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影响古代朝鲜的辞赋双璧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影响古代朝鲜的辞赋双璧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1-04-19 05:01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王进明(贵州民族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古代朝鲜文人对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与苏轼的《赤壁赋》给予高度评价,如李民宬盛赞:“陶渊明《归去来辞》,千古绝唱。”徐居正则说:“赤壁一赋,万古风流。”两文被奉为圭臬,文人争相效仿,成为影响古代朝鲜的“辞赋双璧”。朝鲜朝末期重臣、著名文学家李裕元对汉文学发展作总结时说:“凡仿古者,或于《归去来辞》《赤壁赋》等篇,不换几字,同其法而成之,是亦一段体也。”由此可见其深远影响。辞赋双璧为古代朝鲜文人提供了三重精神寄托:续写赤壁泛游的现实精神寄托,效仿官场归去的理想精神寄托,进行心灵对话的审美精神寄托。

  苏轼《赤壁赋》为古代朝鲜文人提供续写赤壁泛游的现实精神寄托。

  首先是行为效仿的现实精神寄托。1462年秋七月十六晚,徐居正与好友泛舟出游饮酒分韵赋诗,题写“壬秋七望广津头,拟续前贤赤壁游。”(《四佳集》)开启古代朝鲜文人续写赤壁泛游的范式。赵缵韩在《反赤壁赋》中描述:“今兹岁纪,属于壬戌秋之既望,又值此月,此非苏仙游赤壁之夕欤?是用骚林墨坛好事之徒,莫不提壸挈榼,争泛江湖者。”从一个侧面展现了17世纪前期文人泛游之繁盛。郑宗鲁在诗序中也说:“每遇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则思欲泛舟弄月,以办胜游,则必相与泛舟前江而游,用《赤壁赋》分韵赋诗,以写其兴。”(《立斋集》)可见文人效仿月夜泛游雅会盛况空前。

  其次,诗歌意象的现实精神寄托。在古代朝鲜文人眼中,苏轼赤壁泛游是文人理想的雅会娱情方式,赋诗中多次用到与赤壁相关意象,如“赤壁秋”“赤壁月”“赤壁舟”“赤壁船”“赤壁游”等,表达效仿苏轼赤壁之游,谋求现实精神寄托。在他们心目中秋天就是苏轼赤壁之秋,如沈喜寿“蜉蝣天地寄悠悠,又直苏仙赤壁秋。”(《铜崔亭晴望》)李昭汉“政值苏仙赤壁秋,问谁文采古人俦。”(《次崔大容有海韵》)李詹宿“烟浓杜子清淮夜,月小坡仙赤壁秋。”(《灭浦院楼》)在文人笔下月变为赤壁之月,如南有容“自古皆言赤壁月,长公豪气凌苍昊。”(《西亭望月作歌》)尹斗寿“珍重此筵须勿负,明宵赤壁月中游。”(《锦城榜会》)孝明世子“画阁夜长玉露晞,千年赤壁月生辉。”(《上林十景》)至于“赤壁舟”“赤壁船”“赤壁游”亦是如此。文人还把本地江河泛游比拟为赤壁,如丁寿岗“欲把汉江为赤壁,吹箫月下共扁舟。”(《七月既望,寄枕流堂》)李荇“拟把汉江当赤壁,何妨壬戌作庚辰。”(《七月既望之夜,泛舟汉江,玩月有作》)

  最后,比照苏轼的现实精神寄托。更为重要的是文人喜欢将苏轼作为参照对象,抒发泛游体会,以满足现实心理寄托。如刘希庆“不知此日笙歌兴,争似苏仙赤壁游。”(《沧浪亭泛舟》)南景羲“帆头更得东山月,不让苏仙赤壁游。”(《痴庵集》)宋奎濂“谁知此夕沧江兴,不让当年赤壁游。”(《霁月堂集》)金安国“夜深更击空明去,即是苏仙赤壁游。”(《慕斋集》)赵任道“千载苏仙赤壁游,吾侪此会亦风流。”(《涧松集》)赵冕镐“昨梦苏仙赤壁游,满江明月载扁舟。”(《闰七月既望,步月山庭》)经过文人不断充实,开创了一个续写赤壁泛游范式的海东盛况。

  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为古代朝鲜文人提供效仿官场归去的理想精神寄托。

  第一,进入官场终极目标的理想精神寄托。徐居正提及:“归去来者,晋征士陶潜之辞也。前辈释之曰:‘归其官,去其职,来其家。’盖古人得出处进退之正者莫如潜。后之有志之士,孰不欲幼而学,壮而行,老而退,以全终始者哉。”(《归来亭记》)古代朝鲜文人盛赞陶渊明是官场进退的典范,有志文人皆以其为榜样,遵循年轻入仕、老年归隐的准则,将其作为官场终极目标的理想精神寄托。如李奎报“他日功成便归去,倩人先筑钓鱼台。”(《又次渭津东望诗韵》)蔡之洪“他日功成归可早,季鹰秋思正难禁。”(《别郑季修棹入京》)赵冕镐“功成身退然后事,琴鹤逍遥归涧阿。”(《失题》)郑太和“他日功成归去后,五湖风月在扁舟。”(《阳坡遗稿》)另外,受其影响,古代朝鲜有81位文人选用与“归去来”有关的意象命名字号寓所。

  第二,仕途过程“心为形役”的理想精神寄托。陶渊明第一次提出“心为形役”这个命题,认为身在官场束缚自我,要早日迷途知返回归田园,触及文人灵魂深处的主题,给古代朝鲜文人提供了为官仕途中的理想精神寄托。许多文人为官时赋诗表达共鸣,如李詹“未能自克为形役,要向仁山卜结庐。”(《心》)李集“不堪奔走为形役,又见光阴逼岁除。”(《平昌郡楼题咏》)金诚一“胡为形役久不归,两鬓坐受风霜侵。”(《我所思》)李民宬“心为形役奚惆怅,事与时违便乞归。”(《南归》)最典型的是朝鲜朝水陆防备专委守臣李敏求提出“士大夫不可一日不读《归去来辞》。”(《吕子久归去来辞集字律诗三十首跋》)

  第三,脱离官场仕隐矛盾的理想精神寄托。仕与隐是古代文人必须直接面对的人生主题。当个人理想与官场现实冲突,或功成名就、或不喜功名,或党派之争等多种因素交织时,文人遂产生归隐想法,自然而然就联想到陶渊明的“归去来”。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贵独立人格和回归田园的高蹈远举深深影响着古代朝鲜文人。他们结合自身实际,从不同视角赓和“归去来”辞,共有84人写了86篇和辞,其中申钦和李最中各作两篇,构建规模庞大的“归去来”文学群,形成世界文学史的一大奇观。除此之外,许多文人作诗用“归去来”“归去”“归来”“归田”意象表达以陶渊明为楷模辞官归隐田园的美好愿望。正如尹拯所说:“‘归去来’一辞,固骚人墨客之所共咀嚼。或步其韵,效其声响者有之;或集其字,述其意趣者有之。”(《次挹陶堂十咏韵》)经文人不懈地认同、追加、赓和、强化,“归去来”成为文人效仿官场归去的理想范式。

  有关辞赋双璧绘画为古代朝鲜文人提供心灵对话的审美精神寄托。古代朝鲜流传许多有关“归去来”和《赤壁赋》的绘画,文人欣赏时将所观所感付诸文字写了很多首题画诗,形成辞赋双璧文、画、诗三融合。如李好闵“元亮扁舟兴,当时岂自知。如今画里见,斗觉壮心违。”(《渊明归去来图》)金应祖:“五柳荫中处士家,石头松老影婆娑。飞鸿数点青冥阔,万古清风载一槎。”(《题归去来图》)徐居“当时行乐绝代无,二赋流传天壤俱。先生气节凌宇宙,先生文章焕星斗。追忆先生四百年,赤壁风月还依然。我今为赋赤壁诗,欲唤先生酹一巵。”(《苏仙赤壁图》)沈希安“十月无边兴,千秋不泯风。苏仙与二客,相对画图中。”(《题赤壁图》)文人面对绘画中的陶渊明、苏轼影像,从中汲取精神力量,进行隔时空对话,产生心理与思想上的共鸣,享受审美体验,得到心灵蕴藉,以诗歌表达向往之情,同时寄托个人情怀。

  宋代著名文学家黄庭坚说:“彭泽千载人,东坡百世士。出处虽不同,风味乃相似。”辞赋双璧影响留存于古代朝鲜文人诗文中,超越了时间与空间,跨越了民族与文化,留传千载百世,成为“千古绝唱”“万古风流”,成为他们现实、理想和审美的精神家园,成为一种文化符号。

  《光明日报》( 2021年04月19日 13版)

[ 责编:李宜蒙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