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一方有难 八方支援·对口支援医疗队剪影】
与黄冈人民并肩打赢疫情阻击战
光明日报记者 龙军 赵秋丽 冯帆
“一定要把疫情彻底赶跑。”2月11日晚7时许,湖南派往湖北黄冈市的第三批医疗队,从长沙南站乘坐高铁出发,湖南省委书记杜家毫来到车站,为队员们壮行。
1月25日,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新冠肺炎医护应急志愿服务队出征壮行仪式在湖南省衡阳市南华大学附二医院举行,17名应急志愿服务队队员集结启程奔赴湖北。图为家人和同事为出征队员送行。曹正平摄/光明图片
湖北黄冈,紧邻武汉。截至目前,确诊病例数量位居湖北前三。黄冈医疗救治条件相对较弱,疫情防控形势严峻。2月10日,按照“一省支援一地市”的原则,国家卫生健康委在前期支援基础上,结合疫情现状、人力资源储备及受援地市医疗资源缺口等情况,统筹安排19个省份对口支援湖北省除武汉市以外的16个市州及县级市新冠肺炎防治工作,其中湖南和山东对口支援黄冈。
湖南响应对口支援黄冈的号召,在一天时间内组成了一支200人的医疗队。他们当中年龄最大的61岁、最小的22岁,来自43家医疗卫生单位。医疗队抵达黄冈后,湖南省支援黄冈市新冠肺炎防治前方指挥部连夜成立,由湖南省卫生工会主任高纪平担任总指挥,12名成员由重症监护科、呼吸科、医疗管理、医院感染管理科、流行病学调查等专业的临床医师和护理人员组成。
“绝不能让黄冈成为第二个武汉。”11日晚,与湖南医疗队几乎同时,山东第九批援助湖北医疗队从济南开拔,对口支援黄冈市疫情防控前方指挥部先遣队同步行动。
2月10日,山东决定成立以省委副书记杨东奇为指挥长、副省长孙继业为副指挥长的对口支援黄冈市疫情防控前方指挥部。2月11日晚,山东第九批援鄂医疗队抵达黄冈后,连夜了解黄冈的疫情防控工作情况,并积极与黄冈就共同做好疫情防治工作进行对接,交流新冠肺炎疫情的有关防控情况,接洽医疗救治、物资保障、沟通机制等事项,摸清底数、完善方案、细化措施,提升工作的及时性、科学性、精准性,与黄冈人民并肩打好打赢这场疫情阻击战。
截至目前,湖南和山东两省已累计向黄冈派驻医疗队员967人,其中湖南474人,山东493人。
【一方有难 八方支援·对口支援医疗队剪影】
“将支援队的作用发挥到最大”
光明日报记者 张士英 张国圣
“2月14日,到孝感第三天,经过紧张的培训、实操,马上乘车去汉川市。向各位亲友报平安。”时间紧、任务重,没法一一回复亲友信息,哈尔滨市第四医院护理部总护士长钟红每天在朋友圈报平安。
2月11日,重庆市大足区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感染科、神经内科等科室14名女护士组成的援鄂抗疫医疗队急赴湖北孝感增援。图为一名医疗队员出征前和孩子道别。瞿波摄/光明图片
2月10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统筹安排19省份对口支援湖北除武汉市外的16个市州及县级市,其中重庆市、黑龙江省支援孝感市。2月12日,钟红与来自黑龙江省13个地市的310名医护人员一道,奔赴孝感市。此前一天,重庆支援孝感的第二批医疗队也已抵达。
“这142名医护人员来自重庆17家医院,既有呼吸内科、传染病科、重症医学科等学科专业的专家,也有中医临床、医学影像、心血管内科等学科专业的医护人员,指挥部将会按照实际需要进行科学调配,将支援队的作用发挥到最大。”重庆支援队领队、前方指挥部指挥长、临时党委书记梅哲说。
而最早到达孝感的重庆首批医疗队在开展救治工作之余,通过前期摸查,发现在重症患者救治中,当地主要存在防护流程不到位,三区两通道设置不合理、医务人员对院感防护不重视和穿脱防护衣不合格等多个院感方面的问题。对此,重庆医疗队制定了相关制度,并多次邀请院感专家、重症医学专家进行现场指导,目前取得较好效果。“来孝感这么多天,我们在救治流程、制度等方面做了一些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希望能对后来的战友有帮助。”首批重庆支援队重症组临时党支部书记、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张雷说。
黑龙江省医疗队领队、省卫健委副主任方庆伟表示,医疗队将在孝感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与重庆医疗队密切配合,和孝感本地的医护工作者一起,共同打好孝感新冠肺炎疫情的阻击战。
不仅医疗队来了,物资也来了。2月14日,黑龙江紧急调集3000吨优质龙江大米从佳木斯市出发,驰援孝感。承担此次加工任务的两家企业推掉市场订单,组织一线工人24小时不间断生产。为保障大米运输,铁路哈尔滨局集团公司第一时间与企业对接,连夜研究细化大米装载方案,调整3条专用线,召集130名装车人员,出动40余台装车机具,全力组织抢装,从接到运输任务到挂运发车,仅用30个小时。大米专列预计16日抵达孝感市。
【一线抗疫群英谱·聚焦90后】
战“疫”一线度“蜜月”
光明日报记者 常河 马荣瑞
2月15日下午3点,杨科走出发热门诊,脱掉防护服,顾不得满身汗水,只是仔细洗了手和脸,赶紧到食堂吃午饭。“连续7个小时,不能喝水吃东西,真饿。”这是个略显腼腆的小伙子,一说话就浅浅地笑。
今天是杨科婚后一个月零一天。1月14日,婚礼当天,杨科在朋友圈晒出他们的结婚照,配上一句话“风雨路遥同珍重,不负尘缘不负卿”,他用这样的方式向妻子杨孝孝表白。
杨科和杨孝孝都是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医生,被称作“白衣侠侣”。两人都是定远县人,按照老家的规矩,结婚后要“回门”。但是,结婚才两天,1月16日,两人就开始上夜班。“当时新冠肺炎疫情已经开始严重起来,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是定点诊治医院。我们没办法回老家,就想着春节再回吧,没想到蜜月就在医院度过了。”杨科依然一脸腼腆。
6天后,这对小夫妻不得不暂时分离。1月20日,杨孝孝作为该院首批支援人员,被安排在医院发热门诊上班。“孝孝下第一个夜班时,是夜里12点,我送她回家。她走在我前面,刻意和我保持3米的距离。”杨科回忆,那时,他们对于新冠肺炎传播途径还不太清楚,但她有医生本能的反应,到了家门口,杨孝孝转过身来,只说了句“你回去上班吧”。
2月4日,杨科也被抽调支援发热门诊,负责为患者取咽拭子。从此,虽然都在发热门诊,但因为分工和排班不同,两人从来没有在岗位上相遇。
咽拭子取样时,杨科必须“全副武装”:穿着防护服,戴着手套、口罩、面罩和护目镜。他左手用压舌板压住患者舌头,右手用取样棉签伸到患者咽喉深处取出分泌物,然后棉签塞入试管,盖紧,送疾控检验。由于棉签必须伸到咽喉深处,患者忍不住想呕吐,即使是忍住呕吐,患者也会不停咳嗽。
“这个时候最危险,如果是感染患者,剧烈咳嗽时空气中会有很多病毒,传染性很强。”取样后,杨科马上用84消毒液对整个房间喷洒消毒,“取样几分钟,消毒一二十分钟,然后再对下一位患者取样,平均半小时完成一个取样。”
杨科说,上班前,他们必须控制饮食,尤其是不能大量饮水。“医用防护品很紧张,如果要上厕所或者吃饭,就要换一套。上班时,浑身汗透了,黏糊糊的,那也要忍着,不能喝水,不能吃饭,也不能上厕所。”
2月8日是杨孝孝的生日。那天杨孝孝下午4点下班,杨科是晚上10点上班,利用中间几个小时,杨科陪着孝孝吃了生日蛋糕。这是最近一段时间,两人唯一的一次见面。
“最希望疫情早点消除,我们想回家看看父母。”杨科告诉记者,到发热门诊上班后,他和杨孝孝从不发朋友圈,每次和父母通电话,他们尽量找些轻松的话题,“双方父母都不知道我们在发热门诊,不然肯定很担心。”
“2003年SARS时,全世界都在保护90后。现在,轮到我们来保护世界。”杨科和杨孝孝都出生于1992年,“我们这一代和前一代没有什么不同,放在任何岗位上都会尽职尽力地工作。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希望对90后多些理解和信任。”
“蜜月就在医院过了,等疫情阻击战胜利后,我要带孝孝出去旅游,给她补一个真正的蜜月。”杨科说。
【一线抗疫群英谱·聚焦90后】
“我们90后更要冲在第一线”
光明日报记者 李晓东 周洪双
晚上七点半,四川攀枝花市火车南站,志愿者西华师范大学2017级本科生王瀚伟交班完成,辗转乘车回到家里,已近九点了。这是他做志愿者普通的一天,午饭后即开始上岗,大半天不停地排查登记。这个20多岁的小伙子很辛苦,但也觉得值了:“疫情防控是一场人民战争,人人都要行动起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王瀚伟是放寒假回家过春节的。可这个春节,因为疫情突发,餐馆关门了,公园关门了,路上的车和人都很少了,城市突然变得安静,他只能“宅”在家里。天天看着电视,看着确诊病例一天天增加,看着医生、警察、街道社区工作人员都奔波在抗疫一线,他也坐不住了,觉得要做点什么。
王瀚伟在学校里是学生会副主席,组织并参加过很多活动,以前的寒暑假也多次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他找到共青团攀枝花市委,希望能够做一名志愿者,为抗击疫情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我最初的工作是协助团市委做志愿者管理服务工作。”王瀚伟说,按照工作安排,他需每天统计全市参与防疫工作的青年志愿者的基本信息、上岗情况、身体状态等,并按照各区县的需求,调配志愿者就近上岗。
“一个星期下来,我每天调配岗位,发现一线更缺人,我要到一线去!”王瀚伟主动请缨,要求到人手最为紧缺的火车南站去。
今年1月,成昆铁路复线攀枝花至昆明段开通动车,不少群众选择乘坐动车入攀,又正值春运高峰,火车南站疫情防控工作压力空前。车站加强疫情防控,在出站口设置四道关卡,对出站的本地旅客、重点区域来攀旅客、中转旅客等进行分类登记排查、分类导流。
“攀枝花南站是目前攀枝花人流量最大的交通枢纽,离我家很远,那里每天接触的人更多、工作量更大、感染风险也更大。但这场疫情阻击战没有局外人,我们90后更要冲在第一线!”王瀚伟说服父母,到车站做了一名志愿者。
王瀚伟的岗位是第四道关卡,他需对旅客资料进行核对,并将中转旅客集中带领至指定地点候车转车。按正常轮值排班,他下午六点即可下班,但人手紧缺,他经常需要加班到七八点。
“我值守的是最后一道关卡,在我看来这也是最重要的一道关卡,丝毫也不能松懈。”王瀚伟发挥经常组织学生工作的经验优势,坚持耐心解释,真诚服务旅客,争取旅客的支持配合。很多人配合志愿者做好体温测量和资料登记后,都会说声“谢谢”,并叮嘱他们做好防护。
“每当这个时候,我都觉得旅客和我们志愿者是在并肩战斗。我们万众一心,就没有战胜不了的疫情!”王瀚伟坚定地说。
【英雄的城市 英雄的人民】
有一种相聚叫“偶遇”
光明日报武汉一线报道组
“迟钝”了!采访中,很多医护人员都会提到这个词。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中,很多医护人员都有同样的感受:时间概念模糊了,记不住工作多少天了。这意味着专注,他们专注与病毒较量,专注与时间赛跑。
这两天,有一种相聚叫作“偶遇”。2月13日,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的走廊,曲莲莲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蓝色背影,她并没有立刻喊名字,而是走近了一些,看清楚了防护服上的名字,确定是丈夫,才喊了一声:“程逸风!”
没有电影桥段里常有的“隔空拥抱”,也没有动人言语,只是隔着护目镜,两人对视了一下。在同事的提醒下,两人才对着手机给孩子录了一段视频:“你们在家里要听话,协和加油!武汉加油!”
他俩是一对普通的医务夫妻,曲莲莲是该院西院重症医学科(ICU)的护士长,丈夫程逸风是西院普外科的一名医生。
疫情暴发后,程逸风主动请缨支援发热门诊。彼时,前线医务人员紧缺,曲莲莲还在哺乳期,就已开始紧密地协调抗击疫情工作。夫妻俩共育有一儿一女,儿子淘淘上小学二年级,女儿糖糖刚满三个月。
曲莲莲的话不多,言语间吐露着一股朴素。“我是一名医务工作者,又是一名党员,这个时候理当挺身而出。”她说。疫情发展迅猛,1月26日,曲莲莲下定决心提前给孩子断奶,交由父母照顾,自己重返岗位与丈夫并肩作战。
一个母亲给孩子这么早断奶,在平时并不值得提倡,但是在关键时刻她作的这个决定,却让人由衷敬佩。
刚开始,曲莲莲想着到晚上可以把奶水挤出来,第二天孩子能喝到母乳。可是工作量太大,半夜她回到住处倒头就睡。问题又随之而来,白天穿着防护服,在岗位上一站就是十几个小时,涨奶到没有知觉,衣服被奶水打湿又干了。几天下来,她的奶水也就慢慢退了。
“我觉得对不起我家糖糖,没有把最好的爱留给孩子。”她充满了愧疚。断奶,孩子不习惯,也没少闹腾。为了缓解思念,她平时靠微信视频看孩子,跟孩子说说话。父母为了让她安心工作,总是说孩子吃奶粉很好。
“我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事,却意外地得到很多人的理解与帮助,很感激。现在,我想的就是把我对小家的思念化作力量,去帮助更多病患,让他们能够回家去团聚。”曲莲莲说。
作为西院重症医学科的护士长,曲莲莲每天上班要接听至少100个电话,要做危重病人的集中收治、病区质量管理、防护物资的安排……还要不停用对讲机和隔离病房的医生护士沟通,本身就有颈椎病和腰椎间盘突出的她,半夜回到住处感觉脖子已疼得转不动。
爱,在不知不觉中被他们分为不同层面。对于患者,是医者的仁心之爱,对于小家,是常人的亲情关爱。此时,尽管难以兼顾两头,但他们对大家和小家的爱,并不矛盾,平凡而伟大。
“这两天,我们都在住院部工作,他在10楼,我在2楼,抗击疫情的攻坚时刻,他早就忘记了情人节。”曲莲莲说,少了浪漫没什么,她只想着丈夫在这个特殊时期尽力救治好病人,保护好自己。
“逸风虽然一根筋,不懂浪漫,但总让我觉得特踏实。”曲莲莲说起丈夫,眼睛里流露出满意的神情。这样的爱,质朴无华却又让人印象深刻,或许这是更高层次的一种浪漫。
他们的视频很快就得到孩子的回应。“希望你们能早点打败病毒,平平安安回家,我和妹妹在家等你们!”儿子稚气的隔空喊话让他们倍感欣慰,感觉十几天不见,孩子真是长大了不少。
今年7岁的淘淘现在由爷爷和奶奶照顾,小学二年级的他已经开始上网络课程,每天把学习生活情况用微信告诉父母。如今,女儿糖糖的百天已过,曲莲莲已和丈夫商量好:等到疫情结束,他们给孩子补上百天照。
新华社发
(光明日报武汉2月15日电)
(报道组成员:光明日报记者章正、蔡闯、王斯敏、晋浩天、刘坤、安胜蓝、张锐、李盛明、姜奕名、卢璐 光明网记者李政葳)
《光明日报》( 2020年02月16日 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