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为了美好西部 我们接力书写“天路”传奇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为了美好西部 我们接力书写“天路”传奇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0-11-16 03:28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一线讲述】

  甘当路石、勇创一流,听老中青三代建设者讲述“两路”精神和青藏铁路精神的实践故事——

  为了美好西部 我们接力书写“天路”传奇

  编者按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川藏铁路开工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广大铁路建设者要发扬‘两路’精神和青藏铁路精神,科学施工、安全施工、绿色施工,高质量推进工程建设,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新的贡献”。

  “两路”精神和青藏铁路精神,是新中国一代代工程建设者为了雪域高原的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幸福,在拼搏奋斗中形成、丰富、发展的宝贵精神财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十四五”时期要“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完善综合运输大通道、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网络,加快城市群和都市圈轨道交通网络化,提高农村和边境地区交通通达深度”。推动交通运输体系不断完善,离不开“两路”精神和青藏铁路精神注入的强大动力。光明智库特邀川藏、青藏公路和青藏铁路参建者、养护者讲述奋斗故事,并请专家分析建言:“十四五”时期如何更好弘扬“两路”精神和青藏铁路精神,让我国交通大动脉更加强健有力,为西部地区乃至全国发展提供强大支撑。

  把《歌唱二郎山》一直唱下去

  讲述人:原18军53师158团2营战士、离休干部 冀文正

  70年前,为了祖国的统一、人民的解放,中国人民解放军原西南军区和西北军区派出部队,从四川、青海、新疆、云南四个方向向西藏挺进。1950年5月,解放军原18军军务下达指示:加固名山到甘孜的公路,保证运输畅通。我所在的18军53师158团,负责加固从名山到烂池子(现名新沟)50公里左右的路段。那时没有现代化工具,只有铁锹、钢钎、十字镐,连手推车、撮箕都得自己制作,更别说炸药、推土机了。我们撬顽石、战塌方、挖稀泥,工具不够用手挖,常常是一身汗水混着泥水。由于高原反应,官兵们时常出现高热、发烧、恶心、呕吐等情况。在二郎山修路的三个月里,几乎没怎么见过太阳,似乎是大自然在考验我们的意志。

  我们53师负责向西修路,还要接力为部队运送粮食。那时经常下雨,六七十斤重的米袋子淋雨后变得更沉了,又湿又滑,战士们努力扛起来,胶鞋踩在泥泞里,一步一趔趄地往前走。每个战士只有两套衣服,白天一身泥,晚上回去洗了晾晒,烤干继续穿。那时候,人人都是英雄,都能在关键时刻发挥很大作用。

为了美好西部 我们接力书写“天路”传奇

  俯瞰四川雅康高速公路泸定大渡河大桥。光明图片

  当年7月的一天下午,从山上下来七八个人,找到正在修路的我。一位满脸胡茬的人对我说:“我给你唱个歌,你听听行不行?”说罢就唱起来:“二呀嘛二郎山呀,高呀嘛高万丈,古树那荒草遍山野,巨石满山岗……”我一下子激动起来,这个曲子真像我们家乡的调子!这些人笑了,说他们是从北京来慰问部队的,想为大家写点文章、作些歌曲。这首歌曲,就是新创作的《歌唱二郎山》。

  过了三天,团部通知我们20多个文化干事去30公里外的天全开会。我们20多人里只有一位王干事懂音乐。王干事教大家唱《歌唱二郎山》,大概教了三遍,每个人差不多会唱了,就当天赶回连队教给战士们。没过几天,几乎所有修路的部队都学会了这首歌。当劳动最累、环境最艰苦的时候,大家总是唱起这首上口又有劲的歌曲,就像齐声喊起了劳动号子,让人浑身充满了力量。

  不久之后,这首《歌唱二郎山》回响在整个雪域高原,甚至唱响全国,激起了人们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劳动热情。我们就是唱着这首歌,奋战了半个多月,将一块挡在二郎山路上的巨石成功搬掉;就是唱着这首歌,战胜了康藏线上最险峻的雀儿山、达马拉山和怒江天险,修通了康藏公路,展现了革命军人让高山低头、江河让路的豪迈气概。我们也是唱着这首歌,高举五星红旗,踏着铿锵步伐,自豪地走进拉萨,将青春和热血化成革命的火种,播撒在建设新西藏的各个岗位上。

  这首歌我已经唱了70年。如今,希望年轻的朋友们继续唱起这首歌,把“两路”精神传递下去,共同建设美丽新西藏。

矢志攻坚,使高原冻土成为科研“热土”

讲述人: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 汪双杰

    1983年7月,我从西安公路学院(长安大学前身)毕业,第二年便受当时交通部委托,奔赴喀喇昆仑山,为一条通往全军最高边防哨所的边防公路进行勘察设计。那条公路海拔4700米左右,当时的工作环境之艰苦,历历在目:窝在大卡车后厢里忍受山路颠簸;扛着测量仪器,走几步就要停下来喘息;胸口憋闷呼吸困难;风大时吹得人站不稳;雨雪冰雹随时来袭,却无处躲避;加班到深夜,头疼欲裂难以入睡,次日清晨又得早起前往工地……

    第一次与青藏高原结缘,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虽然艰苦,却深感工作有价值。从那以后,只要单位承接了西藏公路勘察设计项目,我总是争取前往,不仅跑遍了进出藏的条条国道,而且对西藏公路沿线常见不良地质及灾害有了全面了解。

    20世纪70年代,中央作出了青藏公路铺设油路(沥青路)的重大决定。此后,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三代科研人员薪火相传、攻坚克难,累计观测数据300多万组。正是由于这种持续近半个世纪的深入研究和技术沉淀,使高原冻土成为科研“热土”,让青藏高原不再是不可逾越的“第三极”。

为了美好西部 我们接力书写“天路”传奇

  养护工人在青藏铁路念青唐古拉沿线作业。新华社发

    2001年,在我国知名冻土专家武憼民先生举荐下,我成为当时交通部投入经费最多、研究人员最多、科技影响最大的“多年冻土地区公路修筑成套技术研究”项目负责人,带领团队长年累月地战斗在青藏公路沿线。在2001年至2008年这关键的八年间,我们刻苦攻关,在多年冻土地区公路建设技术领域取得一个又一个重大突破。2008年,我主持的“多年冻土青藏公路建设和养护技术”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带领的团队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些科研成果在青海、西藏公路建设中得到全面推广应用,也使我国在国际冻土工程领域保持领先地位。

    为了尽快培养更多有志于冻土研究的年轻人,近十年来,我们先后创立交通运输部“多年冻土地区公路建设与养护技术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科技部“高寒高海拔地区道路工程安全与健康国家重点实验室”、交通运输行业野外观测基地。作为实验室主任、年轻人的导师,不论管理工作多繁重,我始终坚持言传身教,做好传帮带工作。

    如今,以“80后”为主体的第三代冻土科研人员已担负起延续高原冻土科研火种的重任。在青藏公路的历次整治、改建中探索形成的冻土工程研究方法与测试技术,奠定了我国冻土工程的研究基础,我国冻土工程理论与技术体系得以创建。

    “初心在方寸,咫尺在匠心。”作为第二代冻土科研工作者中的一员,我始终认为匠心之难既在于“匠”,更在于“心”。面向未来,只有把“两路”精神传承下去,才能扛起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肩负起大国工匠的时代责任。

努力攀登公路工程行业的“珠峰”

讲述人:四川雅康高速公路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黄兵

    2013年4月,我和同事刚结束成德南高速公路建设,就接到集团党委通知,参加雅康高速公路建设。这是我时隔十年再上青藏高原,内心倍感荣幸和自豪。

    作为首条从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快速攀升的高速公路,雅康高速公路工程建设面临地质、地形、气候、生态和施工五个极其艰巨的挑战,桥梁和隧道占总里程的比例为82%。地质环境的复杂,远超想象。2016年7月,天全县紫石乡大仁烟村雅康高速公路建设红线外发生山体滑坡,滑坡约6万立方米,10秒钟便冲毁了已建成的两排桥墩。一直关心着川藏通道建设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郑皆连很快组织了3位院士和10多位专家现场调研,对工程整治、预警监测等提出了指导意见。他握着我的手说:“建设雅康高速公路相当于攀登公路工程行业的‘珠峰’,拜托你们精心组织、科学管理,建好这条路!”

    按照院士意见,我们迅速会同设计、施工单位进行边坡处治,组织全线排查,对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几处边坡及时监测预警,并会同相关人员全速建设应急指挥中心,保证工程安全。2019年4月,郑皆连等10位院士考察调研雅康高速公路,充分肯定这些做法,认为雅康高速公路在重大工程、防灾减灾、生态环保、节能减排、平安智慧等方面的建设、运营经验值得川藏梯度带内铁路、公路等重大工程项目参考借鉴。

    由于高速公路要不断攀升,与老路318国道形成较大高度差,因此施工极其困难。比如,泸康段大杠山隧道施工便道长达9公里,有24个回头弯。面对艰难险阻,参建单位上万名建设者弘扬“两路”精神,倒排工期、正排工序、挂图作战,先后攻克大杠山隧道、冷竹关桥,于2018年年底提前9个月全线建成通车。通车当天下起了大雪,高原银装素裹,分外壮丽。

    今天,看着逶迤在群山峻岭间的雅康高速公路,我们充满自豪。我们将持续加快推进康定过境段、泸定至石棉、马尔康至久治等高速公路建设,让“两路”精神在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地方落地生根。

“条件虽苦不言苦,格拉线上写忠诚”

讲述人:中国铁路青藏集团有限公司格尔木工务段望昆线路车间党支部书记 于本蕃

    2006年2月,我主动报名到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工作。作为青藏铁路开通试运营后的第一批工务派遣人员,我带领线路工在被称为“生命禁区”的唐古拉地区,担负起青藏铁路全线海拔最高、自然条件最差、灾害最多的125公里冻土线路养护任务,为青藏铁路安全运行保驾护航。

    初来乍到,以为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很快就能派上用场,没想到,恶劣的自然环境先给我上了一课。进驻唐古拉线路车间时,放眼望去白雪茫茫,不见人影。同行的人有些打起了退堂鼓,而我选择了坚持,一干就是14年。检查、维护、抢修,日常工作看似简单,但必须克服高寒缺氧,挑战体能极限,还常常面临生命危险。

为了美好西部 我们接力书写“天路”传奇

  于本蕃(右一)和工友在结束施工后准备返回宿舍。新华社发

    还记得8年前5月的一个晚上,下了一场大雪,我们车间管内所有道岔全部结冰。当晚8点左右,我们全员出动对站场进行清理。雪越下越大,风越吹越猛。凌晨一两点时,一位藏族职工带头唱起了藏族民歌,类似于劳动号子。虽然我们听不懂歌词,却被曲子的节奏和热情感染了,越干越起劲。一直干到第二天早上六点多,我们终于完成了线路清理,保证了旅客列车安全通过。

    养护工作常年要与冻土“作战”,夏天冻土消融,要提防路基下陷;冬天冻土结冰,要防范路基升高。每个季节的侧重点不同,要准备的工具和设备也不一样。这些年来,我坚持把工友们每天晚上总结会时讨论的各类问题和处理方法记下来,为平时工作提供参考。

    “条件虽苦不言苦,格拉线上写忠诚”是我的座右铭。近年来,我先后被授予“铁路青年五四奖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火车头奖章”等荣誉。作为一名青藏铁路人,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对川藏铁路开工建设作出的重要指示,我受到很大鼓舞。如今,随着国家铁路事业迅猛发展,我们的设备也在更新换代。我要继续努力学习,发扬“两路”精神和青藏铁路精神,用更科学的养护为青藏铁路保驾护航。

  《光明日报》( 2020年11月16日 07版)

[ 责编:李方舟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