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文艺作刀枪,浩荡卫中华——全民族抗战爆发82周年纪念活动侧记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文艺作刀枪,浩荡卫中华——全民族抗战爆发82周年纪念活动侧记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19-07-08 04:3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光明日报记者 刘华东 张景华

  那是1942年5月的一天,延安文艺座谈会进行到尾声。趁着落日的余晖,摄影家吴印咸提议大家照一张合影。合影并没有安排座次,前排坐小马扎、二排坐长凳、三排站着、四排站长凳上、五排六排站到会议室外狭长的台阶上,100多人就这么随便坐、随便站……

  吴印咸的相机镜头很小,胶卷也已过期多年。为确保拍摄效果,他从前侧方向拍了一张,又从正面用三张底片拍了接片,这才为延安文艺座谈会留下了珍贵的合影照。

  如今,这张珍贵的照片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以立体形式呈现在观众面前。一位小男孩在电子触摸屏前,用手指轻触照片中的人物,屏幕上即刻出现肖像照片和个人简介。毛泽东、朱德、丁玲、王朝闻……稚嫩的语气里,这些名字被一个个念出来。

  7月7日,是全民族抗战爆发82周年纪念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举办的“为抗战吹响号角——中国共产党与抗战文化”主题展览,开展当天便有众多观众前来观展。这幅被放大的合影照片,吸引了众人驻足。

  正是在这次座谈会上,毛泽东同志提出,我们要战胜敌人,首先要依靠手里拿枪的军队。但是仅仅有这种军队是不够的,我们还要有文化的军队,这是团结自己、战胜敌人必不可少的一支军队。

  抗战文化,是战火硝烟中的战鼓与呐喊,是不屈人民的怒吼与抗争,是伟大战争的动力与丰碑。在中国抗战的不同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化斗争和文化运动,对鼓舞、支持群众参加抗战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最终取得胜利提供了巨大精神动力和深厚民众基础。

  历史的硝烟虽已散去,但抗战文化依然熠熠闪光,展览中的文字和歌曲,有着不拘时空、动人心魄的磅礴力量。

  当战火烧红了中华,知识分子能够做什么?发起组织延安诗社,开展街头诗、诗朗诵运动的诗人萧三给出了答案——

  我们都是歌手。

  我们都是讲坛。

  我们的每字、每句,

  都是刺刀、子弹。

  让它们烧起人民的仇恨!

  让它们打中敌人的心坎!

  “你们在国民党统治区办报,只是笔杆抗战而已,可是在此地,则是铅字和子弹共鸣,笔杆与枪杆齐飞。”反映共产党在根据地办报的缩微景观,用艺术形式再现了新华日报华北版总编辑何云与来访的重庆新华日报记者陆诒对谈交流的情景。

  利用科技镜像呈现的多种版本毛泽东著作《新民主主义论》,利用场景复原、可电子触摸的延安文艺座谈会情景,运用大型场景、视频、壁饰雕刻等方式组合呈现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歌曲诞生地”景观……展览现场,210幅珍贵历史图片,240件(套)历史文物,一幅幅宣传抗战的海报标语,一篇篇斗志高昂的诗歌手稿,一版版刺进敌人心脏的新闻报纸,一件件记录战火纷飞的文艺作品,反映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广大文艺工作者以笔为戈,记录民族苦难、唱出民众心声、吹响时代号角的历史画卷。

  据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编辑研究部文博馆员韩小昆介绍,展览反映了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不但重视领导军事抗战,更重视领导文化抗战、凝聚民族精神。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文化工作者到火热的抗日斗争中去,到群众中去,通过形式多样的抗战文化、教育和宣传手段,去唤醒、鼓舞、激励全国民众一致抗日,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战文化以高昂的爱国主义热情宣传和推动抗战,成为鼓舞中国军民团结御侮、共赴国难、浴血奋战的强大精神动力。

  首都各艺术门类文艺家代表观看展览后表示,抗战文化威力之所以猛烈、影响之所以空前、作用之所以伟大,原因就在于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领导下的抗战文化,给后人留下弥足珍贵的历史经验和精神财富:文艺工作者与祖国共存亡、与人民共命运、与时代共进步,这是实践的证明、历史的总结。首都文艺家代表还发出倡议,呼唤文艺工作者在新时代有新作为,勇担文化使命,谱写中国故事、唱响中国声音!

  硝烟远去,精神永存。时隔多年,这些抗战歌曲再次响彻卢沟桥边。

  7月7日晚上,500多名首都各界群众代表齐聚卢沟桥桥头,举行全民族抗战爆发82周年纪念活动,共同缅怀先烈,铭记历史。

  抗战烽火早已熄灭,但那段艰苦岁月始终不曾被遗忘。情景歌舞《纪念碑》、情景对话《解放》,情景表演《我爱你中国》、情景朗诵《我和我的祖国》……一段段抗战故事、一首首经典歌曲,让观众们穿越时空,再次回顾那段艰苦卓绝的抗战历程,感受祖国的繁荣昌盛。

  作为全民族抗战爆发地,卢沟桥见证了中华民族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历程。如今桥头烽烟散去,古城宛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焕发出崭新的风采。据活动主办方介绍,表演者中,除了专业表演人员,还有许多当地群众,他们用真挚的表演传递爱家园、爱祖国的深厚情感。在记者采访过程中,不少居民抚今追昔不胜感慨,表示要牢记历史,珍惜今天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为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光明日报北京7月7日电)

  《光明日报》( 2019年07月08日 03版)

[ 责编:孙宗鹤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