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仁见智】
作者:刘俊(中国传媒大学学报《现代传播》责编、统筹);王婷(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生)
乡村因文化环境优势,成为户外真人秀的重要拍摄场地。近年来,以乡村为表现对象的真人秀日益增多。乡村题材作品的涌现固然可喜,但这些节目往往存在对乡村形象呈现失真的通病,要么矮化偏颇,要么片面单一。在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得如火如荼、乡村面貌发生巨变的当下,不少创作者仍先入为主地为乡村设定带有刻板成见的荧屏形象,这不仅和现实相违背,更和时代脱了节。对聚焦乡村的综艺节目而言,升级话语体系和表达手法,塑造积极发展的乡村形象,成为转型趋势。
随着政策引导的发力以及节目模式的迭代,真人秀呈现的乡村形象已发生改变——从早期的短期体验地和任务完成地转成为综艺节目的公益帮扶对象和生活居住地,从节目边缘地位转变为都市人远离城市喧嚣的“世外桃源”。2006年开始播出的《变形计》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让都市孩子体验农村生活。其后,《花样年华》《明星到我家》也邀请都市人到乡村。这里的乡村多以条件简陋的形象出现,为的是以猎奇吸引观众眼球。直到2013年《爸爸去哪儿》,邀请明星父亲与子女到村庄居住,独特的节目形态获得了不俗的收视效果,带动了户外真人秀的发展。此后的户外节目纷纷将目光投向乡村,正面的乡村形象开始大规模出现在荧屏之上,《奔跑吧兄弟》《了不起的挑战》《偶像来了》等节目都涵盖了乡村题材。不过,在这些节目中,乡村更像是嘉宾的“游乐设施”,编导根据乡村已有资源和条件设置任务让嘉宾挑战,推动节目情节发展。这类“快综艺”追求竞技感、快节奏、强冲突,却容易落入过度娱乐化、依赖明星效应的窠臼,亟待改造升级。2016年,《脱贫大决战》开启了综艺节目帮助乡村实现定向脱贫的旅程。乡村成了公益目标,创作者希望借助节目影响力引起观众对乡村的重视,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乡村类真人秀也开始提高自身的公益属性,将展示乡村文化、带动乡村发展纳入节目策划中。在都市人消费方式转型、对“快综艺”产生审美倦怠的背景下,2017年推出的《向往的生活》率先开启我国乡村类“慢综艺”的先河。节目邀请何炅、黄磊等前往蘑菇村居住,自给自足、自力更生,通过纪实手法记录他们的日常状态。创作者强调自然情境设计,柔性叙事展开,营造一幅“岁月静好”的和谐画面,向观众传递“简单的才是真实的,真实的才是向往的”的理念。这里的乡村已变成田园生活的典型代表,现代人逃离压力、追寻自我的理想场所。
虽然慢综艺打破了乡村以“低级形象”出现的尴尬境地,但创作者对乡村的展示更多还是停留在自身生活和乡村美景展示之上,存在一定片面性,容易产生“作秀”的质疑。未来创作者还需将镜头探入到真实的乡村生活,展现乡村新文化,重视当地人的精神需求,带动乡村的多元发展。就拿《向往的生活3》来说,相较于前两季以嘉宾为中心展开叙事,新一季节目让乡村成了核心要素,实现了叙事线索的升级。一条线索是生活线,以真实为导向,呈现乡村的生活、饮食、风俗与文化。另一条线索为调研线,节目在深扎乡村的基础上,用帮扶观察的角度切入“乡村国情调研”,让乡村成为节目的“研究对象”和“记录目标”。节目还邀请体验嘉宾和专家学者组成田野调查小组,前往田间地头以及普通农户家中,了解乡村发展的真实需求,提出可行性的建议对策,让推动乡村发展落到实处。如今,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变成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乡村类真人秀应充分发挥特有的文化功能和社会价值,不仅要号召人们追寻美好生活,更要帮助人们创造美好生活,让乡村成为都市人和乡村人共同向往的生活场域。从这个角度看,《向往的生活3》为意义做“加法”、为刻意做“减法”的转变,为乡村类真人秀的迭代升级进行了有益尝试。
总而言之,在中国特色的社会背景和国情下,乡村类真人秀应让提高公益属性、彰显社会价值成为题中之义,承担起宣传乡村文化、带动乡村发展的重任,摒弃单纯将“乡村”作为吸睛标签的做法,真实呈现乡村发展的蓬勃朝气,响应乡村振兴战略,助力美丽乡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