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光明日报》上的曹禺足迹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光明日报》上的曹禺足迹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0-09-02 03:0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 1954年6月27日,刊发简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本月底公演“雷雨”》,报道称,“雷雨”由夏淳导演,主要演员为朱琳(饰鲁妈),胡宗温(饰四凤),吕恩(饰繁漪),于是之(饰周萍),郑榕(饰周朴圆),沈默(饰鲁贵),金昭(饰周冲),李翔(饰鲁大海)。

  ● 1979年12月14日,刊发余尚、洁芒的评论文章《历史性的功绩——谈曹禺同志新作〈王昭君〉》,其中写道:曹禺使一个有头脑,有胆识,敢作为的崭新的王昭君站在读者和观众面前了,一个可钦可敬的昭君形象塑造成功了。

  ● 1982年11月3日,刊发曹禺的随笔《三访日本》,其中写道:老一辈操劳一生,常常是为了给子孙留下遗产。我们留给他们的一份最好的遗产,就是中日人民的友谊,中日人民文化交流的事业。这是我们的祖先开始时克服了多少困难、阻碍,世世代代传下来的。为此,我们付出了心血。

  ● 1985年11月14日,刊发记者焦尚志的报道《天津召开曹禺戏剧活动六十年学术讨论会》,其中写道:大家联系中国话剧发展的历史,深感曹禺是一个接受外国戏剧影响较多、较重的剧作家,而他的剧作却又那样强烈、持久地受到本国读者和观众的欢迎,表现出那么一种永不枯竭的艺术生命力。其奥秘就在于:他的剧作在思想和艺术上有着同民族生活、民族文化和艺术传统的深厚联系。

  ● 1990年10月27日,刊发贺敬之的文章《为人民而创作 为时代而歌唱——祝贺曹禺同志从事戏剧活动六十五周年》,其中写道:曹禺的创新不是建立在空中楼阁之上的,更不是赶某种潮流之时髦。他从古人和外国人身上吸取丰富的养料,加以消化,以独创的精神,创造出中国人民所喜闻乐见的新的话剧艺术。

  ● 1993年5月10日,刊发报道《访曹禺大师》,其中写道:老人为话剧的现状担忧,他那一双明亮的眼睛蒙上了一层忧愁。老人说,话剧同交响乐、歌剧、芭蕾一样,代表一个国家的文化水平,随着社会物质文明的不断提高,社会精神文明也会逐步发达。

  ● 1996年8月12日刊发曹禺的文章《〈雷雨〉在这里诞生》,其中写道:我每天去图书馆,从不缺席,除了白天在阅览室写作外,有时还整夜修改叙文和对话。关键的对话,我就对着一面挂镜,模拟剧中人不同的口吻和腔调,一遍遍的练习,不满意处就一改再改。就这样,我写了又改,改了又写,7月底,我整理并撰写出了《雷雨》的草稿。

  ● 1996年12月15日刊发新华社报道《中国文联执行主席曹禺同志逝世》,报道称,中国文联执行主席曹禺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1996年12月13日凌晨3时55分在北京不幸逝世,终年86岁。

  ● 2007年4月13日刊发苏丽萍、焦雯的文章《遥想大师当年,德高艺精——记曹禺、老舍的艺术追求》,其中写道:曹禺的女儿万方说,观察生活是曹禺的习惯。他总是揣着一个小本子,随时把观察到的生活景象、人物的言谈、动作记在笔记本上。一次,一位做豆腐的老婆婆使他产生了兴趣,他一观察就是三天。

  ● 2018年9月14日刊发宫立的文章《曹禺的教书生涯》,其中写道:曹禺不是在讲书而是在演戏,他用丰盛的情感与不同的音调,读着各种角色的台词,用动人的语句,讲出每个剧作的灵魂,用亲切的理解道出角色的个性及其发展与转变。尤其是在讲剧本故事时候,他能将所有学生自由地带入他所要讲的世界与生活中,十百个心变成一个心,与剧中人同甘苦、同纵放、同欢笑、同郁闷、同忧伤。

  《光明日报》( 2020年09月02日 14版)

[ 责编:袁晴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