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当历史教育中融入了“美”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当历史教育中融入了“美”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0-08-02 03:0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艺海撷英】    

  作者:金奕文(供职于东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学习研究会)

  从“八一起义在南昌,革命摇篮是井冈”到“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耳熟能详的歌词、诗句,描绘出人民军队自1927年诞生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二十二年时间里,由弱小走向强大、为着广大人民从黑暗走向光明而艰苦奋斗的史诗画卷。从中国工农革命军到中国工农红军,从八路军、新四军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变化的是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称谓,不变的是人民军队始终坚持的人民立场。

  结合画作品味历史,是教师讲授历史、学生学习历史的新视角。在人教(教育部统编)版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教材中,当讲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这段峥嵘岁月时,选配了三幅体现人民军队形象的革命题材美术作品。这些作品将历史细节定格纸上,以“美”的独特形式注解了一幕幕党史、军史上的恢弘篇章。在历史教育中,这些画作发挥着“美”独特的教育人、引领人的作用。

当历史教育中融入了“美”

南昌起义(油画) 黎冰鸿

当历史教育中融入了“美”

南昌起义(油画) 黎冰鸿

  1927年,蒋介石和汪精卫先后在上海和武汉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为了唤醒中国人民,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挽救中国革命,中共中央决定在南昌发动起义。1927年8月1日凌晨,南昌起义爆发,打响了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教材中收录的黎冰鸿所绘的《南昌起义》,描绘的正是黎明前的黑夜,起义领导人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会见起义部队做战前部署和动员的场景。虽是红色革命题材创作,但为了更好地烘托当时革命事业面临的严峻形势,表现出发动起义前凝重、肃穆的气氛,作者在画面整体的色调上选择了偏冷色调。这幅《南昌起义》巧妙地运用光线和构图技巧,在画面焦点刻画出周恩来进行动员的形态,实现了对主体人物的凸显。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用偏暗沉的颜色描绘的远处的乌云和近处众多聆听部署的将士。两相衬托之下,整幅画面对比强烈,形成了鲜明的节奏和韵律感。这幅作品在细节上十分考究,不仅还原了江西旅行社前的街景,而且借助散落一地的文件、架起的枪炮、竖起的红旗,体现出筹划起义的秘密严谨和起义将士们蓄势待发、破釜沉舟的气概。

当历史教育中融入了“美”

渡江战役(油画) 董希文

  值得一提的是,黎冰鸿曾多次创作《南昌起义》。教材中收录的画作描绘的是南昌起义爆发前的场景,而作者描绘南昌起义胜利后的作品同样经典。两类题材的作品在色彩运用、构图设计和细节描摹上有着诸多不同。以起义部队得胜归来为背景的《南昌起义》描绘了黎明时分起义胜利、迎来曙光的景象。作者用偏暖色调描绘了拂晓的天空、招展的红旗,表达了中国革命新的曙光已经到来的立意。坐听讲演的士兵左臂缠上了绷带,起义官兵的脸庞露出灿烂的笑容,展现了革命者取得胜利的喜悦。在教学过程中,若能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加以扩展、延伸,则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刻、准确地掌握丰富的历史细节,同时启迪学生关注、学习创作者严谨认真的求实态度。

  南昌起义爆发后,毛泽东领导发动了湘赣边秋收起义。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的部分军队和湘南的工农武装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率领的工农革命军胜利会师。

  教材中收录了林岗创作的《井冈山会师》。该画作画面颜色较为丰富,冷暖对比强烈。苍翠的大山和漫卷的红旗,烘托出两支队伍胜利会师时喜悦热烈的氛围。在构图上作者采用了较为常见的三角形构图,将毛泽东、朱德和一名战士的形象锁定在画面中心,象征山峰的主体结构,寓意革命者巍峨如山、革命之势坚不可摧,并采用了仰视角度突显主体人物光辉伟岸的形象。毛泽东身体微微前倾和朱德大步向前互相握手的画面表现出毛泽东在开辟的革命根据地欢迎革命战友的情景,以及起义部队几经辗转终于抵达革命根据地的历史事实。在细节上,迎风飘扬的红旗相互呼应,点明了“会师”的主题,也平衡了整体画面。将士和群众热情洋溢、兴高采烈的状态,预示着革命新高潮的来临。

  1949年,三大战役的胜利扫清了国民党在长江以北的军事力量。为彻底粉碎国民党反动派“划江而治”的战略企图,1949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千里战线发起渡江战役。

  教材中收录了董希文创作的《渡江战役》。该画作描绘了解放军战士冒着枪林弹雨、顶着惊涛骇浪,在宽阔的长江江面上,高擎红旗,势如破竹向着胜利进军的画面。整个画面色调统一,浓烈饱满,作者运用大面积的橘红、橘黄等暖色系颜色,给予观者强烈的心理暗示,对烘托渡江战役现场的气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画面主体形象为最前方的一艘在风浪之中扬帆前行的战船,战船的视觉中心则通过对百舸千帆的设计,集中于战士们奋力扬起的那面红旗上。但见船上的战士们激情澎湃,表现出战则必胜的决心和勇气,传递出英勇无畏、斗志昂扬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整幅作品韵律激昂,语言鲜明,是经典的革命题材美术创作。

  不难发现,教材在画作的选择上十分考究。除了画作本身的经典性,在画作色调的选择上也体现着由冷向暖逐渐过渡的趋势。这种安排,既服务了历史教材的内容结构,也映衬出革命斗争由严峻走向明朗的历史必然趋势。“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培养形成正确的历史观,需要包括美育在内的各个方面的协同推动。青少年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需要精心引导和培养。当历史教育中融入了“美”,历史便不再是枯燥的文字,“美”便用其独特的语言记录、诠释着历史。二者的结合,勾勒出一幕幕立体鲜活的画面,为“拔节孕穗期”的青少年提供着丰富的“复合养料”。

  《光明日报》( 2020年08月02日 11版)

[ 责编:张悦鑫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