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记者 韩业庭
亚洲文明对话大会5月15日在北京开幕。大会开幕前夕,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制作的主题纪录片《亚洲 文明之光》开播。作品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视角,跨时空、全方位、多角度展现了亚洲文明的演进脉络,生动再现了亚洲在世界历史进程中悠久灿烂、多元共生、交流互鉴的文明图景,演绎了一幅美美与共、和而不同的亚洲文明全家福。
亚洲文明的画卷徐徐展开
东亚的农耕文明、北亚的游牧文明、西亚的商业文明、南亚的宗教文明携手照亮了人类历史的天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有三个诞生于亚洲大陆。
相比于以往的历史人文类纪录片,《亚洲 文明之光》最大的特点是宏大的世界性的视角。作品开篇从太空视角俯瞰地球,穿越中国长江黄河流域、印度恒河流域,西亚两河流域,气势恢宏。
主创团队拍摄足迹涉及亚洲各地,让亚洲47个国家和地区在节目中完整亮相,内容涵盖从中华文明、古印度文明、古代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到亚洲各国、各地区、各文明圈的历史遗迹和文明创新,通过描绘巴基斯坦古城遗址摩亨佐·达罗、巴比伦空中花园、唐长安西市、日本绳纹时期古陶片等经典场景,对亚洲文明进行了一次全景式再现。
“作品着重凸显的理念是,每一种文明都是多彩的,每一种文明都是平等的。同时向观众阐释,我们身处的亚洲文明如何对整个人类文明史产生如此重要的影响。”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广播影视发展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胡祥说,“这就需要一种高度凝练的历史观,于奔腾不息的亚洲文明大河中撷取最美的浪花。”
纪录片主题音乐以大管弦乐为基调,同时融入中国古代的埙和箫、亚洲共有的琵琶、古印度的萨罗达琴以及西亚、中亚、东南亚等地区的音乐元素,通过营造一场视听绝伦、交相辉映的文明盛会,彰显了亚洲文明的悠久灿烂、多姿多彩。
交流互鉴的故事娓娓道来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亚洲 文明之光》记录了不同文化、种族、肤色、宗教和不同社会制度所组成的亚洲各国,在相互尊重、和谐共处的历史里,通过文明的多样性,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命运共同体的历程。
纪录片展示了文明交流互鉴产生的奇妙效果:中国人在20000年前创作了陶片,古巴比伦人则在陶器上创造了釉技术,西亚的赫梯人掌握了1100摄氏度以上的炉温技术后,最早的高温陶器应运而生。后来,再由中国人解决原料、窑形、炉温、上釉等关键技术,完成了从陶到瓷的过渡。“这就是文明对话的力量,也是文明前进的力量。”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俞虹说。
亚洲国家文明交流互鉴的传统在现代依然在延续。历史上,日本吸收借鉴了中国文化,日本社会的方方面面刻上了儒家文化的烙印。而中国近代以来,也虚心学习日本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经验,为自身发展注入动力。“正是因为文明在交流中激荡,在融汇中发展,才促进了各国文化生生不息。”俞虹说。
《亚洲 文明之光》用娓娓道来的故事告诉人们,只有不同文明内生发展,不断推进本土传承创新,世界文明多样性才可能持续推进;而只有形成命运共同体,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才能为全人类的共同繁荣发展,提供和平的国际环境和智慧保证,进而续写人类文明的璀璨篇章。
灿烂的亚洲文明生动展现
沧海桑田,斗转星移。一些文明已在时光的洪流中湮灭断代,那么当代观众如何直观地了解几千年前灿烂的亚洲文明?《亚洲 文明之光》没有单调地引用文献资料,枯燥地展示博物馆里冷冰冰的展品,而是选择用具体的文物古迹作为切入口,由此拨开文明丰富的内在肌理。
比如,如何呈现古印度棉文化对世界服装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主创从4世纪英国作家约翰·曼德维尔的一幅树棉画讲起,一下子就讲清楚了来龙去脉。如何讲解楔形文字对文明起源的重要性?片中展示了在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考古博物馆一块泥板刻,上面刻着人类最早的一首表白情诗。如何让观众了解西亚艺术的惊人成就?作品通过复原远古的乐谱,让观众听到了5000年前的亚洲旋律。正如俞虹所言,拭去文物上的灰尘,让它们近距离展现在观众面前,文物有了生命和情感,观众跟文明的距离也由此拉近。
此外,《亚洲 文明之光》在表现手法上非常国际化,通过运用3D动画技术让文物“活起来”“动起来”,让悠久的亚洲文明可感可看。比如,影片运用3D技术,让浮雕上的人物动起来;复原了6500年前两河流域的人工灌溉系统,展现了古人如何聪明地通过杠杆装置和三角形的容器巧妙灌溉农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