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文博新生代的智慧与担当
——第六届博物馆青年论坛综述
光明日报记者 李 韵 王笑妃
5月17日下午,第六届博物馆青年论坛在北京大运河博物馆举办。作为2025年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的重要活动之一,本届论坛以“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为主题,收到全国博物馆、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青年学者200余篇论文投稿,最终遴选出9名作者代表作主旨发言。
论坛上,围绕博物馆青年工作者如何提升数字学术素养,如何借助AI优化博物馆体验,如何更好阐释与展示利用革命文物等方面开展积极探讨,以青年人的独特视角,为新时代博物馆高质量发展出谋划策。
山西青铜博物馆展出的商代天鼋犬觥 李韵摄
AI如何塑造博物馆新生态
青年论坛上,“AI”“数字化”成为高频词。从文物修复到非遗保护,从观众体验到学术研究,人工智能、数字技术正深度重构博物馆的叙事逻辑与参观体验。
数字技术对博物馆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提升数字学术素养或将成为博物馆人应对快速变化社会的核心竞争力。“数字学术素养指个体在学术领域中,有效地利用数字技术和资源进行学习、研究、交流和创新的能力。”中国文物交流中心文物旅游处副处长杨敬说。她认为,数字技术在博物馆的应用,与博物馆人的数字学术素养关系密切。通过调研三百多位博物馆从业人员,杨敬发现大部分博物馆从业者利用数字技术工具的水平还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间,人们对数字技术工具培训有强烈需求,同时反映跨部门的协作与数字共享仍存在障碍。对此,杨敬提出四大“法宝”——构建分层分类的数字素养教育培训体系、打造多元协同的数字化实践平台、构建导向明确的数字素养评价机制、强化数字学术素养提升的保障举措,让提升数字学术素养成为博物馆青年工作者的“必修课”。
如今人工智能已深度介入文物保护全链条,从文物修复到展示利用,为文物保护、研究、活化提供更多可能。画面失光、污垢积聚、漆皮起泡、翘起、缺失……面对有这么多“毛病”的明代赵谅墓彩绘漆棺,该如何修复?从哪儿下手?首都博物馆研究馆员何秋菊和团队,基于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的图像特征匹配,对300余块漆片进行了拼对复原。“这避免了人工拼对过程中,翻找漆皮带来的人为损伤,同时提高了工作效率,保证了文物安全。”何秋菊说。她表示,文化遗产保护绝非简单的修修补补、拼拼贴贴,而是多学科融会协同的“文化再生产”工程。她和团队通过模拟地下埋藏环境,使用逐渐降低湿度阴干法脱水、防霉杀虫、漆皮保湿回软、破碎漆片拼接、三维扫描呈现漆棺立体结构、人工智能辅助修复等创新技术,最终实现漆棺彩画复原,瑰宝重光。
除了文物修复,AI也能助力非遗保护。呼和浩特市文化艺术研究院(呼和浩特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助理馆员赵宇介绍,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在数据采集、整理、分析等领域提供技术支持,精准记录,推动非遗技艺的复原,降低“人走技失”的风险。
从调研观众兴趣和背景,定制个性化观展路线,到展厅中的全景沉浸式空间,再到AI生成打卡图像,在“观前—观中—观后”,AI可以全过程介入并优化观众体验。“AI技术已经不仅仅是功能性的工具,更逐渐成为文化内容构建中的共创者。”成都博物馆馆员曹师齐说。她举例,在成都博物馆“风华万象:16-20世纪典藏珍品艺术展”中,首次尝试用AI结合文物元素来生成动态视频,观众反响热烈。
随着AI技术在博物馆中推广,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比如,目前AI技术运用仍停留在感官叠加的阶段,只用来增加视觉或听觉的刺激,并没有真正进入文化认知层次;AI项目建设存在碎片化的问题,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跨部门的协同机制;AI应用往往提供一体化方案,忽略了观众的分众性差异等。曹师齐建议:推动沉浸式体验从感官叠加迈向情感共鸣,并实现观众体验“千人千面”的定制,基于用户画像来提供情感分层和内容推荐。“我认为AI不仅能为观众提供信息,更可以提供选择权、创造权和反馈权,它不只是让观众看得更多、更炫,更是帮助他们构建意义,生成记忆,参与讲述。”
如何将文物故事讲得更有趣
博物馆里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情感是如何生发的,他们能自主生发吗?文物阐释的单一视角,直线型的叙事,宏大的话语体系,是不是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如何让青少年对历史“感同身受”,有“代入感”?这些一直萦绕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宋庆龄旧居保护管理处副处长谢硕心头。于是,她和同事开始了一场博物馆“跨学科叙事探索”。
曾经,由于没有大型X光机,陕甘宁边区的医院容易出现误诊,一些本不应残废的伤员被截肢,宋庆龄一直将这一情况记挂心上。1944年,她多方协调,为陕甘宁边区送来了一台大型X光机。“这一段叙述听起来很丝滑,但是要真正去理解它,显然是有缺环的。”谢硕说。她连问了一串为什么:为什么给不至于残废的伤员截肢?他们受了什么伤?这些伤的治疗和X光机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一定要是“大型”X光机?……为了解答这些青少年可能产生的疑问,她和同事引入野战放射学、野战外科学和医学工程学,跨学科整合知识点,关注历史细节真实,形成了逻辑清晰的完整叙事链条。“这可以使得青少年群体基于现有的经验,通过联想,沉浸在细节链条中,从而真正理解这台大型X光机对当时边区的重要意义。”谢硕和同事通过构建跨学科叙事与共情叙事的策略,将历史细节具象化,多维度还原历史情景,来引导青少年在批判思考中深化爱国情感认同。
中国国家博物馆陈列工作部副研究馆员傅琳以“复兴之路”基本陈列改陈为例,分享了国博阐释与展示利用革命文物的新做法。国博探索实践“革命文物+革命史+革命精神”三位一体阐释模型,并将技术运用的目标定为:为“历史场景中的文物实证”而服务。傅琳举例,在原展陈中,圆明园的鼠首和兔首立在两个小展柜里,很多观众来了找不到,在社交媒体上称其为“藏得太严实”“最容易错过”的展品。改陈后,将文物置于火烧圆明园的历史场景中,一方面使鼠首和兔首“更显眼了”,一方面以清晰的视觉表达,让观众时刻铭记这段屈辱,不忘奋发图强。
本届论坛以青年博物馆人的视角,为博物馆应对快速社会变化提供了科技赋能、社教创新的多元方案,彰显了文博新生代的智慧与担当。
《光明日报》(2025年05月25日 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