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贵州:民族美学和都市消费在乡村振兴路上相遇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贵州:民族美学和都市消费在乡村振兴路上相遇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1-04-09 04:46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新阶段新理念新征程·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光明日报记者 吕 慎

  地处中国西南腹地的贵州,因群山阻隔形成了“文化千岛”的奇特景观,是当之无愧的民族文化大省和非遗大省。这里世居苗、侗、布依、土家、彝等少数民族,拥有85项(140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628项(1026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拥有国家少数民族村寨312个、贵州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1008个。

  2021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贵州,他指出:“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特色苗绣既传统又时尚,既是文化又是产业,不仅能够弘扬传统文化,而且能够推动乡村振兴,要把包括苗绣在内的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好、发展好。”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为贵州擘画了从脱贫攻坚走向乡村振兴的动力和路径。“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强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新时代新征程中,贵州民族文化的价值更加凸显出来,保护和利用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推动乡村振兴,在这里渐成风气。

  把文化资源转变为产业优势

  走进贵州省黔东南州从江县翠里瑶族乡的高华村,鸡犬相闻中传来“嘣咚、嘣咚……”的阵阵鼓声,原来是一群孩子正学习着瑶族长鼓舞。“长鼓舞是我们瑶族文化的魂。”赵成阳是鼓师也是村支书,他介绍,“以前村子到县城开车都要两个多小时,连外出打工都是困难的,发展更是谈不上。从瑶族文化入手,我们找到了发展道路。”

  如今,高华村把瑶族长鼓舞和瑶族药浴融合发展,不断收获成果。村村通工程实施后,游客越来越多,村里已有60户人家完成药浴间改造、17户办起农家乐,村民的收入成倍增长。长鼓舞也从文化变成了产业。

  漫长的岁月里,独特封闭的环境为少数民族文化繁衍生息提供了良好场所,原生文化的形式和状态得以保存,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基因得以保留。上千名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传承人正是在这样的环境里成长、生活。

  “我坚信,使用才是最好的传承,使用才是最好的发展。”苗绣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龙禄颖同时也是贵州松桃舞水云台旅游商品开发公司董事长,她认为,只有将技艺转化为产业,才能确保苗绣的生存与发展。

  2008年12月龙禄颖组建松桃苗绣团队,最初只有3个人,如今已有4000多名从业者。通过一系列培训,农村留守妇女和返乡农民工熟练地掌握了技能,绣品卖到了全国各地甚至海外市场。苗族群众致富的头脑也活了,发展民族文化的自信心也强了。“我认为真正的脱贫,不只包括生活变得富裕,还包括人们都有机会、有能力通过自己的勤劳实现自我价值,把苗绣这一指尖上的技艺变成指尖经济、形成富民强省的产业。”龙禄颖说。

  说起指尖经济,全国人大代表、2020“中国非遗年度人物”宋水仙更是把水族马尾绣这一国家级非遗文化带进了世博会,带出了国门。黔东南州三都县的马尾绣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宋水仙还成立了马尾绣产品研发生产基地,让越来越多的水族妇女走稳了指尖上的致富路。

贵州:民族美学和都市消费在乡村振兴路上相遇

水族马尾绣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宋水仙正在创作刺绣作品。资料图片

  “虽然我们都不是挣钱最多的,也不是读书最厉害的,但我们是最积极最认真的‘奋青’,我们要去证明厦格青年是最有朝气最有力量的团体。”说出这番话的是黔东南州肇兴县厦格村的侗族青年画师兰才生。

  2015年兰才生辞去广州的设计师工作回乡创业,将当地充满民族特色的村落、鼓楼、民族服饰、头饰等元素融入绘画产品中,很快打开了市场。2019年,他放下景区核心区的生意,组织厦格村返乡大学生联合创建厦格村非遗扶贫工坊,发展民族文创事业,带动厦格村旅游建设,助力家乡脱贫攻坚。2020年初,借助同步小康工作队和外来大学生志愿者的力量,兰才生的工坊开展了民间民族艺术展览、公益研学培训、非遗扶贫生产车间、旅游休闲体验等多个项目,带动村特色手工艺品、农产品、餐饮的发展,同时为村里留守儿童募捐图书,建设了厦格村图书室,为乡村留守儿童开启了一扇知识之窗。

  目前,贵州已经涌现出一大批新生代的非遗传承人。2018年,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赤水市的90后非遗传承人杨昌芹身着苗族盛装,手捧竹编工艺杯,走上全国两会“代表通道”。这位不到20岁就开始创业的苗家妹子,在传承和发扬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赤水竹编”的同时,将赤水漫山遍野的竹林变成带动群众致富奔小康的“绿色黄金”。2019年,她的公司通过村集体扶贫资金入股方式,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177户贫困户从中受益。

  推动古镇文旅结合延伸发展

  前不久,位于贵州毕节织金县的“深山集市”又如约而至,在该县的平远古镇里,来自大山深处的非遗文化产品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游客。集市上不仅有苗族刺绣,还有本地手工艺人现场创作,他们展示织金蜡染、砂陶工艺,传统手工艺在此焕发生机,助力都市读懂大山。

  这个非遗集市来自北京依文集团和织金县在平远古镇打造的文化项目,它注重在文创产品中加入手艺人的故事,引导新型文化消费观念,同时通过“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独特方式,将民族非遗和时尚融合,让更多民族手工文化传承者与设计师、艺术家共同创造,让织金的民族美学以新的姿态与都市消费者相遇。

  以往,乡村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的主要载体。随着贵州易地扶贫搬迁和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如何让非遗走出大山融入城市已经成为民族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活力的关键。为此,贵州省着力给传统古镇、旅游小镇、移民小镇赋予民族文化要素,让传统的变成现代的。

  毕节市大方县奢香古镇结合当地民族特色文化和非遗手工艺,推动古镇文旅结合延伸发展,实现文化带动经济发展。他们广泛深入收集整理彝族文化、奢香文化等民族文化元素,通过与创意设计深度融合,建成了蜡染、禅茶、漆器、民族服饰、山地百货等文化主题馆,推动奢香古镇文化旅游产品品牌建设;精心办好彝族火把节等民族节日系列活动,大型灯光秀、民族美食节、民族民间民俗中医药文化、非遗文化“斗鸡、斗鸟”传统活动吸引了大批游客。他们还结合周边宣慰府、奢香博物馆等丰富旅游资源,深挖文化旅游资源,2019年,奢香古镇通过文旅结合延伸发展接待游客52.5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1亿元。

贵州:民族美学和都市消费在乡村振兴路上相遇

贵州省织金县平远古镇展示的部分非遗产品。资料图片

  “在苗寨让我感受最深的还是纯手工银饰的制作,看到老师傅把银条一点点打成银饰,非常神奇,这样的民族文化非常需要我们去保护和发扬。”来到黔东南州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旅游的贵阳游客宋女士说。

  闻名遐迩的西江千户苗寨拥有着深厚的苗族文化底蕴,现在已经发展为西江镇。西江千户苗寨景区有2000余栋吊脚楼,已经成为向世界展示苗族人民生活状态与习惯的民俗窗口。这里的百姓对蜡染、刺绣、银饰制作、吊脚楼营造技艺等耳濡目染、视如珍宝。几乎家家户户都会点非遗手艺,他们子承父业,薪火相传,制作独特的苗族传统工艺品。

  目前,雷山县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达15项,入选国家级传统村落68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59个。2019年,该县全年接待游客1321.9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18.97亿元,同比增长2.37%和11.31%。

  后坝是贵州省麻江县的一处扶贫易地移民搬迁安置点,结合移民主要是少数民族的特点,该县建立了后坝非遗创意工坊,扶持和鼓励群众传承和利用民族文化手工艺。如“育家人”工坊以枫香印染、刺绣等手工工艺制作开发文创产品,风格独特,游客可以到店体验刺绣、枫香印染等,刚开业不久的“育家人”就接到了大批量的订单,实现了“非遗助推脱贫攻坚成效,民族文化留住故乡味道”。

  如今,后坝移民非遗工坊已经发展成为集培训、生产、加工、展示、体验、销售等为一体的民族文化创业小镇,既可以娱乐,又可以学习。自开业以来,参观的游客和慕名而来的学艺者络绎不绝。

  开拓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业

  2021年,贵州终于摘掉了贫困落后的帽子,如期胜利完成了脱贫攻坚任务。如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乡村振兴,成为“十四五”时期和2035年贵州实现各项社会经济目标的关键。

  如今,贵州省提出加快发展以民族和山地为特色优势的文化旅游业,“旅游产业化”被当作推动发展的“四个轮子”之一。

  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龙佑铭认为,贵州的旅游产业化发展离不开多彩的民族文化,而民族文化的根脉就在非遗传承中。以人为本是非遗保护的核心,抓住了非遗“传和承”的主体“人”或“人群”,就抓住了非遗保护工作的“牛鼻子”。

  非遗文化在乡村振兴中发展潜力巨大,不仅能为更多人提供就业创业的机会,为乡村长远发展留住人才,也能通过传承、创新形成新的产业,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壮大乡村经济,带动脱贫致富。为此,贵州高度重视非遗传承与发展,充分发挥其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

贵州:民族美学和都市消费在乡村振兴路上相遇

侗族琵琶歌艺人在贵州省从江县周末非遗扶贫集市上一边展销非遗产品,一边表演侗族琵琶歌。新华社发

  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首席专家魏小安表示,旅游让许多非遗产品进入市场,给非遗带来了活力和生命力。非遗的活力需要靠市场带动,要想更好地传承非遗,应该适当地进行资源化、集中化发展,进入现代生活,融入现代旅游。

  近年来,贵州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做好“文化+”融合发展,支持50家文化企业加快发展,打造5个以上有一定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充分利用智慧旅游等大数据平台实时监测来贵游客的人物画像,利用大数据提供场景服务,进行消费者到企业反向定制,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形成政府引导、部门联动、市场运作、企业跟进、数据支撑的宣传促销机制,重点面向中高端客源市场开展精准营销。

  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南中源茶旅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韦波说:“作为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贵州涌现出一批非遗创业者,他们组织群众参与非遗产品设计、销售、经营,探索非遗和旅游结合路子,取得了积极成效,为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基础。建议社会各界聚焦民生领域,推动非遗的产业化发展、非遗与旅游产业的结合等,进一步助力乡村振兴。”

  将民族文化融入旅游活动各环节,让文化活起来,让旅游旺起来。近年来,贵州正努力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尤其注重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独具民族文化特色的文化旅游产业,努力探索一条“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文旅发展新路子。

  《光明日报》( 2021年04月09日 07版)

[ 责编:李宜蒙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