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作者:臧峰宇(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院长、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全球文明对话部长级会议的贺信中指出,多样文明是世界的本色。历史昭示我们,文明的繁盛、人类的进步,都离不开文明的交流互鉴。当前,国际形势变乱交织,人类站在新的十字路口,迫切需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今天,我们要深刻理解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及其时代价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持求同存异、开放包容,寻找多样文明发展的最大公约数,促进全球文明对话,架起文明交流互鉴的桥梁,从跨文化理解走向跨文明合作。
首先,深刻认识中华文明的包容性,在交流互鉴中促进不同文明和谐发展。五千年多来,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的决心和刚健不已的意志,走过了独特的文明历程。中华文明不以威武止物,而以礼乐教化,以合群为美德,崇尚“群居和一之理”,倡导天下为公。古代先贤强调“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在尊重差异的同时寻求和谐共处、互利共生。诚如《中庸》所言:“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和实生物,异味相和,是中华文明不断焕发新生命力的特质所在。
汉唐以来,中华文明在与外来文明的交融中汲取其他民族优秀文明成果以丰富自身,促进睦邻友好,并融入世界文明潮流之中。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将古希腊罗马艺术、波斯艺术和古印度艺术融为一体,是文化交融创新的明证。昔日驼铃声声的茶马古道不仅是一条国际商贸通道,更是文明交流互鉴的“活态走廊”,促进了足迹万里、跨越千年的文明对话,实现了多样性文明互学互鉴。以互利尊重为基,以开放包容为桥,中华文明在海外传播中泽被四邻,播芳馨于四海,也放开度量吸收借鉴外来文明。作为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形成的开放体系,中华文明始终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在包容中化解冲突、凝聚共识。
文明多样性映现了世界发展的本来,是不同文化相互增益的源泉,也是文明交流互鉴的先决条件。“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文明的生命力不在于保持“纯粹”,而在于生成持续发展的实践转化能力,在于文明发展的返本开新,在于不同民族的文明观念在跨文化理解与交往实践中产生深刻的“化学反应”。各种文明相互遇见、彼此成就,体现了文明发展的“共在优先性”,从“月印万川”的角度彰显了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深层文化意蕴。
其次,回应时代发展对文明对话的新期待,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今天,我们要在中华文明的历史寻绎中揭示文明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理解儒家将“和”作为对社会秩序追求的要义,将文明视为反映人类文化自觉与持续生成的“过程性存在”。《论语·学而》有言:“礼之用,和为贵。”循礼而为,旨在实现社会和谐,“斯为美”。荀子主张“明分使群”,认为“万物各得其和以生。”朱熹亦言:“达道者,循性之谓,天下古今之所共由,道之用也。”坚持守中致和,方能弘扬仁的精神,彰显义的原则,践行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利导人性之合类而相亲”,呈现多元一体的天下格局。
今天,我们要秉持平等尊重之心,欣赏多样文明之美,将人类文明视为命运交织的星丛,深化对不同文明价值内涵的认识。落实全球文明倡议,从更深层次和更广领域理解世界文明发展进程,以守正创新的历史主动精神推动文明交流互鉴,联通不同文明主体的心灵,使和谐发展的人类文明彰显蓬勃生机与活力。要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建设更多促进文明对话交流的桥梁,汇聚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要以文明和谐发展的“关系本体论”消解西方中心论的误区,开创东西和谐、南北包容的未来,共建美美与共的文明百花园。
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和现代性危机,着眼于人类的长远利益和持续发展,应在文明交往实践中以坚韧的“和实力”奏响人类文明发展的新和声。“和实力”源自中华文明的和合共生意识。这是一种以“泛爱众”“兼相爱”的方式消弭冲突,实现文明新生的力量。这种创造新文明形态的探索承认不同事物的差异性,亦不否认矛盾和冲突,而秉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念,使矛盾和冲突在超越局限、走向融合的交往实践中呈现新的文化生命力,在应时处变中不断升华,使不同文明协和共进、互养相成。
再次,洞察发展中的文明知所从来、明所将往,建构“文明和谐论”的认知图式。今天,面对旧的世界秩序导致地区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应避免将其他文明视为“他者”并在想象中作出强制阐释,制造文明冲突的预设,并在对这种预设的担忧中制造冲突的事实。面对不同文明的差异,我们要坚持“和而不同”,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对话的方式促进文化会通与文明互鉴。面对变乱交织的国际形势,唯有重构文明的自我理解、达成文明的彼此交融,才能彰显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揭示的历史逻辑。以文明和谐发展与交流互鉴为主线,摒弃“文明等级论”的幻象与偏见,书写世界文明发展进程中“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崭新篇章。
中华文明倡导修己安人、安而好礼,“和羹之美,在于合异”,只有兼容并蓄、多元互补,方能使发展中的文明有容乃大。《道德经》有言:“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文化交往应开放包容、求同存异,诚如朱熹诗曰:“地势无南北,水流有西东。欲识分时异,应知合处同。”水流分合映现了文明交往的常态,只有茹古涵今、兼容并包、推陈出新,方能不断激发各文明主体的创造潜能。面对人类文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未来趋势,我们既要做“燃灯者”,又要做“化育者”,让不同文明“草木蔓发,春山可望”。以文明和谐论取代“文明冲突论”,凝聚全球文明发展共识,更好促进跨文明合作。
全球文明对话是和平的纽带和发展的动力,是人类携手应对全球性挑战的有效途径。今天,人工智能使数智赋能文明共生,文明交往与发展的时空维度、认知模式和价值形态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们也要看到,任何文明实现现代化,都要从其源头活水中汲取养分和智慧。因而,要以破解“古今中西之争”的思路深化全球文明对话,使体现不同地域、语言特色、风俗习惯的多样文明在发展过程中相互借鉴、融汇创新。实现算法平权,促进文明互鉴,在风险应对中实现对新文明创造的科技赋能。使不同文明主体在对话中达成文化共识,促进从“万物互联”和“万心互通”的文明跃迁。
最后,构建全球文明对话合作网络,在人类文明的深处寻求更高层次的团结与合作。中华文明秉持立己达人、兼善天下的实践准则,坚守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理想信念,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实现了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今天,我们要赓续中华文脉,坚持“两个结合”的科学方法,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和兼收并蓄的态度互学互鉴,激活中华文明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使之与各国多彩文明交融互鉴,更好实现文明的自我理解与多向格义,为世界现代化提供正确精神指引,以跨文明合作的创造性增量绘就未来的发展图景。
全球文明对话连接着人类历史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展现了文明发展的实践辩证法。历史表明,每一次文明对话,都是对文明多样性的深刻理解;每一次文化交融,都是对全人类共同价值的丰富诠释。“理一分殊”“一多相即”,以包容会通的交往理念促进不同文明互镜融通,深入开展全球文明交流互鉴合作研究,创设务实有效、行稳致远的长效合作机制,不仅是历史的选择,更是未来的召唤。我们要以和谐思维开新途,努力实现互惠发展与互利共赢,使不同国家、民族的文化在对话中相互促进,以互相尊重、和衷共济的思路促进文明和谐发展。
今天,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我们要深植中华文明发展根基,深刻把握人类文明发展规律,拓展文明对话渠道,使其载体日益多样,内容更加广泛,层次愈益丰富,促进全球各文明主体之间的有机联系与有效整合。要深入研究文明学领域的前沿问题,构建支撑全球文明对话的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在文明学的理论资源、研究范式、价值共识等方面深入交流。要架起不同文明彼此理解、相互借鉴的文化桥梁,在文明交流互鉴中汇聚人类发展的不竭动力,以文化的力量促进民心相通,深化理解互信,在人类发展的新征程上谱写新的文明史诗。
《光明日报》(2025年08月23日 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