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晒黑的皮肤是他们最美的勋章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晒黑的皮肤是他们最美的勋章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0-06-15 05:3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晒黑的皮肤是他们最美的勋章

——鲁东大学“三农”博士教师助力乡村振兴的故事

  光明日报记者 赵秋丽 光明日报通讯员 季文豪

  “要满足樱桃苗木市场的需求,西洼村在传统栽培育苗的同时,采用离体组织培养技术,实现樱桃苗木的工厂化生产……”5月13日,在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高陵镇乡村振兴服务队的引荐下,鲁东大学的张娟、李维焕、郭笑彤3位“三农”女博士教师专程来到高陵镇,在听取该镇槐树庄村、阎庄村和摩山村等5个村党支部书记有关农村农业生产情况介绍后,详细解答了乡村发展振兴过程中遇到的难点问题。随后,她们下田间、进果园、钻大棚,一边考察一边给村民进行技术指导和服务。

  现如今,像这种“女博士创新团队实践服务点”“博士乡村工作站”等鲁东大学助力乡村服务基地,已经在全国4个省的78个乡(村)落地开花,近百名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用知识与智慧、责任与担当,在田间地头描绘了一幅幅助力乡村振兴、农民脱贫致富的美丽画卷。

  女博士的“三农”情

  高陵镇是鲁东大学这支由16名女博士教师组成的助力乡村发展的第3个女博士创新团队实践服务点。3年来,她们巾帼不让须眉,在倾心教育教学的同时,情注“三农”,用知识和智慧撑起了助力乡村振兴的一片天地。

  新疆是我国最大的盐土区,盐渍土地面积约占全国总量的三分之一。艰苦的环境并没有难倒和吓倒这些女博士们。其中,于春燕克服种种困难,多次协助团队深入盐碱地区反复进行试验育种,成功培育出的转基因速生耐盐碱杨树全部成活,对我国防风固沙、改善盐碱土产生了重要作用,尤其在山东、新疆等地推广后,为当地农民增收3000多万元。

  服务无远近。哪里有需要,女博士教师就出现在哪里。东北吉林是玉米主产区。为选育出高品质的玉米,李蓓连续两年春节期间都坚持在海南的烈日下为玉米授粉,长期强紫外线的照射导致了皮肤严重过敏,爱美的她却说:“晒黑的皮肤才是农业科研工作者最美的勋章。”由她选育出的高品质玉米,使吉林当地农民平均每亩玉米增收近100元。女博士张娟深入山东济宁市某乡村企业,为企业研究改善的氨基酸功能性微生物生产工艺,为企业增收5000余万元,并带动200多名村民就业。

  平常女博士最关注的还要数驻地的“三农”问题。前几年市场上苹果价格一直低迷,这成为许多烟台果农的一块心病。梁美霞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主动放弃周末休息时间,在烟台招远市石硼村研究成功了一种富含维生素和花青苷、市场紧俏的红肉苹果,当年直接受益的果农就有400多户。李维焕则加班加点,仅用半年时间就将废弃的苹果木研制成木菌肥、食用菌基质,有效解决了当地资源浪费问题,极大地提高了果农的收益。

  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女博士更显担当。去年,女博士团队指导烟台市莱山区院格庄街道郑家庄村种植了技术含量较高的大球盖菇。按照计划大球盖菇丰产期是在春节前后,然而新冠肺炎疫情突然切断了大球盖菇的市场。为减少菇农的损失,一方面,女博士食用菌团队通过线上方式进行技术指导;另一方面,团队研究采取了降温降湿等多种技术手段,帮助菇农将大球盖菇丰产期延后数十天,进一步降低了大球盖菇的滞销风险。与此同时,团队还帮助菇农联系开通了线上销售渠道,解决了菇农的燃眉之急。

  “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是我们女博士助力乡村振兴和农民致富脱贫的宗旨,每当听到这样的好消息,我们心里比一年发几篇论文、获得一项课题还要欣慰得多。”谈起服务“三农”,宿红艳感慨颇多。女博士助力乡村振兴和农民脱贫致富的事迹,赢得了赞誉和褒奖,女博士团队被山东省烟台市表彰为“巾帼建功楷模”,山东省委副书记杨东奇对她们服务乡村、服务“三农”的举措和经验给予了充分肯定。

  “教好服务‘三农’这门实践课”

  “作为一名高校农学院教师,既要教书育人培养更好更多的农业人才,同时也要帮助和引领农民脱贫致富、助力乡村振兴,教好服务‘三农’这门实践课。”鲁东大学农学院农学博士崔法主要从事小麦遗传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的研究。

  小麦是中国三种主粮之一。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开始在吃饱的基础上更注重怎样能够吃得好、吃得健康。所以,在教学之余,崔法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如何选育小麦新品种这个艰巨的工作中。为将高产、优质、抗逆、高效基因应用于分子育种,他综合基因型鉴定及两年产量比较试验鉴定结果,2019年有两个优异新品系参加山东省预备试验,1个优异新品系参加山东省高肥水组区域试验。另外,还有一个新品种已完成国家黄淮冬麦区北片广适组第一年区域试验,因综合产量排名第一今年还被破格升级推荐区域和生产试验同步进行。目前,崔法与他的麦类分子育种创新团队正在开展彩色小麦相关材料适应性筛选、品质鉴定及新品种选育的相关工作研究。

  在开展基础研究的同时,崔法更注重用知识服务指导“三农”工作。作为烟台市农村科技特派员,他一有时间就深入乡村田间地头,就小麦品种选择、各生育时期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突发异常天气应对等进行实地技术指导。去年11月,潍坊市北孟镇小麦种植大户大田小麦出苗不齐,苗弱苗黄,作为潍坊市北孟镇农村合作社技术顾问,他专程前往进行现场调研,与合作社经理及镇政府相关领导进行沟通,最终他提出的相关建议和意见,赢得了当地政府及种植大户的认可。尤其在面对疫情这种特殊情况,他仍不忘与小麦种植大户进行网络沟通交流,建议做好返青水灌溉管理,避免了因倒春寒小穗不育而带来的损失。

  “果蔬种植是当前农民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之一。要实现农民致富、乡村振兴,就要帮助农民掌握果蔬栽培新技术。”鲁东大学农学院蔬菜学博士孙亚东告诉记者。去年以来,他在青岛、潍坊、东营和烟台等16个乡(村)建立了自己团队的“博士工作站”和“乡村振兴服务点”,当年在田间地头共指导培训农民1200多人次,疫情发生以来在网上指导培训农民也达到了50多人次。

  “孙博士虽然是‘农村科技特派员’,但是在我们农民眼里,他更像是一名拥有现代农业知识的农业教师,在给我们传授农业科技知识和理念的同时,始终不忘到现场进行实地技术指导。”山东省烟台市福山区张格庄镇楼子口村的蓝湾生态蔬菜有限公司技术员姜萌告诉记者。

  在果蔬栽培的每个节点,孙亚东经常舍弃与家人团聚和休息的机会,到现场进行技术指导。针对烟台某生态果蔬有限公司生产的有机蔬菜产品标准不统一、蔬菜产品品质差异大的现状,他从指导公司进行土壤改良着手,并根据各种蔬菜的生长发育规律,制定了不同的有机蔬菜生产标准和草莓、西红柿、黄瓜等果蔬生产规程,从而使公司有机蔬菜产品很快通过了有机产品认证。现在,孙亚东被7家乡村果蔬合作社(公司)聘为技术顾问。

  “在服务‘三农’、助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博士教师们并不是单枪匹马一个人在战斗,而是团队分工协作,这样充分体现了服务的专业性与协作性。”鲁东大学农学院党总支书记刘新海向记者介绍学院服务“三农”助力乡村振兴的情况时说。

  据了解,整个农学院有51名博士参与学校各类博士服务团队,每个服务团队的成员有的来自同一个学院,有的则是来自不同学院的组合。去年4月,“鲁东大学乡村振兴博士专家服务团”在校成立,这支专家服务团成员是由生命科学学院、食品工程学院和农学院在农业、食品、工程等领域卓有建树的12位博士教师组成。如专家服务团旗下的“琪珈田园博士专家工作站”,专门负责山东福山琪珈花果苗木公司的技术指导;“西洋参种植攻关小组”专门研究文登西洋参药残农残超标、连作障碍等“卡脖子”问题。

  “农业、农村和农民急需现代科技。博士专家走进乡村、服务乡村、振兴乡村,既是高校教师提升教育教学能力的需要,同时也是高校服务地方特别是助力乡村振兴、农民脱贫致富,把科研论文写在乡村大地上的具体体现。”鲁东大学党委书记徐东升说,“高校要为‘三农’提供好人才和技术支撑,发挥好助力乡村振兴‘催化剂’的作用。”

  《光明日报》( 2020年06月15日 03版)

[ 责编:丛芳瑶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