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来源:《光明日报》-光明网2021-01-05 04:52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努力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好示范作用

——访重庆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吴存荣

光明日报记者 张国圣

  重庆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点,处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联结点上。近年来,重庆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和中央决策部署,努力在推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中发挥支撑作用、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中发挥带动作用、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主持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5周年之际,重庆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吴存荣接受光明日报记者专访,介绍了重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相关情况。

  健全完善体制机制,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

  近年来尤其是党的十九大以来,重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始终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切实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

  据吴存荣介绍,重庆市委、市政府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决策部署,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强化上游意识,勇担上游责任,从完善体制机制入手,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实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行动计划,着力推动生态环境系统保护修复和经济社会转型发展。

  一是完善工作推进机制。全面推行河长制、林长制,建立市、区县、街镇、村社四级河长制体系,把生态环保职责落实到具体人头,推动治水治林常态化长效化。认真编制年度工作要点和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曝光问题整改方案,制定实施生态环境质量提升工作方案、负面清单实施细则等文件,项目化、清单化推进相关工作落细落实。

  二是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保制度。严控岸线土地开发,减少生产生活对岸线生态的影响。大力开展长江流域禁捕退捕工作,实施打击非法捕捞专项行动,保护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健全生态环保准入机制,严格落实产业禁投清单。强化自然保护区刚性管理,全面提升其生态功能和生态价值。

  三是强化生态环保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完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林票交易等制度,加大对渝东北和渝东南片区横向生态补偿力度,目前已实现辖区内流域上下游区县横向补偿机制全覆盖。强化区域协同联动,建立川渝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云贵川渝危险废物联防联控机制,形成生态环保统一监管的机制。

  充分发挥大数据智能化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近年来,重庆市坚持将大数据智能化创新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推出了系列战略性举措。2018年年初,明确提出大力实施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行动计划,着力打造“智造重镇”和“智慧名城”。2020年6月,又召开数字经济发展推进大会,系统部署全市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工作,掀起了数字经济发展新一轮高潮。据吴存荣介绍,2020年重庆数字经济增加值同比增长17%以上、占全市GDP比重超过25%,已成为重庆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数字经济加速赋能传统产业、推动绿色发展,有效提高资源利用、污染减排等的效率,培育了一批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兴产业。近三年累计实施2780项智能化改造项目、认定426个市级示范性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示范项目成本平均降低21.9%、生产效率平均提升了54.3%。“云联数算用”要素集群和“芯屏器核网”全产业链加快成型,2020年全市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均增长13%左右,以网络安全、信创产业、数字文创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已成为重庆经济增长新动能。

  依托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加快建设内陆开放高地

  近年来,重庆抢抓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大战略机遇,加快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全力推动更高水平开放。

  据吴存荣介绍,重庆坚持把打造国际性交通物流枢纽放在内陆开放高地建设的重中之重,统筹推进铁公水空四种方式、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出海出境通道建设。向东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和沿江铁路干线,向西打通中欧班列(渝新欧),向南加快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向北发展“渝满俄”国际铁路联运班列,同时积极开拓国际航线,加快构建“多向辐射、立体互联、通达全球”的国际通道网络体系。

  同时,大力推进开放平台建设,优化平台布局,拓展平台功能,提升平台能级,形成了两江新区、重庆自贸试验区和中新互联互通项目两个国家级制度创新平台、7个国家级经开区和高新区的“1+2+7”开放平台格局。重庆自贸试验区建设稳步推进,6项创新案例在全国推广。

  吴存荣说,一系列国家重大战略的深入实施,推动重庆基础设施体系更加完善、现代产业集聚更加活跃、创新发展动能更加充沛、绿色发展特征更加明显、民生保障也更加有力,重庆发挥在推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中的支撑作用、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中的带动作用、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的示范作用,基础更加牢实。

筑牢上游生态屏障 激发四川绿色动能

——访四川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罗文

光明日报记者 李晓东 周洪双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滋养了五千年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保护好长江母亲河,事关国家发展战略全局和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多次强调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我们做好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近日,记者专访了四川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罗文,请他介绍四川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情况。

  罗文介绍,对于四川在长江经济带的地位和作用,可以用“一地一极一纽带”来概括。“一地”,即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四川全省面积的96.2%属于长江流域,地表水资源约占长江水量的1/3,在全国生态安全格局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一极”,即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腹地和重要增长极,四川是长江上游经济总量最大、人口最多的省份,目前正在按照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打造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一纽带”,即“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联动发展的战略纽带,四川是承接华南华中、连接西南西北、沟通中亚南亚东南亚的交通走廊,是西南地区要素和商品的重要集散地,在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枢纽功能。

  近年来,四川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决把修复保护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牢牢扛起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重大政治责任,不断健全工作机制,扎实推动各项工作部署落地落实。一是建立完善组织领导机制。成立省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省委书记、省长“双主任”负责;成立省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由省长任组长。委员会和领导小组每年定期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年度重点工作。加强部门协同、区域联动,构建“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部门管行业”工作格局。二是建立完善规划引领机制。研究出台四川省长江经济带发展实施规划,配套制定9个专项实施方案,明确了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具体举措,把国家战略细化为“施工图”。三是建立完善长效投入机制。强化中期财政规划管理,加强对长江经济带发展重大战略实施的财力保障,建立完善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积极推进财政金融互动,引导撬动社会资本积极参与长江经济带建设。

  四川地处长江上游,为治好“长江病”,坚定不移推进突出问题整改,针对中央环保督察及“回头看”和生态环境警示片反馈的问题,逐一建立台账、明确责任,按期按要求整改到位;同时,举一反三,全面排查整改关联性、衍生性问题,深入实施长江生态环境污染治理“4+1”工程,非法码头、非法采砂整治取得明显成效。深化长江上游地区协作,与渝、滇、黔联防联控。在治本上:加强法治保障,出台《沱江流域水环境保护条例》,这是四川首次以单独流域立法的方式推进污染治理。制定负面清单实施细则,对污染物排放大、产能过剩的产业投资强化底线约束。全面落实河(湖)长制,坚定实施长江“十年禁渔”,按时完成了“四清”任务,深入开展小水电清理整改工作。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开展大规模绿化全川行动。

  据罗文介绍,四川借力借势国家战略的实施,抢抓机遇锻造长板、补齐短板,积极推动高质量发展和民生改善。一是着力打造长江上游综合立体交通走廊。依托长江黄金水道,统筹铁公水空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全省进出川大通道达38条。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牵引下,川藏铁路、成达万高铁、成自宜高铁等标志性支撑性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四川长江上游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建设将实现新的突破。二是着力推进创新转型绿色发展。以共抓大保护倒逼产业转型升级,以创新驱动赋能新兴产业发展,尽量少污染、不污染,更多体现高质量发展要求。着力推动传统制造业绿色化改造,积极推进清洁能源示范省建设,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在确保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的基础上,实现了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和发展质量的稳步提升。三是着力增进民生福祉。把长江生态保护和流域区域产业发展、脱贫攻坚、群众增收结合起来,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相得益彰。比如,2017年我们启动了长江上游干旱河谷生态治理产业脱贫工程,覆盖了79个县(市、区),通过因地制宜发展生态特色农牧业、文化旅游业,既加强了环境保护,又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兼顾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长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四川自古以来就是长江上游的文明中心,三星堆文明、金沙文明、古蜀文明源远流长,三国文化、红色文化、民族文化交相辉映,共同交织出一幅丰富多彩的巴山蜀水文化长卷。四川省委、省政府坚持把文化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以文化强省建设为引领,切实加强对长江文化的保护传承弘扬,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持融入国家文化繁荣发展大局,推动古蜀文明、川灯、川茶、川酒、川菜、蜀绣等独特长江文化元素走向世界,与重庆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讲好四川长江文化故事。坚持加强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大力实施峨眉山—乐山大佛、青城山—都江堰等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展示利用提升工程,全面普查非遗资源,着力推动文旅融合创新发展,持续打造文旅精品,不断提升“天府三九大·安逸走四川”的知名度、影响力。

守好两条底线 扛起上游责任 切实筑牢长江上游绿色生态屏障

——访贵州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李再勇

光明日报记者 吕慎

  贵州是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是国家首批、长江上游唯一的生态文明试验区。良好的生态是贵州最响亮的品牌、最突出的优势。在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过程中,贵州省坚决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2016年党中央做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大决策后,贵州省严格执行“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战略部署,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近日,记者专访了贵州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李再勇,请他介绍贵州如何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情况。

  树牢“上游意识”,切实增强“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

  贵州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李再勇介绍,近年来,贵州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刻领会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大意义,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大力构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筑牢长江上游绿色生态屏障。

  李再勇表示,保护好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贵州既是责任人、也是受益人。他介绍,习近平总书记每一次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后,贵州省委省政府都第一时间召开会议传达学习。特别是2020年11月14日座谈会后,省委书记谌贻琴、代省长李炳军分别召开省委常委会议和省推动长江经济带领导小组会议,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研究部署贯彻落实措施,集中观看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省委、省政府要求各地各有关部门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的重大政治任务,深刻领会“主战场”“主动脉”“主力军”等赋予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新使命。全省各级党委政府、企业、广大群众广泛形成了“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思想共识和行动自觉。

  扛起“上游责任”,坚决落实长江经济带发展各项部署要求

  李再勇介绍,贵州省着力从四个方面坚决落实长江经济带发展各项部署。一是坚决扛起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责任。按照“一问题一方案”原则,贵州省迅速制定了2020年长江经济带警示片中披露问题的详细整改方案,明确整改任务、主体责任和时限要求。并与中央环保督查和“回头看”、前两年长江经济带警示片等还未完成整改的问题合并建立台账,推进一体化整改。同时,举一反三开展自查,有力有序抓紧整改,认真落实长江禁渔要求,全面清理网箱养鱼,全部渔民退河上岸。

  二是坚决扛起生态建设和修复责任。五年来,治理石漠化面积5082平方公里,治理水土流失1.33万平方公里,完成退耕还林1015万亩。全面实施磷化工“以渣定产”。为减轻人口及其生产生活对生态的压力,对生态环境脆弱地区近200万贫困群众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全省生态系统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实现大幅提升。

  三是坚决扛起绿色发展责任。落实高端化、绿色化、集约化要求,持续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以产业生态化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结构优化。促进煤炭、钢铁、有色、化工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以生态产业化推进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深入实施大数据“万企融合”,加快推进数字经济发展“六个重大突破”,大力发展先进装备、智能制造、旅游康养等有技术含量、就业容量、环境质量的绿色产业,走出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互融共生、互促共进的发展新路。经济增速连续39个季度居全国前3位,数字经济增速连续五年居全国第1位,绿色经济占比从2016年的33%提高到2019年的42%。

  四是坚决扛起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责任。五年来,围绕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实施一系列生态文明改革。设立“贵州生态日”,全面落实河长制,优化生态环境管理减少对生态的破坏。深入推进联合国“自然资本核算与生态系统服务估价”项目在贵州的试点任务。持续深化赤水河流域跨省生态补偿机制,开展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试点。推进41项生态环境保护立法工作。

  强化“上游担当”,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部署要求书写在贵州大地上

  在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贵州大力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全面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把高质量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各项任务纳入贵州省“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李再勇介绍,贵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一是狠抓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坚持追根溯源、系统治理、不留死角,以最有力举措抓好国家反馈和省内自查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整改,确保按时高质量完成整改,切实筑牢长江上游绿色生态屏障。二是大力推动“四化”同步发展。坚持把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按照贵州省委十二届八次全会决策部署,推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以马力更足的“四轮驱动”让贵州高质量发展的列车跑出加速度,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作出贵州新的贡献。三是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加快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深度融入“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推动与其他省市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构筑高水平对外开放新高地,努力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守护金沙一江清水 推动云南绿色发展

——访云南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宗国英

光明日报记者 张勇

  长江上游金沙江从青藏高原进入滇西北,流经迪庆等7个州市。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实施5年来,云南省认真贯彻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方针,积极推动和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和经验。近日,记者专访云南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宗国英,请他介绍云南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情况。

  宗国英表示,2016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三次主持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讲话精神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全局计、为子孙谋”的重大战略部署,是中华民族“母亲河”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的思想指引,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遵循。充分体现了党中央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工作要求,为我们做好工作树立了标杆。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久久为功,坚决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治理工作,在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确保“一江清水流出云南”的同时,全力推动云南实现以绿色为底色的高质量发展。

  宗国英介绍,五年来,云南省融入和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特别是在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生态环境污染治理“4+1”工程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云南省委省政府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协同推进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云南省将国家移交的生态环境突出问题作为推动长江经济带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牛鼻子”,坚持第一时间安排部署。一是加快整改赤水河流域(云南段)突出问题,拆除17座小水电站;二是全力推进国家移交问题的整改工作,截至目前,2019年移交给云南的16个问题已整改完成13个,其余3个问题正在整改,2020年移交给云南的24个问题正在按照国家要求制定整改方案。

  云南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把推进“4+1”污染治理工程作为治本之策。一是以提高城镇污水垃圾处理水平为重点,加强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和管网建设。二是全面启动“三磷”专项排查整治行动,共排查188家“三磷”企业(矿、库),其中存在环境问题的企业109家均制定了整改方案,立案查处18家,责令停产企业15家,下达《限期整改通知书》25家,同时完成39家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任务。三是以畜禽养殖粪污治理为重点,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加快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配套设施建设,积极推进粪污资源化利用和化肥农药减量替代工作。四是加强船舶污水垃圾处理设施运行监管,建立健全污水垃圾“收集—接收—转运处理”体系。五是全力推进尾矿库污染防治工作,云南共有尾矿库588座,目前已完成污染整治534座,完成率90.82%。

  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重点领域、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等方面,云南形成了一些好经验、好做法,为推进生态环境治理出台了多项有力举措。宗国英介绍,在重点领域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方面,云南省一是创新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治理模式。为每一个高原湖泊制定出台保护条例,实现“一湖一条例”。同时,推行“一湖一治理平台”治理模式,从“一湖之治”向“流域之治”“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综合施治转变,2018年起每年投入36亿元专项资金用于九大高原湖泊治理,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参与保护治理工作,有效促进了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治理。二是健全省际协商合作机制。云南与重庆、四川、贵州建立了省际协商合作机制,深化4省市在生态环境联防联控、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等方面的合作。

  在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方面,云南省一是推动实施综合管控,制定了覆盖全省的“三线一单”管控体系,出台了《云南省长江经济带发展负面清单指南实施细则(试行)》。二是探索实现生态产品价值,全省绿色电力装机占比达84.1%、绿色发电量占比达92%,“十三五”时期,云南“西电东送”电量累计达7560亿千瓦时,为东部地区减少污染物排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云南贡献。水果、蔬菜、茶叶、花卉等成为绿色食品主导产业,农产品出口连续多年稳居西部省区第一。深入推进“整治乱象、智慧旅游、提升品质”旅游革命三部曲,2019年旅游总收入突破1.1万亿元,推动云南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三是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十三五”时期,云南累计淘汰炼铁863.5万吨、炼钢540万吨、焦炭184万吨、水泥熟料1975万吨等,以清洁能源为主的能源产业已超过烟草成为全省第一大支柱产业。

  宗国英介绍,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实施5年来,云南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洱海水质下滑趋势得到根本性遏制,实现水质稳定向好,劣Ⅴ类水质湖泊从2015年的4个减少至目前的1个,森林覆盖率提高至65.04%,地级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98.6%,空气质量指标连续3年达到国家二级标准,让全省人民充分感受到了蓝天白云、绿水青山带来的幸福生活。

  《光明日报》( 2021年01月05日 04版)

[ 责编:姚坤森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