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安徽芜湖探索“两山”理念实践新路——
湾沚区又现鱼跃鸟翔
光明日报记者 丁一鸣 常 河
“八百里皖江”静流如歌,缓缓淌过一座“新城”。今年7月,经国务院批复同意,安徽省芜湖市芜湖县撤销,湾沚区取而代之。
“新城”倒也不新,湾沚区古称“鸠兹”,意为鸠鸟翔集、草木丰美之所。“‘鸠兹’又回来了。”初冬午后,清风吹起菖蒲,夹河闪着波光,谢华林“披”了一身暖阳,不住地感慨。
夹河,穿过湾沚区陶辛镇上水村,入青弋江、汇长江。在这里生活了一辈子,谢华林关于夹河的记忆,也是一部“夹河变迁史”。儿时,夹河水清如镜,谢华林常与鸠鸟做伴;后来,夹河疏于管理,两岸垃圾遍野,清水河沦为“臭水河”,让人避之不及;现在,这里重现“鸠兹”好光景,夹河水质稳定达到Ⅲ类标准,上水村也成为远近闻名的乡村旅游示范村。
变化,来自湾沚区对“河湖长制”的先行先试。2015年,湾沚区被水利部确定为河湖管理体制机制创新试点县。2018年,湾沚区所有水体全部纳入管理范围,实现岸上、水面、流域、河湖内外“河湖长制”全覆盖。
“在这一基础上,我们成立了上水村乡贤理事会,筹款230余万元,修建了一条长达1500米的生态沟渠,将夹河与有着600余亩水面的宗潭水系连接起来,实现村中水系串起来、动起来、活起来。”上水村第一书记董跃进说。
蝶变的故事,在湾沚区随处可见。花桥镇红光村养殖大户方国感受颇深,河湖管理模式创新为他带去了实实在在的红利。“过去水质差,鱼质不可能好。自打实行了保证金制度,鱼质随水质一天天变好,现在塘里的鱼已经‘游’出了湾沚,大部分销往南京、上海等地。”守着百余亩鱼塘,如今,方国的饭碗端得更稳了。
方国提到的“保证金制度”,就是湾沚区河湖管理工作的一项创新做法,即水环境奖惩制度。“湾沚区针对传统水产养殖业,制定相关约束性条款,从制度建设上减少对水生态的破坏。与此同时,积极推行‘种草、投螺、少养、优喂’的健康生态养殖模式,再经由镇河长办对出租水面的一系列指标进行年度考核,合格者给予奖励,不合格者则予以解约、清退。”湾沚区水务局副局长丁美健介绍。
目前,湾沚区已建立起覆盖区、镇、村三级的河湖长管理体制,从“清塘水、净河水、治污水”到“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修复、水资源保护”,加快打造美丽河湖新样板。据悉,目前全区共设有区级河长9名、镇级河长51名、村级河长145名,另有管护员512名。
生态环境的扭转,也带“火”了全域旅游。现在,每逢周末,沿着乡村旅游风情道——“‘芜’悠之路”,去往湾沚区观山亲水,已成为周边众多市民的新选择。“‘芜’悠之路犹如一条七色彩带,串联起艺创小镇、汽车运动公园、原野森林等15个主要景点,集聚了湾沚区乡村旅游发展的特色和精华,这也是湾沚区辐射带动乡村旅游项目布局和发展的重要缩影之一。”湾沚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将670平方公里的湾沚区打造成为一个大景区”。目前,湾沚区已有8个A级旅游景区、60家星级农家乐、4个省级优秀旅游乡镇和5个省级旅游示范村,众多“大而美”“小而精”的旅游项目,引得游客纷至沓来。2019年,湾沚区接待游客总人数达249.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约15.5亿元。在湾沚区,一个以生态旅游、文化旅游、休闲旅游、乡村旅游为特色的全域旅游大格局已经呼之欲出。
近年来,湾沚区走出了独具湾沚特色的“一二三四”“两山”理念实践新路。“一”是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指引;“二”是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两化融合为方向;“三”是指以“两山”理念实践创新体制、生态考评科学化、全社会参与三项机制为保障;“四”是指探索出四个转化模式,即转型升级模式、创新引领模式、绿色品牌模式和全域旅游模式。
去年,湾沚区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3家,工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89.2%。与此同时,大力推进新型智慧园区建设,实现污染源监测等数据实时共享,园区内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提升至93%以上,污染物产生及处理量较改造前降低了12.6%,并清理整顿了“散乱污”企业近200家。
从生态环境改造到产业转型升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正在湾沚区不断延伸,得以印证。“未来,我们将继续推动传统产业提档升级,不断提升汽车零部件、电子电器等传统制造企业的竞争力,大力促进制造业向智能、绿色、融合方向转型,奋力将湾沚区建设成为全域美丽幸福城。”湾沚区委书记韦秀芳说。
《光明日报》( 2020年12月03日 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