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亚洲非遗大展:文明的匠心 匠心的文明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亚洲非遗大展:文明的匠心 匠心的文明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19-05-18 04:4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乐享亚洲文明周】  

  光明日报记者 方莉

  作为亚洲文明周的系列活动之一,“文明匠心——亚洲非遗大展”5月16日至28日在国家图书馆举办,30位非遗大师的320件(套)作品集中亮相。

  步入展厅,1300平方米的空间被分为“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两部分。展厅中央被布置为独具特色的“亚洲客厅”,并以传统中国文人“书房”和“茶室”的形式,展示着千百年来代代相续的非遗文脉。

  “亚洲客厅”中央是一件古朴大方的红木家具,这件孔子顶箱柜的内部由榫卯结构固定,外部则由6位木雕大师与木匠一同历时3年制作完成。参展的中国木雕非遗传承人王天翔感慨良多:“土耳其手织地毯上的一些图案在我国的传统瓷器上也可以见到,这让我感受到了亚洲文明的共通性。”

  中国刺绣与伊朗波斯毛毯,中国铜雕和韩国纸艺……这些凝聚匠心的精品之作,无不彰显着亚洲文明的兼容并蓄。

  在“亚洲客厅”的一角,几位手工艺人吸引了观众的注意——

  约旦艺术家拉伊德·阿勒·巴德利坐在桌前,手拿钳子将长条状的原石切割成小块,仔细雕琢之后,再将它们排列组合到画好的布上。这是约旦非常流行的马赛克拼贴。“创作所用的石头来自约旦各地,颜色都是天然的。”拉伊德说。

  不远处,科威特艺术家萨巴赫·阿萨德正小心翼翼地在蛋壳上精心雕琢。他丝毫没有注意到自己身旁早已围满了观众。“蛋雕需要足够的耐心,一旦失误就什么都没了。”从事了15年的蛋雕创作,萨巴赫积累了一套独特经验:将皮筋套在鸡蛋上画线、设计出不同尺寸的标准纸、对蛋壳不同部位施加不同的力道……尽管对各种技巧熟稔于心,他依然享受着创作的乐趣。

  在蜡染表演展台,马来西亚女艺术家努尔·沙依巴赫·赛义德正在棉布上作画。她画笔下的染料是经高温化开后的蜡。每一笔下去,力道必须拿捏准确,因为颜色的深浅都靠手来控制。努尔身旁摆放着已经完工的壁布、丝巾,其用色之大胆、图案之多变,令人眼前一亮。

  “展览搭建起了亚洲非遗传承人的交流平台。”此次展览的总策展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表示,展出的非遗作品集中体现了“生活”主题,使技艺传承与当今生活结合起来,让非遗离我们更近,也使我们的生活因为非遗而更加美好。

  走出展厅,一幅充满活力的亚洲文明图景在眼前铺展开来,让人对亚洲文明之美有了更深刻的体会。这种美,是亚洲文明的多元之美,也是亚洲匠人从无到有、互助互融、活学活用的创造之美,更是亚洲人民在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中坚持创新创造、交流互鉴的精神之美。此次展览的联合策展人、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院长邱志杰说:“从亚洲的艺术家和作品中所感受到的美,是亚洲文明给予我们的最大回报。”

  《光明日报》( 2019年05月18日 08版)

[ 责编:孙宗鹤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