对中国火车站设计沿革的论断:1.0版本一般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设计建造,在城市交通以及配套功能结合上考虑较少;2.0版本开始有立体设计的理念,但还是平面进、平面出;3.0版本已经能做到立体交通组织,旅客进出站更加便捷;4.0版本进一步加强高铁站和各交通方式的衔接,做到“站城融合”。

  “可以说,3.0版本以后的升级,在中国独特的地理国情及高铁建设水平下,在世界范围内已找不到直接借鉴的模板,全靠自己摸着石头过河。”这意味着这位年轻人当下学的理论知识已经远远不够了,他必须在未来的实践探索中找到自己实现梦想的路。

  潜行,在全新的建设场辛勤耕耘

  5年里,亓开元在云计算领域不断取得进步。

  宏大的“十三五”规划,轰轰烈烈的新基建,落在亓开元和团队身上,是一行行具体的代码。在世界200多个国家、600多家公司、10万多名工程师同台竞技的开源社区里,他们起初只能揣摩研究外国工程师写的代码,从注释、改错做起。

  亓开元直言“学习的过程很痛苦”“进步的阶梯很难爬”。他说:“上千万行代码啊,我们一行行抠,反复研究,做实验。因为语言、文化还有设计规范的差异,我们提交的代码经常过不了审核。即使这样,我们也要拼命追。”

  “一路上我们踩了很多坑。”亓开元说,有一次,产品支撑的核心生产数据库系统在半夜卡死,亓开元不得不从床上爬起来进行紧急维护;也遇到过“一天多次计划外扩容”“业务运行中内存热插拔”等极端场景,哪怕系统中断一分钟,也会引起客户质疑……但这一切在亓开元看来,反而是最宝贵的收获。

  “市场的需求对我们的技术是很大的挑战,我们在这样的环境中经受考验,打磨产品,最终提升了我们的技术能力。”亓开元说。

  5年里,鄢笠如愿以偿投身新基建事业。

  他负责过变电站建设,也负责过电网的设计、物资管理,最终来到电动汽车公司,负责充电桩建设。刚到公司不久,他手里便捧了“一块难啃的硬骨头”——一个网约公交充电站项目的主体工程刚完成80%进度,而12天后要正式送电,时间紧迫,这几乎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鄢笠在充电桩领域是个新人,但他是带着积累和充分的准备来的。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他仔细研究各个事项的流程,与同事花了很多的工夫,协调属地的供电公司来支持。没有物资,那就去供电公司其他项目部调拨物资使用;没有计划,就请供电公司领导特批停送电安排。原来半个月的任务压缩在5天以内完成,把“硬骨头”啃了下来,得到了客户的赞赏。

  5年里,梁栋毕业后进入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实现了工程师的梦想。

  上岗之后摆在眼前的厚厚的项目资料曾让他不知所措,但他想,要征服“未知世界”这个庞然大物,得从细节入手。他沉下心来,和师傅一起一步一步梳理调控项目细节。他有个形象的比喻,自己就是一位诊脉的医生,要耐心望闻问切,找出项目中哪里堵了、哪里错了,然后对症下药,解决问题。就这样,梁栋一点一点摸索每项工程的门道,努力学习协调好各个专业,共同完成站房工程。

  梁栋先后参与设计了多个站房,每个项目都是全新的设计理念,是融合功能需求、当地特色和建筑美学的全新创造。

  逐浪,站在时代前沿继续为新基建赋能

  如今,亓开元在云计算领域已取得了很多成绩。

  他和团队在私有云领域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在开源社区的代码技术综合排名里,他们已经一跃成为Top8;他们开发的“云海OS”操作系统被全球知名数据分析公司评为“国际领先”。

  现在,亓开元和他的团队正在进行“智算中心”操作系统的研发。“智算中心”将以融合架构计算系统为平台,以数据为资源,以强大的计算力驱动AI模型对数据进行深度加工,源源不断产生各种智慧计算服务,并以云服务的形式进行供应。“在未来,智慧计算就像水电一样,融入生产生活的全部场景。”亓开元说。

  出生于1984年的亓开元今年36岁,在许多人眼里似乎已过了程序员的“黄金年龄”。但他认为自己没有天花板。“对于我来说,我觉得最有成就感的事情,不是挣了多少钱,拿了什么奖,而是自己的技术能与国内各行各业的需求结合,成为推动我国产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的一股力量。”亓开元说,“未来5年,作为技术人员,要打开视野格局,始终站在技术前沿,把自己融入更广阔的事业中去,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

  如今,鄢笠正将电动车充电桩建到更多更远的地方。

  “2020年年初我们公司制定了一个目标——百县、千桩、万联、亿度。”鄢笠解释道,“百县是指我们要深化政企合作,和湖南省内100个区县政府签订充电基础设施战略合作协议。目前我们已经签了77个区县,在省内掀起了一股充电桩建设的热潮。千桩是指我们年内要建成1000个直流快充桩。万联是指我们国网电动公司打造了一个车辆平台系统。我们建的充电桩都会接入到这个平台,平台对其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控。到今年年底,我们要在平台内接入一万两千根充电桩。亿度是说我们年内累计完成充电量一亿千瓦时,也就是一亿度。”

  如今,梁栋已成长为独当一面的高铁站房主要设计人。

  他成为杭州西站的主要设计人,这座4.0理念下的站房,为中国高铁站房设计带来了新颖的视角。“高铁站房承担的角色发生了转变,它不只是交通枢纽,还是城市生活的一部分。”他骄傲地介绍,交通层面,注重将站房的流线组织和城市配套更好地链接,城市生活层面,站房不再是一个孤立建筑,而是融入市民生活场景,与周边城市建筑相连通。

  2020年9月,衢州至宁德(衢宁)铁路开通运营。复兴号一路向西,驶过崇山峻岭,串起沿线百姓的“高速”生活。秋阳下,沿线30座独具特色的高铁站房依傍青山绿水,如同一条绿色丝带上闪烁的明珠。90后工程师梁栋作为其中的一名“缀珠人”,已准备好为国家设计建造更多更好的高铁站房。

  《光明日报》( 2020年10月18日 05版)

[ 责编:徐皓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