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向你致敬!逆行而上的女记者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向你致敬!逆行而上的女记者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0-03-08 03:1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编者按  

  发现并采写“疫情上报第一人”张继先、报道英勇无畏的斗士刘智明;深入医院、发热门诊、社区,记录下这场战“疫”中的凡人英雄群像……一个月、两个月,她们身兼记者、策划、摄影、摄像等多重角色,找寻城市之光,凝聚起全国人民齐心协力,共战疫情的非凡力量。为人母,为人妻,为人女,但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她们如战士一般,逆行而上,冲在战“疫”最前线,展现出媒体人的责任与担当。今天,在属于她们的节日里,让我们走近她们。

向你致敬!逆行而上的女记者

  ●人民日报 田豆豆

  田豆豆,湖北荆州人,现任人民日报社湖北分社采编中心主任。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她始终坚守一线连续作战,通过人民日报全媒体矩阵发表了大量反映湖北疫情情况,讴歌战“疫”英雄的新闻稿件。截至2月27日,共发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有关稿件241篇,其中在人民日报发稿58篇,在人民日报客户端发稿133篇,在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发稿26篇,单篇阅读量超千万的微博有12篇,在人民网发稿十多篇。

  2月2日,她主笔采写的长篇通讯《致敬!逆行的“白衣战士”!》

  在人民日报头版刊发。2月25日,她参与采写的长篇通讯《英雄的武汉 英雄的人民》在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发表,多家主要新闻网站、客户端转载。2月13日,她在人民日报二版发表现场特写《守好一个门 守护一座城》,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江岸区桃源社区的志愿者挺身而出,护佑城市的点点滴滴。稿件文笔生动,可读性强。报道以文字、图片加视频二维码的形式呈现之后,成为一篇高质量的融媒体作品,被多家媒体转载。

向你致敬!逆行而上的女记者

  ●中国青年报 李峥苨

  李峥苨,中国青年报社视觉中心摄影记者、图片编辑,是一名90后。受报社领导指派,她于年前和年后两次赴武汉新冠肺炎疫区采访拍摄,至2月28日共37天。截至2月27日,传回现场拍摄的新闻照片数百张,发表图文报道数十组,独立及与人合作发表图片专版3期。

  2月21日,她不惧危险进入火神山医院红区采访拍摄,记录下医护人员救治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真实而感人的画面。她的报道语言细腻,给人温暖和希望,报道在报社内外的各大朋友圈刷屏。独立拍摄的图集《多图直击肺炎疫情下的武汉火车站、华南海鲜市场》在各端口的阅读量总计有700多万;参与完成的专题《疫情防控在基层》,在报社官方微博的阅读量达到500多万;她拍摄的图片被《人民摄影报》整版刊登和转载。

  除了认真完成前方的采访任务外,她还热心为大家服务,承担一些额外的工作。在前方轮休期间,她客串起“网约车”司机,接送不会开车的年轻记者去采访地点,并运送药品等物资;帮助更年轻的记者编辑整理采访素材,给予指导。

  从李峥苨的身上,我们感受到一位90后年轻记者的职业热情和敬业精神,一位女摄影记者的职业追求。

向你致敬!逆行而上的女记者

  ●新华社 廖君

  廖君,新华社湖北分社都市部主任,高级记者。从去年12月30日发出第一条关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内部稿件,已经在抗疫报道一线战斗了2个月。采访足迹踏遍火神山医院、方舱医院、定点收治医院、社区、隔离点等多地。

  去年12月30日晚7点,获悉武汉市卫健委医政医管处下发两份红头文件后,第一时间上报给分社社长唐卫彬和总编室值班领导。在分社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多种渠道证实,发出了关于武汉此次疫情报道的首篇稿件。

  她奋战在抗疫报道一线,“5+2”“白加黑”成为这段时间工作常态。从去年12月30日至今,共采写各类公开稿件500多篇,参考报道90多篇。采访、在办公室加班到半夜两三点是常事。小女儿每次见她回来的第一句话就是,“妈妈,你今天有几条稿子要写啊!要多久才可以陪我玩一下啊!”

  她多次深入医院、社区等一线采访。近距离采访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呼吸和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教授王广发,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副院长黄朝林等。多次到火神山医院、武昌医院等定点收治医院,采访毛青、刘智明同事等大批医护人员。

向你致敬!逆行而上的女记者

  ●中国妇女报 徐旭

  徐旭,1971年8月生,中共党员,中国妇女报北京记者站站长。

  在这次疫情防控报道中,徐旭第一时间冲向前线、第一时间发回报道。1月28日,大年初四,她就从北京出发前往武汉采访。

  就在从北京前往武汉的高铁列车上,她敏锐地发现,铁路是运输支援武汉医护人员和防护物资的重要通道,随即发回视频新闻《疫情面前,如何守住流动的防线》,20分钟内,浏览量迅速超过百万。1月29日,她发回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急救中心护士郭琴愈后马上返岗的抗“疫”故事。在武汉采访中,她实地探访火神山医院、疫情防控重点社区等战地前线,采访了“疫情上报第一人”张继先、“首位呼吁采用CT检测确诊”的张笑春、“象征青春力量”的海军军医大学医疗队43名90后医护人员等一大批一线战“疫”英雄,发回大量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的新闻报道。截至目前,她已采写视频、文字、图片等稿件共计30余篇。她说,作为一名曾经的军人,此刻,自己又成为一名战士。

向你致敬!逆行而上的女记者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董倩

  2020年1月25日,大年初一,董倩报名来到武汉做抗击疫情的报道。截至2月26日,仅仅一个月时间,董倩在武汉前线完成了42期新媒体《央视新闻面对面》人物专访,4期新闻频道《面对面》人物专访,7期《武汉观察》专题片等多期节目,以及包括《新闻1+1》《东方时空》等新闻频道各时段的大量直播连线报道和评论。目前,她在武汉的工作依然在进行中。

  作为新闻频道晚间两档重要栏目《面对面》和《新闻1+1》的主持人,董倩常年承担着《面对面》栏目一半多的采访任务,这意味着她几乎每周都要出差。无论如何急难险重,董倩总是排除困难到达新闻现场完成采访任务。与此同时,她还承担《新闻1+1》一部分的主持工作。走出演播室,走向新闻现场,回到首都机场,直奔演播室,是她工作的常态。干了25年记者主持人,董倩越来越热爱这份职业。多少年来,她几乎没有节假日,不怕奔波,不怕危险,哪里工作有需要就不计得失冲向哪里,体现出新闻人高度的敬业精神和专业能力,赢得了身边同事的尊崇,也赢得了社会公众的赞誉。

向你致敬!逆行而上的女记者

  ●湖北日报 余瑾毅

  余瑾毅,湖北日报记者武汉新闻中心医疗记者。疫情发生后,她除夕当天进入武汉首批发热定点医院武汉红会医院,成为湖北日报第一位进入隔离病房的女记者。由于医院仓促改造,防护措施有限,她冒着巨大的感染风险分别进入发热病房和重症隔离病房,跟随医生近距离查房约20位患者,记录了武汉早期隔离病房的状况《隔离病房气氛紧张忙而不乱》。

  2月18日,武昌医院院长刘智明因感染抢救无效牺牲。余瑾毅立即赶往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成为最早到达现场的记者。在无人愿意接受采访的情况下,余瑾毅蹲守现场约6个小时,用心用情寻找采访突破口,抢在多家媒体之前采写出《用生命守护生命》稿件。此后,在信息极为有限情况下,她继续跟踪,采写出《英勇无畏的斗士——友人眼中的刘智明》《用生命书写初心——记倒在战“疫”火线的武昌医院院长刘智明》。从除夕离家,余瑾毅的足迹遍布协和医院、武汉金银潭医院、武汉肺科医院、江汉方舱等地,记录疫情故事,写出了《昔日同事谈张定宇——灾难面前往前冲》《武汉破解重症慢病患者购药难》《每天都是战斗 每秒都在待命》等稿件。至今一人在外隔离,无暇顾及家中3岁的女儿和一对病中的父母,只因不愧对“党报记者”的责任和使命。

向你致敬!逆行而上的女记者

  ●光明日报 王斯敏

  王斯敏,光明日报智库办公室主任、智库版主编,报社首席记者,主任编辑。曾获全国巾帼建功标兵称号,两次获得中国新闻奖。工作14年来始终奋战在一线,在雅安地震抗震救灾等重大报道中表现突出。此次疫情发生后,她主动报名赴武汉采访。从2月14日至今,撰写报告文学一篇、头版重点报道四篇、人物特写7篇,参与撰写头版报道10篇、其他稿件数十篇、新媒体产品十余个。采访报道中,她着力聚焦一线医护人员,在主笔的重点稿件《白衣天使的力量》作品中,浓墨重彩书写了医务工作者的奉献精神、高超医术、仁爱之心。

  发挥光明日报文化特色,作为主笔,她撰写了报告文学《决战 ICU》。在采访11位奋战在武汉各医院重症监护室医生、护士的基础上,用文学笔法还原现实场景,书写了危重症抢救的艰难险阻与医护人员的倾力付出,记录了全国医护精锐部队驰援武汉带来的巨大力量,创作出一篇凝聚着泪水、爱心、力量和希望的精彩作品。作品刊发后,被学习强国平台及多家网络媒体转载,得到各界高度评价。

  她同时负责《光明视野》版、《智库》周刊主编工作,来武汉后,每天都在完成当日报道后,与后方团队商定选题、审改稿件,忙碌到深夜。2月14日至今,这两个版面持续推出了10期防控疫情访谈及文章。

向你致敬!逆行而上的女记者

  ●湖北广电 王丹

  湖北广播电视台融媒体新闻中心90后女记者王丹,作为第一批进入隔离病区采访的记者,在抗击疫情期间,多次进出医院感染区,近距离接触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用镜头带给人们信心和希望。

  1月22日,《湖北新闻》推出《直面疫情万众一心》抗击疫情专题报道,当天在缺少防护物资的情况下,王丹与同事彭翰带上仅有的口罩,冒着容易被感染的危险,作为第一批进入隔离病区采访的记者,采访近5个小时,报道了全省首次使用ECMO(人工心肺)成功救治一位重症患者的经过,并邀请救治专家详解新冠肺炎的防护知识,这个消息引起了全国的关注,安稳了人心,更坚定了信心。

  2月9日,武汉全面落实“四类人员”分类集中管理。2月10日决战大转移之夜,一批危重症病人连夜转运进定点医院,王丹和同事龙科前往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探访。即使穿了防护服,要近距离接触重症患者,她的内心还是有些害怕,但当患者转运过来时,她立刻调整好状态,向大家介绍身后转运的一幕。应收尽收,这让全国人民看到了这场战役胜利的希望。

向你致敬!逆行而上的女记者

  ●经济日报 乔申颖

  乔申颖,经济日报社新媒体传播部编辑二室主任。

  报社发出赴武汉报道记者征集令后,第一时间主动报名。1月29日,她作为报社首批报道组成员赶赴武汉,带领团队几名年轻成员,共同面对任务急、采访量大、情况不熟等困难,身兼记者、编辑、新媒体策划和各项工作协调人等多重身份,积极与前后方沟通对接,夜以继日,出色完成相关任务。制作了一系列有口碑、有温情的融媒体作品。代表作品有《快!来看你的基建英雄!》《除了致敬,我们还能为白衣战士做些什么?》《生日快乐呀,志愿者小哥哥》《“走到哪里,都是满满的爱!”》《“你笑起来真好看”——记者原创水彩画》等。

  《生日快乐呀,志愿者小哥哥》记录了志愿者余靖的一天,并在他生日当天发出,请他的小伙伴提前制作了祝福生日的短视频作为余靖的特别生日礼物,被湖北相关志愿者负责人认为是“对志愿者报道最有温度的一篇”,被新华网、人民网、光明网等广泛转发。《“你笑起来真好看”——记者原创水彩画》创新形式,发挥个人绘画特长,画出了六位采访过的医护人员的笑脸,把水彩画和短视频结合起来,展示医务人员柔软内心和坚强意志,受到数百家中央和地方媒体广泛转发好评。

向你致敬!逆行而上的女记者

  ●长江日报 田巧萍

  田巧萍,1963年10月生,1985年大学毕业参加工作,199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长江日报报业集团高级记者。先后荣获武汉市优秀党员、武汉市五一劳动奖章、武汉市三八红旗手、湖北省三八红旗手称号,享受武汉市政府专项津贴。

  新冠肺炎阻击战打响以来,田巧萍主动请战到最危险的地方,一直战斗在一线。她深入发热门诊、新冠肺炎收治定点医院,发现并采写了重大典型——“疫情上报第一人”张继先。

  在采访中,她留意到医生们的一个说法:有人上报过疫情。经过深入采访,反复求证,田巧萍找到了第一位上报疫情且一直奋战在救治一线的张继先医生。张继先是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呼吸与重症医学科主任,在2019年12月29日,她就向武汉市卫健委报告了疫情。

  今年2月2日,田巧萍采写的报道《最早上报疫情的她,怎样发现不一样的肺炎》发布,引起全国广泛关注。

  田巧萍还采访报道了用六重身份与病毒作战的金银潭医院副院长黄朝林、身患绝症带领金银潭医院全体干部职工冲锋陷阵的张定宇院长。她的笔下,还有火速驰援的护士,有用摩托车换乘7小时返回岗位的医生,有志愿者。她用手中的笔,寻找激励战胜新冠肺炎的精神——武汉力量,她用自己翔实的调查及时反映阻击战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力图给政府决策提供来自一线的资料,彰显了新闻人的责任担当。

向你致敬!逆行而上的女记者

  ●中国日报 王晓莹

  80后记者王晓莹,第一时间主动请缨奔赴武汉一线。1月31日,抵达武汉后,一直奋战在采访一线。她多次冒着风险进入隔离区采访,用纪录片的方式,用第一线最真实的现场记录这场没有硝烟的全民战“疫”。当采访任务需要时,她没有过多思考,立即拿起摄像机和麦克风走进了现场。在新闻现场,她记录了辽宁医疗队不惧风险为重症患者做有创插管;记录了医生用ECMO救治一名年轻的患者;记录了8位护士给患者做俯卧位治疗全身湿透;记录了空降兵老兵给主治大夫敬了一个军礼等一线最真实的场景。主要参与制作的《全民战“疫”》系列微纪录片已经发布四集,目前正在制作抗“疫”一线90后系列。

向你致敬!逆行而上的女记者

  ●澎湃新闻 罗梓晗

  澎湃新闻记者罗梓晗,主动报名跟随上海驰援武汉第一批医疗队采访报道。她在大年三十晚上紧急出发,是随队报道上海援汉医疗队抗击疫情工作的唯一女记者。上海医疗队交接当晚,她随医疗队进入收治最危重病人的金银潭北三病区,独家直播危重症病房情况,获得公共场域的广泛关注,该报道在微博获得7000多条评论、2000多次转发。在后续的报道中,罗梓晗冲在一线,蹲点多个病区,在一个月的时间内完成几十篇真实反映医护人员抗击疫情的感人报道。其媒体产品内容也十分丰富,包括直播、短视频资讯、热点跟踪等类型。随着疫情报道深入,罗梓晗将关注的领域、报道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她多次探访跟踪百步亭社区、方舱医院,直击社区工作人员、医护人员及警察等一线抗击疫情的普通人,感人的场景、丰富的细节引起读者广泛共鸣。罗梓晗在一线报道中注重采用多元方式,例如用Vlog的形式记录武汉抗疫过程中的面貌与细节,精准展现这座城市浴火重生的过程。

  人们说,在这次武汉疫情中,90后凭借自己敢于担当、勇挑重担的形象,成为广受关注的焦点人群,而身为90后的女记者,罗梓晗正体现了新时代新青年的清新风貌。

向你致敬!逆行而上的女记者

  ●中国新闻社 张芹

  2019年12月30日晚,一张朋友圈的《关于做好不明原因肺炎救治工作的紧急通知》截图让张芹睡意全无。第二天一早,她向分社领导汇报,在分社领导指挥下,迅速形成立体报道队伍,拉开了抗疫报道的序幕。大家每日奔走于一线。起初,防护物资缺乏,就连口罩也要省着用,甚至一只口罩连带三天。即便如此,仍然没有一个人退缩。一个多月的采访,她去了很多次别人避之不及的“疫区”,急诊科。采访了志愿者、支援湖北医疗队、重症病房的患者……

  不安与恐慌的情绪与记者就要上一线的决心相互交织,她一边叮嘱家人注意防范,一边一次次走出家门。由于家中两个尚年幼的孩子需要人照顾,她无法做到与孩子完全隔离,每天只有尽可能地做好防范,及时消毒。

  经历了从第一次穿防护衣的不知所措,到第二次、第三次的轻车熟路,从最初的焦虑不安,到现在的坦然面对。都说记者应该时刻保持理性,这一个月来她常常在感性与理性之间徘徊不定。生于武汉长于武汉的她,看到自己的家乡“生病了”,常常感到心痛。看到往日熙熙攘攘的街道冷冷清清、全国各地医务人员不顾危险奔向一线、年轻的医生因为感染不幸离世……她不知道流过多少次泪。但正如稿件中所写“生活仍在继续”,她的工作也将继续。

向你致敬!逆行而上的女记者

  ●现代快报 孙兰兰

  孙兰兰,41岁,现代快报编委,“武汉战疫队”队长。从1月29日到现在,快报武汉战疫队已经在武汉连续作战一个月。

  1月28日深夜,报社发出号召出征武汉时,孙兰兰还在淮安老家,5岁的孩子听说妈妈要去那个最危险的地方,哭着说“怕妈妈回不来了”。虽然万般不舍,她还是决定要去一线。爱人连夜开车将她送回南京。第二天一早,她便带领5名队员出发奔赴武汉。

  进医院、访社区,深入雷神山、火神山、方舱医院。作为队长,孙兰兰带头深入“感染区”。“我相对来说经验更丰富一些,必须走在危险的前面。”从下午1点到晚上7点,她和同事穿着厚重的防护服,在“感染区”里整整6个小时。医护人员竭尽全力地救治和照顾,援湖北医疗队的医护人员与武汉病人之间令人动容的情谊……她和她的战友将这些真实而宝贵的场景,传递给受众。

  危险不仅仅在感染区。为了解新冠肺炎医疗垃圾是如何处理的,她和同事深入医疗废物焚烧处置点,只有到了现场零距离接触,才会采访到这些第一手的新闻。

  她牵头策划了系列报道“武汉凡人英雄”,不拔高不唱高调,用口述的方式,平实的语言讲述他们的故事,目前已连续推出近20篇报道,他们的事迹感动了千万网友。

  (本版图片均为女记者工作照。资料图片)

  《光明日报》( 2020年03月08日 04版)

[ 责编:孙宗鹤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