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以文塑城 兴业惠民——江苏徐州持续书写人文经济大文章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以文塑城 兴业惠民——江苏徐州持续书写人文经济大文章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7-11 04:5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光明日报记者 苏雁 光明日报通讯员 陆金玉

  2024年,徐州市重点景区共接待游客6600万人次,游客景区消费221.32亿元,以近20%的速度增长;在最近热度颇高的2025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中,徐州与镇江的一场比赛吸引了30823名观众现场观赛,创下当时“苏超”单场观众人数纪录……近些年来,江苏徐州持续将山水文化、历史文化与多元文化有机巧妙融合,在“流量”与“口碑”中赢得发展新机遇。

  山水不只是风景,更是生产力

  “一来到徐州,便被这里的山山水水震撼到了。”一位网友在游记中写道。这也难怪!经过多年建设,徐州的山水成为这里最优势的资源。仅在市区,就有云龙湖、大龙湖、金龙湖等9面大湖,还有云龙山、九里山、泉山等72座连绵不绝的山峰。山水眉眼间,映出这座美丽之城。

  从“山就是山,水就是水”到“山不只是山,水不只是水”,徐州这座城与山水的交流越来越深入。

  “云龙山水是这座城最耀眼的明珠。我们不能端着金饭碗讨饭吃啊!”云龙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副主任邓建新感慨,这几年徐州持续深入将云龙山水与文化、体育、旅游等融合共生,连续举办多项特色活动,广受外界好评。“彭城风华”大型实景演出靠着“水为媒、岛为台、船为席、真山真水为舞台”的山水资源底蕴与文化创意,运营首年就实现盈利。

  在潘安湖,曾经的塌陷地变身为生态湿地公园,引来了珍稀的鸟雀、小动物,也引来了大量的外地游客。潘安湖马蹄音乐节仅2天内就吸引各地游客3.4万人。

  串点成线,历史在活化中焕新

  在徐州,当地人有一句推介语:“来徐州不逛彭城七里,等于白来。”北起故黄河,南至云龙山,这条文脉依次串起了黄楼、文庙、戏马台、燕子楼、放鹤亭等遗迹、传统建筑和历史街区97处。近年来,徐州打破各文化点位之间的空间隔阂,推动形成“串点成线、集线成网”的历史文脉保护开发体系。

  “我们始终坚持以保护修缮为基础,以功能活化为关键,以价值传承为目的,积极推动历史文化街区以用促保、活化利用,让文化遗产展现出新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徐州市委书记宋乐伟说。

  两年来,文化赋能经济,经济“活化”文化,在这里有了鲜活的实践。

  “依托彭城七里的火热,回龙窝历史文化街区目前已经实现了128户的满铺经营,招商率百分之百。”回龙窝街区项目负责人申节介绍,由于统一经营,过去消费业态同质化、碎片化及游客体验感差的问题得到改善。

  从回龙窝出来,拐个路口,就到了城市新地标——文庙街区。鼓楼下听三弦、大成殿前品戏曲,逛一逛非遗商店,文化氛围感满满。运营方介绍,这里已有75家品牌进驻,其中徐州首店高达45%。自去年5月开业运营以来,街区已实现交易额约2.8亿元,客流量约1800万人次。

  融入时代,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

  在徐州市文旅局局长沙波看来,徐州坐拥彭祖文化、汉文化、红色文化等文化名片,如何让千年文脉与时代精神激荡共鸣,以文化赋能城市竞争力,是当前的重要课题。

  近年来,徐州精心培育文化消费市场的主力军,并结合地域特色,在全市范围内精心布局并培育多处贴近群众的“汉风小剧场”。每到周末,回龙窝国潮汉风馆总是座无虚席。“淮海老腔”、汉风华章、汉服体验、曲艺相声等丰富多样的活动内容,让人们在现代与历史中自由穿越。

  这两天,在江苏模特艺术学校,徐州梆子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燕凌出演《大运河畔·户部山》,这是该剧在各类场馆、院校做的第十场巡演。“曲艺是一门源于百姓、长于市井、繁于创新的艺术。只有将现代故事、流行元素和时代精神融入作品,才能实现自我焕新与发展。”燕凌说。

  《光明日报》(2025年07月11日 09版)

[ 责编:王文韬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