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有事找老魏,我们信得过!”——2024年度法治人物魏官元履职为民的故事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有事找老魏,我们信得过!”——2024年度法治人物魏官元履职为民的故事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7-12 03:1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人物志】

  光明日报记者 王金虎

  “有事找老魏。”这是山西省大同市新荣区西村乡老百姓口中常说的一句话。“老魏”就是西村司法所所长魏官元。

  一日夜里,魏官元脚踩着那辆旧旧的摩托车,不急不缓地驶入司法所大院,怀里那份7.8万元的赔偿协议还带着他的体温。

  “一桩纠纷总算结束了。”停下车后,魏官元心里长舒一口气,看看表,已经是凌晨两点多。

“有事找老魏,我们信得过!”——2024年度法治人物魏官元履职为民的故事

魏官元(右一)进村入户普及法律知识。资料图片

  原来,西村乡碓臼沟村的张某、畅家岭村的王某私挖水井,导致碓臼沟村的赵某未成年的儿子玩水时发生事故。赵某受到很大伤害,扬言跟张某和王某没完。魏官元闻讯急忙赶到现场,与村干部一同及时拦住了赵某,陈说利害,反复劝说后,赵某情绪才平静下来。

  “事情已经发生,我们能做的就是找出问题症结,寻找矛盾化解的方法,避免事态恶化。”魏官元说,双方最后同意进行调解。但是,调解并不是很顺利,张某和王某在赔偿问题上互相推卸责任。

  调解一次不顺利,那就两次;两次不顺利,那就三次……就这样,魏官元前前后后往返畅家岭村王某家和碓臼沟村张某家九趟,指出水井不设危险标志和防护设施的法律责任,以及不及时解决可能发生的严重后果。

  最终,在魏官元的奔走下,双方达成了赔偿7.8万元的协议。

  在基层,司法所承担着调解、安置帮教、公共法律服务、法治宣传和基层法治建设等多项职能。这里所谓的调解,是指通过说服、疏导等方法,促使当事人在平等协商基础上自愿达成调解协议,解决民间纠纷,是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奔走于基层,工作至深夜对于魏官元而言已是家常便饭。他总是一身蓝色制服,脚踩着那辆“老魏党员调解车”,穿梭于西村的大街小巷、田间地头。从事调解工作30年来,他成功调解过各类纠纷2400多件,调解成功率达99.8%。他的手机更是24小时“待命”,未曾关过机。他说:“案情不会等人,我承诺过24小时全天候服务,这不仅是我对自己的要求,更是对百姓的承诺,既然说到,就要做到。”

  为何要24小时“待命”?这些纠纷可能大多数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但若得不到及时公正处理,轻则可能家庭不睦、邻里结怨记仇,重则会发生打架斗殴,甚至引发命案。

  调解的第一要务,在魏官元看来是“耐心”。

  “老百姓遇到纠纷大多情绪不稳,他跟你倾诉,可能反反复复地就那几句话,但也要耐下心来听他们诉苦。记得最长一次,我听了近2个小时,直到电话没电关机才完。”魏官元说。

  为了时刻提醒自己耐心倾听,魏官元把“耐烦”两个字做成桌签摆在办公桌上,这既是勉励,也是提醒。他也因此被村民亲切地称作“耐烦所长”。

  调解工作日复一日,魏官元早已同村民打成一片。每当晚饭过后,魏官元总要在食堂、大院或者办公室,跟人聊聊天、拉拉家常,一来二去,村里大事小情就都在他心中了。

  “老魏的话匣子打开来,那就是一本本活灵活现的西村乡演变史啊。”在村民的眼中,魏官元是一部“活字典”、一张“活地图”。从原乡镇的起步建设,到合并后新建发展;从乡里重要的人事变迁,到农村主要的邻里关系;全乡15个行政村,上溯到19个自然村的水井磨坊、田埂界石,魏官元都一清二楚。

  “沟沟岔岔装肚里、家长里短记心间,才敢端起这碗‘调解饭’。”这是魏官元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魏官元深知,老百姓不爱听“掉书袋”的话,说一堆“法言法语”,解决不了问题等于没说。要化解矛盾纠纷就要把话说到人心里,就好比吃药治病,再好的药,也要先吃到肚子里,才可能产生疗效。

  乡里某村的两户人家是亲戚关系,处得一直挺好,后来一处耕地确权争议引发了两家矛盾,慢慢演变成争执,双方各执一词,谁也不服谁,形势剑拔弩张,村里几次调解无果,就到了乡里。

  一阵摩托车的突突声传来,远远看去,魏官元穿着一身蓝色制服,骑着“老魏党员调解车”来了。

  “老黄牛打架——死顶角、顶死角,这还一家子咧,为这点事儿要伤和气呢?”果然,魏官元一句方言俗语,让形势马上缓和下来,火头上的两户人家暂时降了温。

  “农地确权证上的红戳戳,管用着哩,具有法律权威,谁承包、谁经营,可不敢乱说啊。”魏官元现场普起了法,从土地承包法的明确规定到乡土风俗的民间约定,又讲到两家多年来血浓于水的亲戚关系,慢慢地做通了双方的工作,最后圆满地化解了这起就要激化的纠纷。

  “普法的目的不仅仅是增强百姓的法律知识,更重要的是培育法治思维,让老百姓遇到问题第一时间想的是‘法律咋规定的’。”魏官元说。他结合老百姓常遇到的问题,广泛开展以案释法、专项解答、法律讲堂等,并创建了“网上工作室”公众号,收集编写法治宣传材料和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方法,五年来共发布1700余篇。

  此外,魏官元打造了“只进一扇门、化解千家事”的“小窗口、大服务”一站式工作法,把纠纷化解在乡村,解决在当地。

  每一次调解出行、每一篇普法文章,都如一粒法治的种子,撒在这片土地上,在百姓心中慢慢发芽、成长,影响着人们的处事方法与思维方式。

  西村乡的面貌已悄然改变了。目前,全乡85%以上的纠纷由村级调解组织调解,基本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西村乡司法所被司法部授予“(全国)人民满意的司法所”称号,魏官元也被授予“2024年度法治人物”。

  《光明日报》(2025年07月12日 05版)

[ 责编:王文韬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