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记者连线】
光明日报记者 杨艺明
2025年,世界站在新的历史与现实交汇点上。今年既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和联合国成立80周年,也是百年变局加速演进的重要时刻。全球和地区局势不确定性上升,国际秩序经历深刻调整,各国纷纷重新审视自身定位与发展道路。从战火频仍的中东到全球南方的崛起,从美国挑起“关税战”到多国推动全球治理民主化的努力,从人工智能等颠覆性技术带来的竞合格局重塑再到多极力量之间的协调与平衡,人类正处于文明转型与创新的关键阶段。
近日,记者采访了捷克政治哲学、全球研究与中国问题专家马雷克·赫鲁贝克。他曾在多家欧洲学术机构担任研究中心、学院及项目负责人,并曾担任高校校长,现为北美全球研究协会高级研究员。赫鲁贝克长期致力于区域与全球互动、跨文化对话与全球正义的研究。2021年,他出版的《全球视野下的中国:中国改革开放与“一带一路”》一书在国际学界引起广泛关注,阐述了中国理念与实践在全球引发的积极回应。
历史警钟:从战争阴影中汲取和平智慧
近期,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活动在欧洲各地陆续举行。赫鲁贝克表示:“纪念这场胜利,不仅是致敬历史,更是为今天敲响警钟。”他强调,包括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内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人类历史上具有决定意义的里程碑。建立于二战胜利基础上的联合国本意就是为了防止战争重演,然而,现实中战争与对抗阴影未散,冷战思维依然存在。他说:“历史教训告诉我们,霸权主义与军事对抗只会带来灾难,外交谈判与多边合作才是化解冲突的关键。”
“当今世界政治与经济矛盾不断加剧,武装冲突频发,大规模战争风险再次显现。人工智能、数据网络、无人系统等技术迅猛发展,正在模糊战争与和平的界限。我们绝不能低估技术迭代与政治意志结合所带来的冲突升级风险。”赫鲁贝克认为,与80年前相比,科技尤其是核技术与人工智能的加持,使得人类的毁灭性手段更加危险。
赫鲁贝克提醒,冷战时期被视为威慑手段的核武器,如今在某些战略圈层中正被重新定位成“可被使用的战术选项”。在此背景下,近期各大国就全球战略稳定发表的联合声明更凸显其重要意义。同时,越来越多的政治力量与民间组织也在反对新霸权与军备竞赛,呼吁重建以合作与对话为基础的全球安全架构,这些努力也给和平带来了希望。
再全球化:美国关税背后的战略意图
近年来,美国及一些国家试图通过关税政策与技术限制重新定义全球经济规则,被解读为“去全球化”,赫鲁贝克认为,这实际上是一种“再全球化”。
“这不是经济全球化的终结,而是特朗普主导下美国试图重新塑造的‘全球化’,目的是服务本国寡头的利益。”他分析道。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美国逐渐认识到,新自由主义全球化已难以维系其主导地位。随着以中国为代表的全球南方迅速崛起,美国开始越加频繁地诉诸经济脱钩、技术封锁和地缘政治施压,试图重构其战略空间。
特朗普回归白宫后,推动“对等关税”政策,向全球释放出令人不安的信号:贸易武器化趋势上升、规则不确定性加剧、全球供应链稳定性受到严峻挑战。赫鲁贝克表示,上个月,美国对包括欧洲盟友在内的180多个国家加征关税,这是地缘政治上重新编排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危险尝试。以拉美地区为例,美国通过“美洲法案”等,意图将工业产能从中国转移至拉美,既围堵中国又重新将拉美纳入其影响范围。“这是21世纪的‘新门罗主义’,但收效甚微。如今,许多拉美国家将中国视为最重要的贸易伙伴,对多边世界秩序的信任也在不断上升。”他说。
在此背景下,赫鲁贝克高度评价中美高级别经贸对话近日在日内瓦取得的重要进展,双方同意大幅削减此前的关税,并建立定期沟通机制,“这一举措释放了缓解全球经济紧张局势的积极信号,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欢迎”。
欧洲的定位与战略自主的抉择
赫鲁贝克认为,在中美战略博弈的背景下,欧洲往往面临“选边站”的压力。而这种非黑即白的世界观,实际上限制了欧洲追求战略自主的空间。
“我们应尊重世界各国基于不同文明、文化与制度形成的多样化现代化道路,同时,应该努力寻求通过对话与合作,找到实现各国乃至全人类共同利益的方式。”他表示,冷战结束后,欧盟在推动欧洲及全球事务中曾发挥过积极作用,如欧元区、《申根协定》及全球气候议程等。然而在现实中,欧盟长期依赖美国及北约在安全领域的保护,导致其战略自主始终未能完全实现。他认为,欧盟过去已在外交协调、技术与防务独立方面做出一定努力。辩证地看,特朗普重返白宫,以及其提高关税并且要求欧洲承担更多安全责任,反而可能推动欧盟重新回到追求战略自主的道路上。
今年是中欧建交50周年。近期,中欧双方决定同步全面取消对相互交往的限制,释放了重启高层对话、开展互利合作的善意信号。赫鲁贝克表示,自20世纪80年代起,西欧国家尤其是德国非常重视与中国的经贸关系。中欧之间不存在根本冲突,而在多边主义、绿色转型、科技创新、全球治理等领域有诸多共同利益。他说:“欧洲的对外合作不应被地缘政治竞争所绑架,而应聚焦多边世界中的共享发展。”
全球南方与中国倡议:不再沉默的力量
近年来,全球南方国家在国际事务中日益活跃。他们不仅在经济与社会发展方面展现出强劲势头,在全球治理、气候变化与数字经济等议题上也发出更多声音。赫鲁贝克认为,这标志着全球南方正从被动的“规则接受者”,转变为积极的“规则塑造者”。
G20、“77国集团和中国”“金砖+”等机制正日趋成熟。去年巴西主办G20峰会,今年南非接棒,全球南方在全球治理中的发言权与行动力不断上升。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与面向全球南方的合作计划,已经涵盖多个大洲,涉及基础设施、贸易、文化与绿色发展等多个维度。“更重要的是,这些合作不附带政治条件,也不干涉内政,这是与西方传统模式之间的根本区别。”赫鲁贝克表示,这种以平等与相互尊重为基础的合作方式赢得了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信任。
今年是中国-拉共体论坛正式运行10周年。近日,第四届部长级会议在北京召开,中方宣布启动团结、发展、文明、和平、民心“五大工程”,标志着中拉合作迈入新阶段。在赫鲁贝克看来,这反映出中国与全球南方国家携手推进合作、支持多边主义、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的共同意志,回应了当今时代对和平、发展与合作的呼唤。
“很高兴看到,越来越多的多边行动正不断为动荡的世界注入稳定性与正能量。构建合作共赢、团结互助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国家与国际组织接受,并一步步成为全球治理改革的关键要素。”赫鲁贝克认为,这一理念强调在多样性中实现合作,在公平中实现发展,是应对当代全球挑战的及时回应。
采访临近结束时,谈及对未来世界的期待,赫鲁贝克向记者表示:“如果希望真正消除霸权主义与单边主义,我们不能指望它们自行消失。必须行动起来,建设一个更加公正、和平、平等且包容的国际新秩序。唯有如此,霸权才会真正消退,正义才能真正扎根。”
他还特别寄语青年一代:“当代世界急需有责任感与全球视野的新一代。青年应将自身才华与热情投入跨文化交流、人类发展与全球正义的实践当中,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中非、中拉合作机制,都为青年提供了成长成才的广阔天地。”
(光明日报布拉格5月17日电 光明日报驻布拉格记者 杨艺明)
《光明日报》(2025年05月18日 0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