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深圳怎么“干”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深圳怎么“干”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0-10-19 02:4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光明日报记者 党文婷 刘梦

  “我们一家人,来深圳是来对了。”

  家住深圳市龙华区大浪街道上塘社区的居民杨守荣,5年前和老伴从新疆来到深圳,原来只是想照顾小孙女一段时间,结果来了以后就不想走了,成为一名“新深圳人。”

  “深圳让我们这些老年人很快就有了家的感觉。”杨守荣说,这几年,他清晰感受到生活变得更好了——

  “小孙女今年5岁了,本来在为明年的小学学位发愁,但连续几年新增了大量学位,看到邻居街坊的孩子都能按时入学,我们也就放心了。”

  “每年都有针对我们老年人的免费体检,只要是常住居民,有没有户口都能享受;社区医院开到了家门口,平时看病拿药都很方便。”

  这些细节让杨守荣夫妇决定长居深圳,离得近了,正在创业的儿子儿媳也少了牵挂,安心把精力都投入到事业中。

  杨守荣的幸福生活,正是深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打造民生幸福标杆,让人民群众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真实写照。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经济特区改革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要聚焦到这个目标上来。”10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要求。

  “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生态环境,不仅是深圳这座年轻人聚集的超大型移民城市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是奋斗者、创业者们放手拼搏的坚实后盾和保障,也是我国城市化发展到当前阶段所共同面临的重要议题。”深圳市委党校教授申勇说。深圳,正在以扎扎实实的民生清单,让人民群众看到新变化、得到大实惠,为全国贡献“深圳方案”。

  ——幼儿能否顺利入园、孩子能否接受优质教育,是群众关心的大问题。通过“民办转公办”的创新途径,让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在园幼儿占比在两年间跃升至89%;通过引入高科技预制学校等创新建设方式、高标准规划建设“高中园”、为新建学校配备高水平教师队伍,缓解中小学的学位、资源压力,2019年深圳新招教师3900多人,其中硕士学历以上就达81%。未来五年,政府还将以空前的力度来保障教育供给,新增学位74万个。

  ——面对医疗资源紧张、居民看病难的问题,从2015年开始,深圳以罗湖区为试点,在全国率先进行“基层医疗集团”改革,通过加强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建设、招聘全科医生、给辖区居民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让“分级诊疗”“健康管理”制度真正发挥作用:今年1月,广东省首例新冠肺炎“人传人”的病例就是由深圳的基层社康中心发现,由此拉响了广东战“疫”的第一声警报。

  ——“住有所居”“住有宜居”是事关千家万户的大事。为此,深圳推动住房保障制度改革,制定人才住房、安居型商品房、公共租赁住房建设管理等3个政府规章,至2035年将建设筹集170万套住房,公共住房不少于100万套,努力让更多人尽快实现安居梦,构筑吸引人、留住人、激励人、成就人的综合竞争优势。

  ——作为“移民城市”,也是构建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的最佳“试验场”,在深圳,非深户籍学生在幼儿园阶段占55.5%,在义务教育阶段占比达63%,比例为一线城市中最高;凡是在深圳居住年满60周岁的老年人,都可办理智慧养老颐年卡,享受规范化、便利化的各项敬老优待,生动诠释了“来了就是深圳人”的城市精神和担当。

  仰望天空,有一种蓝叫“深圳蓝”,深圳空气质量连续7年排名全国重点城市前10位,PM2.5稳定达到欧盟标准。俯瞰河流,深圳是全国第一个全域范围内消除黑臭水体的城市,彻底的管网建设、污水处理体系让这座城市绿水长流。

  在深圳,不断提升的幸福生活质量背后,是基层党组织的力量在提供支撑,遍布着共产党员们的身影。目前,1050个党群服务中心遍布市、区和街道社区、产业园区、商务楼宇、大型商圈,平均1公里范围内就有1个,成为团结群众的核心、攻坚克难的堡垒。

  站在新的起点,向着人民群众心之所向再出发,“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的幸福深圳正在一步步成为现实。

  《光明日报》( 2020年10月19日 08版)

[ 责编:李伯玺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