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健·生活】
作者:曹云松(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经开区院区肾病科副主任医师)
炎炎夏日,高温如炙,你可能也有这样的体验:心烦意乱时,仿佛置身蒸笼,每一寸肌肤都像被火烤一样;而当沉下心时,哪怕身处同一环境,闷热感也会减退,甚至生出一丝清凉。可见,广为流传的“心静自然凉”,不是简单的心理安慰,背后蕴含着很多医学道理。
■中医视角
心神安宁则气血调和
中医认为的心神内涵意识、情绪、思维等活动,涵盖了对全身脏腑功能的调控能力。心之功能正常,五脏六腑才能各司其职,阴阳气血方能调和有序。这正是“心静”能调节体感的核心所在。
当心神安定,全身阳热不过度滋生,阴液也能正常濡养周身,形成“阴平阳秘”的稳态——这是身体不感燥热的基础。当人处于烦躁、焦虑等亢奋状态时,中医称之为“心神不宁”,此时更容易引发“心火亢盛”。就像自然界中,大风会让火越烧越旺,躁动的情绪也会使体内的“阳热”失去制约。
《素问・生气通天论》记载:“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生动诠释了剧烈情绪变化会引起气血逆乱。在炎热环境中,人容易烦躁不安、情绪不佳等等,这些都属于精神过度活跃的表现,会进一步加重体内的失衡,导致“阳热”更亢盛。心能感知外界、调控情绪,若这一功能失常,便会引发一系列病理变化:一是心火上炎。长期烦躁、焦虑、易怒,会让心神躁动不安,此时阳热过盛,会出现面红目赤、口舌生疮、失眠多梦、小便黄赤等症状,身体自然觉灼热难耐。二是心血亏虚。心主血脉,心血不足,心神失养,会出现心悸怔忡、多梦易醒、面色苍白等症状。血少则濡养不足,阴液亏虚,易生内热,对高温的耐受度也会下降。
心还主身之血脉。“气”是推动血液、津液运行的动力,而“气机”的升降出入直接影响人体的物质代谢和能量转换。所谓气血通利则津液布,散热道路自通畅。《素问・举痛论》中提到: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在高温环境中,烦躁情绪、心不静最易扰动心气,导致“气血逆乱”,或因气滞而血行不畅。就像河道被堵塞,水流无法顺畅流动,郁滞的气机也会阻碍血液和津液到达体表,而皮肤作为人体最大的散热器官,此时会因“供养不足”而效率骤降:毛孔开合失常,汗液分泌不均,体表循环受阻。此时,即使环境温度不高,也会感觉闷热难耐,因为体表的散热通道被“郁滞的气机”阻断了。
而“心静”时,心气平和,推动有力,如同畅通的河道,气血能顺畅地输布到全身各处。毛孔开合正常,汗液分泌适度,通过蒸发带走热量;同时,气血在体表的循环加快,能将体内多余的热量及时散发出去。这就是为什么心态平和的人,在夏天更能耐受高温,因为他们的“散热系统”在气机的有序调控下高效运转。
此外,中医还强调“形与神俱”,即身体状态与精神活动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当人处于情绪躁动时,心神被外界事物牵引,对“热”的感知会出现放大效应。就像一个人在紧张时,会觉得心跳声格外响亮,烦躁时,对温度的敏感度也会显著提升。相反,心静时,心神能客观地反映身体的真实状态,减少主观因素对感知的干扰。就像一面平静的镜子,能如实映照出物体的本来面目,安宁的心神也能准确感知外界温度,不会出现过度的燥热感。这种“感知矫正”作用,是“心静自然凉”的重要心理机制。
■西医视角
神经、内分泌网络的精密调控
从现代医学角度看,“心静自然凉”的本质是心理状态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对“产热—散热”平衡进行调节。这一过程涉及多个器官和系统的协同作用,但可以简化为两个核心环节。
交感神经:情绪与产热的“开关”。
人体体温平衡由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控制。当情绪紧张、烦躁等等时,大脑皮层的兴奋信号会传递到下丘脑,激活交感神经系统。这一系统就像一个“产热开关”,会引发一系列生理反应:
产热增加。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等儿茶酚胺类激素增加,这些激素能加速细胞代谢,尤其是肝脏和肌肉的代谢活动。当强烈情绪应激时,人体基础代谢率会升高,产热量显著增加。
散热减少.交感神经兴奋会导致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使血液更多地流向心、脑等核心器官,皮肤小血管收缩,减少皮肤血流量,阻碍热量的散发。在临床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患者:在高温环境中与人争执后,很快出现头晕、心慌、出汗等症状,测量体温可能只是轻度升高,但自觉酷热难耐。这就是交感神经兴奋导致“产热增加、散热减少”的结果。
而“心静”时,副交感神经占据优势,交感神经活动减弱,此时代谢放缓,产热减少;皮肤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散热效率提高。就像打开了“散热窗”,热量随血液流向体表,再通过汗液蒸发带走,体感自然转凉。
内分泌与感知:激素和大脑的“微调”。
长期情绪躁动会激活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使皮质醇分泌增加,这种激素会升高代谢率,让身体“多产热”,同时降低对高温的耐受力。而平静状态下,皮质醇分泌稳定,代谢回归正常。此外,大脑对“热”的感知也受情绪影响:烦躁时,负责情绪的杏仁核过度兴奋,会放大躯体感觉皮层对“热刺激”的敏感度,就像把“热信号”的音量调大了;而心静时,前额叶皮层能抑制这种过度敏感,让人对热的感知更客观。
无论是中医的整体观,还是西医的微观调控,都指向同一个点:心态是影响体温感知的关键变量。“心静自然凉”不仅是生活智慧,更是心身互动的科学规律。
所以,与其依赖空调、冷饮,不妨试试“心理降温”:练练太极,让心神随招式沉定,试试正念,让气息带走内在的躁动;哪怕只是静坐片刻,让思绪从焦虑、烦躁中抽离。当我们让“心”真正平静下来时,身体自会给出最舒适的回应,这或许就是古今医学共同传递的健康启示——心身和谐,便是最好的“恒温剂”。
《光明日报》(2025年08月23日 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