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迈向生态之城的上海实践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迈向生态之城的上海实践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19-11-21 02:59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中华环保世纪行】    

  反哺“一江一河”,留住城市记忆——  

迈向生态之城的上海实践

光明日报记者 周梦爽

  地处长江三角洲的上海因水而生,依水而兴。

  千百年来,流淌在上海境内的黄浦江、苏州河哺育着这里的人民,见证着民族工业的崛起。位于长江入海口的崇明岛被誉为“太平洋西岸难得的净土”,守护着上海的生态安全。

  近日,记者随全国人大“中华环保世纪行”采访团来到上海,记录下上海人民治愈“一江一河”,打造世界级生态岛的创业故事。

  30年坚持,圆梦清澈苏州河

  一群白头鹎在香樟树上“啾啾”叫着,不时啄食一颗饱满的浆果解馋;天空中盘旋的夜鹭突然俯冲入水,叼起一条鱼腾空而去。如果不是周围林立的高层住宅,谁都会以为这是一座远离城市的世外桃源。

  梦清园环保主题公园地处上海市中心,位于苏州河南岸的一处半岛地块。11月12日上午,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生态技术与工程学院副院长赵杨再次来到这里。作为梦清园的主设计师,这座三面环水的公园就像是赵杨的孩子,一有空就要来走一走,看看这里的一草一木。

  在公园西南角,采自苏州河的活水从阶梯般的折水涧跌落时充满了溶解氧;芦苇湿地拦截住水中细小的悬浮颗粒;由苦草和伊乐藻组成的水下森林大量吸收氮磷物质……“最后再次流入苏州河的水,已经从原本的五类提升到四类。”穿行在竹林小道中,赵杨介绍起了这套高效的自然净化系统。

  为什么要叫“梦清园”?解答这个问题,需要把时间拨回到20世纪初。

  1912年,上海第一家啤酒厂——斯堪脱维亚啤酒厂在此落成。那时苏州河的河水清澈甘甜,在此酿造的啤酒也广受好评。但随着河畔工业的兴起,纺织、烟草、化工等产业陆续落地生根,水质每况愈下。70年代后,苏州河成了闹市中一条发臭的“黑丝带”。

  “过去苏州河‘黑如墨、臭如粪’,沿岸居民都不敢开窗。”苏州河展示中心梦清馆名誉馆长张效国回忆,因为苏州河与黄浦江交汇处刺眼的“黑黄分界线”,附近大厦的登顶望远活动不得不取消。

  截流污水、建造污水处理厂、疏浚河底淤泥、建造雨水调蓄池、打造沿河公共绿地……“为了还市民一条清澈之河,一场治理苏州河的持久战在80年代打响了。”上海市水务局副局长刘晓涛介绍,截至2011年,实施的前3期工程耗资约140亿元,完成了10多个大型项目。

  治理成果十分显著,到2000年苏州河干流基本告别黑臭;2011年完成3期整治后,苏州河生态系统显著提升,鱼类种类从过去的5种上升到了21种。

  “上海治水的脚步并没有停下,以全面消除苏州河干支流劣Ⅴ类水质为目标的四期工程正在全力推进。”刘晓涛说,截至2018年年底,全市4万多条河道中劣Ⅴ类水体比例已经降至18%,清水绿岸的美好生活正在惠及越来越多的上海市民。

  当苏州河告别黑臭后,沿岸的市民就梦想在这里建起一座亲水公园。在这样的背景下,寄托着几代上海人梦想的“梦清园”应运而生。

  在公园入口,由著名建筑师邬达克设计的啤酒罐装车间被保留了下来,成为开展水环境科普教育的“梦清馆”。“让苏州河重新变清变活,是装载在‘梦清馆’里的一个梦,实现这个梦,要靠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张效国说。

  45公里贯通,将滨江空间还给市民

  黄浦江两岸林立的工厂和码头,记录着这座城市的历史与荣耀。1948年,民族企业家赵春咏在上海县华泾乡永泰村的江畔创建了“白猫”牌前身——上海永新化学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1962年,中国第一座洗衣粉喷粉塔拔地而起,生产的高泡型洗衣粉包装上首次出现了白猫形象。”在“白猫”工作了40年的老职工丁帅军回忆,80年代初,随着洗衣机的普及,最新上市的“白猫”牌超浓缩洗衣粉正式走进了千家万户。“洗衫不用愁,白猫帮你手”的动画广告也成了许多上海市民童年的回忆。

  当丁帅军和记者来到龙吴路1800号的白猫工厂时,映入眼帘的却是绿树成荫的滨江步道和极具未来感的轮渡码头。这座刚刚落成的建筑就像“长”在滨江道上一样,一条下沉式慢行道供行人通过,一条快行的跑步道从建筑的二层穿过。

  “白猫”去哪了呢?过去,上海的滨江岸线驻扎着一批工业厂区,周边居民虽然住的离江不远,但却看不到江。有一片健身休闲的公共空间,在江边呼吸新鲜空气是两岸居民长久的期盼。

  2014年,上海市印发《黄浦江两岸地区公共空间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5年—2017年)》,力争通过3年时间,集中建设一批高品质的公共空间,将黄浦江两岸地区打造成世界级的滨水公共开放空间。

  “完成60余处企事业单位2300余亩的土地腾让,实现约百亿元的贯通工程总投入……”上海市住建委浦江开发协调处副处长赵炅介绍,浦江两岸以“不打折扣、不搞变通、不降标准”的总体要求,于2017年年底圆满完成了杨浦大桥至徐浦大桥两岸公共空间45公里贯通开放的工作目标,兑现了对市民的承诺。

  记者从徐浦大桥西侧的白猫地块向北骑行,不久就到了上海龙华机场的旧址。在错落有致的空间设计中,过去的储油罐化身油罐艺术中心,一场比利时当代艺术展吸引了诸多市民;在由机库改造的余德耀美术馆里,多国艺术机构共同策划的电影艺术展刚刚对公众开放。

  “我们在改造的时候,尽可能把工业遗址保留下来,把上海百年来发展的见证留下来。现在我们站立的这个高架步道,就是过去北票码头的煤炭传送带。”西岸开发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阎明说。

  曾经为民族工业作出巨大贡献的“白猫”能以这种方式继续造福上海市民,丁帅军感到自豪又欣慰。

  守护百万候鸟,建设世界级生态岛

  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上海市长江口的核心部位,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区中的重要节点,每年有超过200种、百万只次的候鸟在这里栖息或过境。

  每年4月,一种名为大滨鹬的水鸟会从澳大利亚的越冬地起程,连续飞行一周左右,横跨5000公里来到崇明东滩。到达后,它们的体重会减轻一半左右,在这里“吃饱喝足”后继续朝北极圈的繁殖地迁徙。

  “崇明东滩就像是迁飞网络上的一座‘加油站’,保护这片湿地不仅是在保护上海本地的生态环境,更履行着捍卫候鸟迁徙网络的大国责任。”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吴巍博士表示。

  10多年前,由于入侵物种互花米草的疯狂生长,芦苇、海三棱藨草等本土植物大面积消失,许多候鸟失去了栖息地与食物来源。截至2011年,互花米草在崇明东滩的分布面积已达到21平方公里,并仍以每年3到4平方公里的速度向保护区核心区扩张,严重威胁了鸟类的生存。

  “为了保住这‘万鸟齐飞’的动人美景,上海多所主管部门和科研单位走到了一起,与东滩人并肩作战。”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袁琳介绍,团队最终确定了“围、割、淹、晒、种、调”的六字治理方针,成功灭除了项目实施区域22841亩互花米草,灭除率95%以上,彻底扭转了互花米草在崇明东滩大肆扩张蔓延的严峻态势。

  在崇明岛,抓鸟打鸟已成了历史。“20年前来崇明,村民还要抓两只野鸭招待客人;今天是‘鸟进人退’,它飞进了庄稼地都不会有人赶。”上海市发改委巡视员王扣柱说,随着科普教育的深入人心和立法执法的日益完善,爱鸟护鸟已经成为崇明人的自觉行为。

  在王扣柱看来,建设世界级生态岛,不是不要发展,而是要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和现代绿色农业。“崇明岛上不用化学肥料、不施化学农药种植的‘两无化’大米,得到了市场的充分认可,卖到50块钱一斤还供不应求!”

  在长兴镇的柑橘生态种植园中,记者看到果农们拎着红色水桶,忙着采摘橘子。与以往不同,今年这片柑橘林使用了湿垃圾制成的土壤调节剂改良土质。“用这种生态技术种植的橘子树不仅树势更好、叶片更厚,结出的果实甜度也上升了3到5度,每斤能多卖5毛钱。”果园的技术员沙建新笑着说。

  “今年前三季度崇明GDP的增量高于全市1.5个百分点,税收增长名列全市第一,实现了生态效益到经济效益的转化,让老百姓真正从‘绿水青山’中尝到了甜头。”崇明区委常委、副区长吴召忠说。

  (光明日报上海11月20日电)

  《光明日报》( 2019年11月21日 01版)

[ 责编:张悦鑫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