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绿色治理,这些城市这样做】
江苏苏州:
探索从根子上解决河湖生态问题
光明日报记者 苏雁
江苏苏州石湖往东北约20里,老城区平江路的巷子里,评弹叮咚。花窗外,游船在小河里晃晃悠悠,游客好奇地俯下身,发现清澈的小河里“串条鱼好多”。平江路往东15里,被称为“洋苏州”的苏州工业园区,金鸡湖畔灯光闪烁,14公里的环湖步道,成为市民健身休闲的好去处。既观景,又健身,朋友圈里晒的是美景,也是对幸福生活的满足。
灵动的苏州着实让人流连忘返,这里是水的“天堂”,境内河网密布,有湖泊353个,河流2万多条,水域面积3205平方公里,素有“东方水城”的美誉。
“一江清水”是苏州践行生态文明的检验标志。生态要保护,经济要发展,如何做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两相宜”?苏州创新实施“加减乘除法”,通过系统性、整体性推进长江、太湖、阳澄湖、七浦塘、望虞河及支流水岸同治攻坚行动,倒逼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打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的转化通道,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苏州大学特聘教授、苏州大学“东吴智库”首席专家方世南认为,苏州以建设“减法”换生态“加法”,在粗放增长上做“除法”,在发展质量上做“乘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是在探索从根子上解决河湖生态环境问题,让后世子孙永续享用生态空间。
“砸笼换绿”布局新产业
“东方水城”也曾黯然失色。在曾经“以GDP论英雄”的发展模式下,苏州的土地开发利用强度接近30%的国际警戒线,人水争地矛盾凸显。2009年地表水水功能区劣V类水达45.7%,2014年全市废污水排放量达峰值14亿吨,2016年排查出全市黑臭水体932个,老百姓对河湖生态环境问题反映强烈。
苏州市领导班子陷入了沉思,经济上去了,环境却变糟糕了,“发展为民”究竟体现在哪里?必须以问题为导向,把水环境整治作为检验群众满意度的一个重要标尺,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还老百姓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美丽河湖景象。
2017年4月24日,苏州市出台《关于全面深化河长制改革的实施方案》,方案明确,到2020年,全市水功能区达标率达到82%,城市、乡镇生活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98%、92%,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由80%提高到85%。专家指出,这不是简单的数字变化,折射出的是苏州“意识转变,发展转型,生态转优”的发展理念之变。
苏州市从制度上扭住治水的“牛鼻子”。把生态环境质量作为区县、街镇党委政府的责任红线,将河长制湖长制纳入市委市政府组织推动的重点专项工作或急难险重任务进行专项考核,倒逼各级河长湖长切实担负起河湖守护责任。截至2019年4月底,全市共设立各级河长湖长5106名,每条河流、每个湖泊都有了“家长”。
“铁黄沙”的命运之变,折射出当地政府的发展理念之变。“铁黄沙”是常熟境内的一块长江滩地,由于地理位置优越,这里一度被认为拥有建造深水港的天然优势。为此,常熟市曾计划将“铁黄沙”打造成现代化物流基地。然而,随着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提出,“铁黄沙”的命运再度迎来了转折。2017年起,常熟制定了《常熟市加强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方案》,进一步强化绿色发展导向,将“铁黄沙”纳入长江沿线三化整治行动,为今后纳入长江沿线万亩生态廊道作准备。如今的“铁黄沙”,正在建设成一座生态岛,自然生长的植物群落7000多亩,岛内既有长江鱼类繁衍洄游的通道,也有人工隔离的候鸟保护区。
“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表面上看是解决环境问题,深层次看是解决经济问题,要通过环境治理倒逼产业转型升级,通过‘砸笼换绿’‘腾笼换鸟’‘开笼引凤’,布局发展新产业新经济,让生态环境与经济质量得到同步提升。”常熟市委书记周勤第表示。
所有河湖“有人管”“合力管”
苏州是典型的江南平原水网地区,水的连通性决定了治水的系统性、整体性。河长制湖长制的推行,以及创新设立“河道主官”,使部门之间无缝对接,形成工作合力,苏州真正实现了所有河湖“有人管”“合力管”。
难啃的“硬骨头”被一点一点“啃”下来。北横套是张家港市大新镇南部贯穿东西的一条镇级河道,沿河私搭乱建、污水直排严重,影响行洪安全,损害河道生态环境。老百姓对河道“沿岸空出5米”的清理整治方案不理解,导致拆违一度停滞。中山村党总支书记、村级河长刘钧来到村民家中,开展“三会三解”(民情恳谈会、政策解读会、矛盾化解会,为村民“解政策、解矛盾、解民生”),最终得到村民的理解和支持,拆违顺利完成。整治后的大新镇北横套河面貌焕然一新,形成了美丽乡村、特色农业、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良好局面。
河长制不仅推动了苏州全境河湖治理,苏州还与交界地区创建“联合河长制”。吴江区和浙江嘉兴秀洲区互聘58名联合河长,一批存在多年的跨界河湖治理难题得到迅速解决。2018年年初,两地镇级联合河长在联合巡河时发现,交界处的清溪河淤积严重。双方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协议决定共同出资1亿元,同步开展清淤疏浚。短短几个月,沉积40多年的河道淤泥得以清除。
在吴江区与秀洲区“联合河长制”示范效应下,苏州市主动与上海青浦,浙江嘉兴、湖州等地对接协调,建立“联合河长制”,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治水进行了有益探索。
在水环境治理过程中,苏州清醒地认识到,问题在水里,根子在岸上,源头管控是水污染治理的重中之重。苏州将农村生活污水作为主要污染源加以整治,把厨房、卫生间、洗衣机污水“三个必接”作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入户验收的条件。2018年至2020年,苏州各级财政计划投入近80亿元,治理7625个村庄,全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90%以上,饮用水源地关联村庄治理率达100%,村庄里的河流日益清澈。
坚持水岸同治、区域共治,苏州系统治理418条通江达湖支流,重点治理主岸线1公里、支流两岸500米区域的水污染问题,全市累计整治散乱污企业约5.4万家。水生态明显改善,全市地表水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从2005年的6.2%提升至2018年的87.5%,16个国考、50个省考断面全部达标,群众对河湖治理的满意率达90%以上。“以前是掩鼻而过的臭水沟,现在是岸边鲜花盛开的清溪流,这两年家门口的小河环境越来越美!我每天都要绕着它快走一万步。”退休教师吴清华告诉记者。
让有风景的地方形成新经济
“将生物医药作为‘1号产业’来打造,再造一个万亿级产业,支撑苏州未来10年、20年乃至更长时期的可持续发展。”4月25日,在金鸡湖畔召开的苏州生物医药发展大会上,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蓝绍敏向数千位海内外宾客道出心声。
电子信息产业支撑了苏州30多年的发展,至今仍在释放深度发展的红利。相较于电子信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需要集聚更多全球范围内的高端、专业人才。苏州的底气从何而来?
“园区的就业人口中,大学生的比例接近50%。”苏州市委常委、苏州工业园区党工委书记吴庆文告诉记者,宜居宜业,成为人才选择苏州的重要考量。创新创业平台好是其一,人工智能、纳米科技、生物医药产业逐渐在园区新兴产业中“挑起大梁”;生态环境好是其二,园区26年的坚守,不仅体现在对自然环境的持续优化——金鸡湖从一片乡间水塘“出落”成全国唯一一个商务旅游示范区,阳澄湖半岛从大闸蟹养殖区提升为集休闲与绿色生态度假为一体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更体现在对项目的苛求上——据不完全统计,园区先后拒绝了上百个环评不过关的项目。绿色友好成为鲜明的区域发展特征。
环境与经济互为因果,让有风景的地方形成新经济,苏州在推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有效路径上进行积极探索。
吴中区环太湖地区大部分位于生态红线范围内,发展工业受限制。早在2014年4月,苏州市出台全国首部关于生态补偿的地方性法规,《生态环境补偿条例》通过财政转移支付方式,对承担生态环境保护责任、经济发展受到一定限制的区域进行补偿,补偿范围包括水稻田、生态公益林、重要湿地、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截至2019年年底,全市累计投入生态补偿资金51.6亿元。
尽管有生态补偿机制等政策和资金支持,金庭、光福、香山街道和东山镇等环太湖一线村镇发展依然滞后。如何走好环太湖地区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针对历史遗留的大量低效建设用地及坑塘水面,吴中区鼓励环太湖地区利用增减挂钩、占补平衡、“三优三保”等政策,大力推进土地复垦、生态修复、高标准农田建设,将腾出的建设空间和用地指标有偿调剂给区内重点开发地区,通过建设做“减法”,换取生态和效益双“加法”。
“仅在金庭,预计三年内通过‘加减法’产生的土地收益将达15亿元至20亿元,其中部分投入区产业基金。”西山农业园区党工委副书记王寅平介绍,去年下半年,镇里拿到了基金返还的第一笔投资收益共700多万元,用于奖补村级集体经济,进行土地效益再提升。下一步,金庭镇将在做好环太湖生态“加减法”的基础上,实施消夏湾生态安全缓冲区及石公半岛生态涵养提升等生态治理工程。
青山绿水引得游客纷至沓来。东山镇建起了农产品电商产业园,为当地果品打开销路。2019年,东山枇杷网上销售255万斤,占总产量的31%,全镇农产品网上销售达2亿元,极大地促进了农民增收。环太湖地区“自我造血”功能不断增强。
今天的环太湖地区,苏州生态涵养发展实验区建设正有序推进。2019年12月,《苏州生态涵养发展实验区规划》出台,包括东西山在内的285平方公里的水域、陆域范围内,将淡化甚至取消GDP考核,着重考核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力争打造成国家绿色经济示范区。古典与现代交相辉映,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同频共振,苏州的“双面绣”越“绣”越精彩。
《光明日报》( 2020年05月03日 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