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文明交流互鉴与建设包容世界”分论坛
文明多样性是人类进步的源泉
光明日报记者 曹元龙 光明网记者 张 舟
“智慧并非只存在于一地,而是遍布各处。唯有和合共生,我们才能有效应对并战胜全球性挑战。而文明对话正是凝聚共识,帮助我们克服当前挑战的关键所在。”7月11日,在全球文明对话部长级会议“文明交流互鉴与建设包容世界”分论坛上,莱索托外交部常秘莱赫拉·塔邦·波利卡普在接受光明日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表示。
本场分论坛由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主办,邀请中外嘉宾围绕“以文明对话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以文明互鉴推动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两个具体议题展开深入讨论。与会嘉宾认为,不是“文明的冲突”导致冲突,而是单边主义造成分裂,当前迫切需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与会嘉宾赞赏全球文明倡议关于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共同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共同倡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共同倡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的呼吁,认为文明对话将有助于各国携手应对共同挑战,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
“没有信任的外交是脆弱的,没有友谊的合作是短暂的。只有加强交流和相互理解,才能实现持久和平。”塞尔维亚外交部国务秘书约维奇表示,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维系着和平,面对地缘冲突、贫困、气候变化等超越国界的挑战,我们要以相互理解和尊重的原则来拥抱文明多样性。《全球文明对话部长级会议北京宣言》和全球文明倡议对于推动不同文明之间的和平、理解与合作非常重要。
西班牙共产党主席何塞·路易斯·森特利亚指出,推进多极化有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别,各国应相互尊重、互相包容,尊重每个民族的独特文化特征和社会组织形式,在此基础上共同保障人权,推动构建新型多边秩序。
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阵线党总书记阿卜杜勒克里姆·本穆巴拉克表示,我们生活的世界不是一座座文化孤岛,而是由不同文化传统、社会制度等编织而成的锦绣图画。开展文明对话,将有助于人类秉持理性、平等交流、拒绝偏见、跨越冲突、反对霸权。
“我们这一代人要经历历史的考验:能否构建出一个相互尊重的世界。”哈萨克斯坦人民党主席叶尔穆罕默德·叶尔特斯巴耶夫认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供了智慧启迪。他表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最重要的价值维度不是经济层面,而是在实施过程中所展现的文明力量。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为国家间合作创造了新形式,让各国有效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为文明对话与交融作出巨大贡献。
“文明多样性是力量的源泉,而非冲突的根源。我们对中国致力于促进文明对话的远见卓识深表赞赏。”突尼斯前景党全国委员会委员玛利亚姆·阿亚德表示,突尼斯追求公平包容的经济全球化,这建立在尊重文明多样性的基础上,加强文明对话是必要之举。
“文明交流互鉴与人民相知相亲”分论坛
对话织纽带共促民相亲
光明日报记者 闫丛笑
7月11日,全球文明对话部长级会议“文明交流互鉴与人民相知相亲”分论坛在北京举行,论坛会聚了来自南非、柬埔寨、利比亚等多个国家的政要、学者、文体界代表。与会者围绕体育交流、多元共建、务实合作等议题坦诚对话,勾勒出一幅多元文明和谐共生、各国人民相知相亲的生动图景。
体育是超越国界的共同语言。“体育在促进不同文明团结方面拥有无可替代的力量。奥运会不仅是体育赛事,更是促进世界各国人民相互理解的桥梁。”国际奥委会副主席纳瓦尔·穆塔瓦克表示,“当北京成为首个‘双奥之城’时,世界见证了中国弘扬奥林匹克精神的强大凝聚力。”
“当非洲难民营的女孩们在尘土飞扬的球场上完成精美的配合,当加沙的儿童在弹痕累累的球门前奋身扑救,这些画面正凝聚起突破困境的力量。”奥运冠军、世界反兴奋剂机构副主席杨扬讲述的故事令全场动容,“体育以最朴实的力量连结人心,让我们坚信前路纵然荆棘密布,但心手相连时,和平与梦想的彼岸必能抵达。”
美国武术运动员、武当三丰派第十六代传人李资根前往武当山的修行之旅更诠释了体育的包容力量、彰显了文明交融的深度。15年前,一句中文不懂的他为追寻武术梦来到中国,与各国师兄弟在晨练中切磋技艺,在汗水中领悟师父口中“功夫无国界,武者一家亲”的真谛。如今,他正通过网络向世界传播武术,努力成为中美民间交流的“太极使者”。
在推动文明交流互鉴迈向更深层次融合与发展的进程中,多元创新机制正发挥着关键作用。敦煌市委书记王彦群介绍说,敦煌研究院依托三维扫描与区块链技术持续推进“数字护宝”,已完成莫高窟2.7万余件文物的数字化存档,并面向全球学者及公众开放共享访问;采用4K技术复原了多个虚拟洞窟,全球观众可通过穿戴设备探索壁画细节。他特别提到,自敦煌市同尼泊尔蓝毗尼文化市结为国际友好城市以来,双方合作取得实质性进展,敦煌已协助蓝毗尼建立佛教文化遗产数字档案库,共享壁画修复技术。
尼泊尔蓝毗尼文化市首席行政官塔拉·贾瓦利对未来的合作深表期待:“我期待尼泊尔与中国深化合作,完善基础设施,让文明传播之路更加通畅。”
文明对话的未来在青年,青年的学术交流正构筑起文明交流互鉴的纽带。南非前驻华大使格特·格罗布勒在发言中特别提及去年达成的“中非达累斯萨拉姆共识”,期待中非双方以共识为基础,深化智库交流与合作,增进相互理解。
“巴中之间的文化联系正以极具意义的方式不断加深。”巴基斯坦和平与外交研究所所长法鲁齐·阿西夫·努尔表示,此次会议发布的《全球文明对话部长级会议北京宣言》践行了全球文明倡议的原则和理念,未来,期待各方通过一系列的交流项目为人类共建光明的未来。
“文明交流互鉴与全球发展繁荣”分论坛
筑牢信任之基铺就繁荣之路
光明日报记者 蔺紫鸥
7月11日,在全球文明对话部长级会议“文明交流互鉴与全球发展繁荣”分论坛上,与会嘉宾回顾文明交流的美好时刻,共话各国发展的经验体会,一致认为全球文明倡议促进对话、增强理解,推动了世界的和平与繁荣。
“文明的多样性及不同的发展模式是我们共同繁荣的基础,每一种文明都有它独特的历史、价值观,也是我们通往社会繁荣、社会公正与技术进步的路径。”保加利亚国民议会教育和科学委员会主席、前副议长安德雷伊·乔尔巴诺夫表示,知识共享与技术创新,对未来至关重要。面对全球挑战,应在不同文明间架设桥梁,为更具有创新性的繁荣、互联的世界打下基础。
乔尔巴诺夫认为,“我们要接受不同的现代发展道路,而不是只认可单一模式。我们要建立有效的国际合作,通过对话建立相互理解,塑造一个基于尊重的未来”。
“如果20世纪是战争的世纪,那么21世纪应由文明塑造。”孟加拉国文化顾问莫斯托法·法鲁基表示,全球南方正在重新定义全球化,要确保创新的同时不抹去文化的多样性,应通过语言、艺术、学术及博物馆间的交流等,进一步支持全球南方国家的文化交流和合作。全球南方国家应该站在一起,发出自己的声音,用文化的多样性丰富彼此,携手共进,迈向基于人类根本诉求的全球繁荣。
科摩罗促进性别平等、团结及新闻部长兼政府发言人法蒂玛·阿哈马达高度评价中国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及三大全球倡议。她表示,历史告诉我们,文明的发展从未孤立,文明之间要相互学习才能共同进步。各方必须紧密合作,尊重多样性,并在不同的文明间开展富有创造性的对话。“这绝不是可有可无的选择,而是构建一个更加公平、更加团结世界的唯一途径。在这个世界里,知识得以传播,才华得以施展,繁荣不再是特权,而是共享的财富”。
“中国的经济发展告诉我们,世界需要开放的心态以实现合作共赢。”马里手工业、文化、旅馆业和旅游部长马穆·达飞认为,中国真诚希望所有国家都能实现繁荣发展,这是一个高瞻远瞩的视角。无论何时,不同国家、不同文明间的对话及合作都是推动全球发展的强大力量。“我们要建设一个更加平衡、和谐的世界,其基础就是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都要努力实现共同繁荣,让发展惠及所有人。就像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将那么多的国家和人民联结在一起”。
“中国中亚合作之路越走越宽,向世界证明文明互鉴可以拓宽视野,提供多样化发展路径,激发出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近年来,中国同中亚国家不断拓展经贸关系、深化互联互通,共同打造深度互补、高度共赢的合作新格局。对此,上海合作组织前秘书长拉希德·阿利莫夫认为,这不仅源于地域上的相近,更在于文化传统与内涵的交汇融合。
文明的多样性并非争执之由,而是互鉴之源。“在文明交流互鉴方面,上合组织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阿利莫夫表示,上合组织联结了多元文化背景的民众,以生动实践表明文明对话能有效筑牢信任之基,深耕合作之土,为共同繁荣发展铺就道路。
“文明交流互鉴与科技创新发展”分论坛
让科技服务人类共同福祉
光明日报记者 杨逸夫
飞速发展的人工智能技术,正全方位改变人类认知世界、交流互动、传承文化的方式,展示出驱动全球文明加深交流互鉴的力量。但与此同时,技术发展也带来了文化多样性受到冲击、不同国家之间的数字鸿沟加剧等挑战。在人工智能时代,如何确保科技向善,让科技发展服务于全人类的共同福祉?
7月11日,在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的全球文明对话部长级会议“文明交流互鉴与科技创新发展”分论坛上,来自全球多国的部长级官员、专家学者等围绕人工智能发展对社会文化的影响展开深入讨论。与会嘉宾一致认为,各国应着眼于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共同愿景,把握人工智能发展的原则,在文明对话中增进理解,在知识碰撞中凝聚共识,在科技合作中开创未来。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分管日常工作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贺军科在主旨发言中指出,人工智能时代,人类面对的不仅是科技革命,更是文明形态的变革。如何抓住时代机遇,应对共同挑战,选择权在人类手中。人类文明的多样性为科技创新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科技发展应以尊重文明多样性为前提,以文明互鉴共塑科技发展的价值共识。要持续推动全球文明互鉴,让人工智能汲取跨文化知识养分,不断产生新灵感,让人工智能跨越文化偏见,尊重文明多样性。
“巩固各国人民之间交流的桥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紧迫。我们需要通过科技合作来实现这一目标。”马来西亚科技与创新部部长郑立慷表示,新兴科技不仅是进步的工具,更是重塑文明的根基,改变着不同国家和文化中的价值观、治理方式和社会规范。因此,科技的发展必须建立在伦理原则、包容性和文化敏感性的基础之上,通过监管加以干预,从而保证其可靠性、公平性和透明度。唯有如此,科学进步才能成为联结文明的桥梁,而非加剧分裂的源头。
“人工智能必须融入每一个国家的发展框架中,这并不是慈善,而是公正。”联合国经社部助理秘书长比约格·桑德凯尔表示,人工智能变革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人工智能可以帮助人类跨越发展障碍,助力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但这只有通过包容和共享才能达成。“不能让人工智能成为一小部分国家的比较优势,而是要让它成为全球的公共产品。”
“文明从来不是孤立进步的,而是通过对话交流和互学互鉴实现进步的。不论是连接东西方的丝绸之路,还是跨越国境共享的科学创新,只有文化交流才能带来繁荣。”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执委纳文·瓦索亚表示,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倡导确保人工智能创新工具能够触及所有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希望能够构建一个更加平衡、有包容性的未来。人工智能往往在非西方的语言、历史和传统等方面表现不足,因此我们必须建立多语言且具有文化意识的数据库,以繁荣数字时代的文明多样性。
多米尼加高等教育与科学技术部部长富兰克林·加西亚·费尔明表示,多米尼加与中国在创新、科学、技术等领域的合作日益深厚。多米尼加深刻认识到,真正的进步离不开各国互学互鉴,相互倾听,携手共进。“我们正处在一个复杂的世界,全球性挑战不分国界。无论是应对气候变化、能源转型、公共卫生危机还是人工智能和生物技术革命带来的挑战,人类发展都离不开国际合作。无论哪个国家,都无法单枪匹马,独善其身”。
“文明交流互鉴与文化传承创新”分论坛
数字赋能,守护文明根脉
光明日报记者 张斐晔
7月11日,全球文明对话部长级会议举行了“文明交流互鉴与文化传承创新”分论坛,本次分论坛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主办,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中国人民大学共同承办。来自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40余位中外嘉宾参会,围绕文化传承面临的挑战与出路、数字技术发展赋能文化创新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研讨。
走进分论坛现场,薄如蝉翼的德化白瓷作品令嘉宾们赞叹不已,志愿者身着的汉服、造型独特的文创产品引得嘉宾纷纷驻足。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他们分享了各自在文化保护与传承方面的思考。
“每一个文明都有自己的故事,这一故事由其价值观、语言、理想共同塑造。”马来西亚前上议长王茀明在主题发言中举例说,在马来西亚,传统的蜡染图案借助数字时尚平台焕发了新生;在中国,有着几百年历史的水墨记忆,通过沉浸式的数字展览重现光彩。这些案例证明,文化与创新可以共同发展。
敦煌研究院院长苏伯民分享了敦煌数字化保护的经验:“我们已对300多个洞窟进行数字化扫描,这些数据不仅用于学术研究,还进行了融媒体传播,从而让更多人了解敦煌文化。”他强调,数字化是文化遗产“永久保存和永续传承”的核心手段。
“今年中国‘兰花奖’获奖者中就有一位青年视频创作者。”中国外文局局长杜占元表示,科技是打开青年文明交流的“金钥匙”。我们应鼓励青年用短视频、数字游戏、AI等技术进行文化创造性转化,提升科技赋能文化传播的潜力。
数字技术助力的文化产业新业态——网络文学、影视、动漫、游戏等,正让世界各国青年加深对彼此的了解。“我有一位巴西的学生,他第一次接触到《西游记》就是通过《黑神话:悟空》。玩了游戏之后他又很认真地看了《西游记》原著,今年他还专门去了山西大同,寻找游戏中的场景。”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周庆安表示,数字技术让历史文化成为今天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国际传播变得更便捷。
作为本次会议的重要成果,论坛期间还发布了《“我们的文明观”全球民意调查》,并启动了“全球文明交流互鉴合作研究计划”。
《“我们的文明观”全球民意调查》报告基于六大洲41个国家和地区的全球调查数据,其中87.7%的受访者认为文化与价值观的差异不应成为国际冲突的理由。
“全球文明交流互鉴合作研究计划”立足三项重点任务,致力于将“全球文明倡议”理念转化为具体行动。一是构建一体多元、跨域联动的全球文明研究网络;二是搭建启迪思想、沟通民心的全球文明对话平台;三是创设务实有效、行稳致远的长效合作机制。
“我们始终置身于多元文明交融共生的生态系统中。”正如北京大学人文讲席教授安乐哲所说,如果我们的使命是互相尊重并且理解彼此,那我们还可以文明为基点来开展对话。“期待此次全球文明对话成为改变全世界的积极力量。”
“文明交流互鉴与学术对话”分论坛
为文明百花园注入思想文化力量
光明日报记者 阮紫嫣
面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学术对话何以成为跨越文明隔阂的桥梁?在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的全球文明对话部长级会议“文明交流互鉴与学术对话”分论坛上,来自20多个国家的百余名政要、学者与智库代表齐聚一堂,以学术对话为纽带,为世界文明百花园注入思想和文化力量。与会嘉宾认为,全球文明倡议是解决时代问题、推动人类进步的中国智慧,表示愿以学术交流对话为契机,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推动不同文明和合共生。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高翔在发言中表示,学术对话是践行全球文明倡议、增进文明交流的重要方式,越是在全球性挑战日益增多的时候,越需要各国专家学者回望历史和文化深处,获得化解现实难题的智慧,用知识理性与人文精神为人类文明持续进步提供源头活水。
“从时空维度来看,每个时代都不可避免地存在偏见和盲区,每个国家和地区亦是如此,这便是我们需要文明对话与交流的原因所在。”马其顿科学与艺术学院汉学知识中心教席学者冯海城表示,“学者应当成为公众的‘眼睛’,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明与知识体系。”
“中国的儒学和欧洲哲学在很多方面有着一致的价值观,孔子所言‘言必信,行必果’与莱布尼茨提出的‘道德必然性’存在深刻的内在契合。”欧洲科学院院士阿尔弗雷德·霍农认为,当传教士将《论语》译为法语时,不仅是在翻译文字,更是在搭建价值观的对话平台。他特别强调,歌德学院、孔子学院、法语联盟等机构弥合了文化差异、增进了相互理解。
非洲考古学家高畅带来的田野调查案例让理论探讨落地生根。作为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特聘教授,高畅分享了他推动的跨学科项目。“为让中非学生建立更多联系,我推动开设了许多研讨会和课题项目,让非洲学子来到福建土楼、中国青年去往塞内加尔的考古现场。”高畅认为,这种远涉重洋的学术对话,既是对文明多样性的尊重,也是对人类共同价值的探索。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柬埔寨人民党中央委员、中央外委会副主席盖索巴引用孔子的话来强调每个文明都有值得其他文明借鉴之处。盖索巴介绍了柬埔寨与中国在“钻石六边”合作架构、柬中命运共同体建设等方面的合作成果,认为这些实践为文明对话提供了制度保障。
如何让学术对话突破认知茧房,以知识创新促进文明进步?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杨立华提出的“再奠基”观点发人深省。“今天的知识创新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摆脱回溯文明根基的那些奠基性原理的路径。”他呼吁学界回归学科建立的“边界条件”,认为如果没有对奠基性原理的反思,任何知识创新都是无本之木。这一警示对文明对话尤具启发意义:真正的学术交流不应止于技术层面的借鉴,更需深入文明基因层面的对话。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学术对话以其特有的深度和理性,成为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的关键纽带。正如这场分论坛所达成的共识:当学术研究超越象牙塔的局限,当文明对话突破表面的交流,人类才能真正构建起和而不同的精神家园。
《光明日报》(2025年07月12日 0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