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访谈】
光明日报记者 李盛明
亚洲文明对话大会15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隆重召开。大会六个平行分论坛之一“维护亚洲文明多样性”分论坛由中国教育部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举办。与会并主持分论坛活动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社会与人文科学助理总干事诺达·阿尔纳什夫(Nada Al-Nashif)在抵达北京时,接受了光明日报记者的采访。
记者:您认为应该如何让下一代更好理解文明多样性?
阿尔纳什夫:我认为,青年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教育好下一代的议题在联合国系统里主要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负责。我们付出了大量努力,目的是让青年们互相沟通学习、互相汲取养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
在这个领域,中国之举堪称典范。中国大力支持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青年论坛”,不仅派人积极参与各项联合国的青年交流活动,而且还主动支持青年们的会议,这一点特别值得赞赏。在我看来,虽然青年喜欢上网,但是召集世界各地的青年,真正让他们面对面地体会不同语言和文化的碰撞,可以带给他们一种无可取代的体验,意义非凡。青年聚集在一起不仅能直接进行文化交流,更重要的是还可以一起交流梦想、希望和未来。
记者:在文明互鉴方面,中国近来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哪些合作?
阿尔纳什夫:中国目前在两个方面对青年项目给予了大力支持。一是第二届丝绸之路青年国际摄影大赛,二是丝绸之路相关国家的青年研究学者项目。这两个项目鼓励全世界青年寻找从古老到现代的文明交流足迹,并在继承过去的基础上营造共同的未来,这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宗旨一致。
记者:您认为如何让世界更好地理解中国?
阿尔纳什夫:这种宏大的问题没有既定答案。要增进互相理解,社会层面的互动当然必不可少,但是经济层面的交流能更直接地拉近不同国家人们之间的距离。更重要的是,让平等和以人为本的精神贯穿在国际交往中。增进理解的做法很多,不一而足。我觉得,中国比过去更加开放自信了。
记者:您觉得此次文明对话大会将有哪些积极影响?
阿尔纳什夫:我们在大会上探讨一系列技术层面的具体问题,比如如何讲好文明之间交流的故事等。此外,还有一些更直接的人文交流项目和对话,相关领域的决策者和专家济济一堂、共议未来。与会人员不只在会场上交流,他们会带着新鲜的观点和计划回到各自的国家和工作岗位上,继续把积极的心态扩散出去。
记者:您认为应该如何维护世界文明的多样性?
阿尔纳什夫:当下,一些基本价值观受到了不少冲击,国际上出现了一些对抗多边主义的声音。我认为,这种情况的产生缘于文明的多样性没有被很好地理解。我们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特别需要树立一些文化积淀深厚而又特别善于与别国进行沟通互动的榜样。如今,在中国举办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正是这样一种努力。中国的努力至关重要,具有示范意义,特别是这也有助于扭转局面,弱化单边主义的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