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培养“厚基础、跨学科、有担当”的复合人才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群的创新实践
学新闻将来能干什么?如何为新闻教育铸魂,增强学生的专业自信?新闻传播教育如何适应高校新文科建设新格局?
针对这些问题,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以下简称“华中大新闻学院”)做了一些探索。特别是2011年以来,华中大新闻学院建设媒体融合背景下的新闻传播基础理论课程群教学实践体系,以基础理论为核心,创新课堂教学手段,开展跨学科融合育人,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探索出新闻教育的“华中大模式”。
筑牢根基:重构新闻传播知识体系
华中大新闻学院原院长张昆教授认为,新闻传播基础理论课程探索新闻规律、探寻新闻传播在社会上发展演进的过程和脉络、传媒的使命与责任等,联结着该专业的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在过去,由于对基础理论课程关注太少,使得有的学生在信念和信仰上出问题。新闻传播教育的一切改革,自然应该由此开始。
讲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唐海江教授,结合自己近10年的教学经验,立足经典文本解读,构建经典与实践、理论与现实的对话场域。他精选40余万字“马列新闻论著选读课”材料供学生精读,并联系社会热点话题,如围绕“新闻反转”问题,组织学生讨论马克思关于“报刊的有机运动”,分析互联网技术给新闻真实带来的多重影响,进而引导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
“基础理论课程有助于我深入了解与新闻传播相关的理论和历史,站在更宏大的角度看待自己的专业。”2020级硕士生曹梦怡曾获得范敬宜新闻教育奖。她说,概论、原理课程安排在前期,中外新闻传播史、新闻传播伦理与法规等课程紧随其后,逐步深入、相互衔接,对自己的学习、就业和个人发展都大有帮助。
近十年来,为解决传统理论课堂存在的课程封闭、历史与现实脱节、国外与本土割裂、不同学程间的断层等问题,华中大新闻学院根据新的专业定位,重整基础理论课程架构,厘清课程的边界,重新编写教材、教案,更新知识体系,实现了历史课程、理论课程、方法课程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基础上有效衔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新闻传播史》《外国新闻传播史》《新闻学理论》《传播学概论》《传播学研究方法》等核心课程脱胎换骨,对于熔铸专业之魂,增强学科自信,起到重要的作用。
文工交叉:把变革的文化基因融入教学
“作为国内工科大学创办的第一个新闻学专业,华中科技大学的新闻学专业拥有自己的办学传统。”张昆在《三思新闻教育》中这样写道。
华中大新闻教育是学校第一个文科专业,华中大新闻学院在诞生之初,就充分发挥工科院校的优势,打破了新闻教学的原有模式,融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于一体,形成了“秉中持正、求新博闻”的院训。文工交叉、重视动手能力,成为新闻学院教学早期特色。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副院长李华君介绍,面对新文科建设新格局,华中大新闻学院继续发扬“文工交叉”的优良传统,积极引进具有计算机、人工智能等理工科背景的人才壮大教师队伍,强化知识的交叉。
《Python语言》《数据挖掘》《计算机与程序设计基础(C++)》《WEB信息构架设计》等课程,开阔学生视野,突破学科壁垒,着力培育具有互联网思维的融合媒体人才。
在华中大新闻学院的本科生课表里,《游戏学导论》似乎与其他专业课程格格不入。课堂上,拥有计算机学科背景的熊硕老师,从游戏起源讲到历史,再到游戏与传播学的联系。在这门融合了计算机知识与传播学理论的课堂上,新闻学子初步游览游戏的大千世界,从策划的视角看待游戏,学习游戏策划基础的术与道。
为支撑师生跨学科教学,学院建立了多功能的实验中心,设有计算机与多媒体实验室、广播电视实验室、广告摄影实验室、网络与新媒体传播实验室、传媒与舆情调查实验室等八个大类实验室。中心建筑面积1124平方米,现有教学仪器设备1441台,价值1364.57万元。
“在新闻传播类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中强调技术思维,也就是我们说的互联网思维,要把技术变革这样一种文化基因融入我们的课程教学里面去。”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院长张明新教授表示。
知行合一:在实践中厚植家国情怀
4月6日,光明日报社高级编辑陈品高,开启了华中大光明新闻创新实践中心“光明课堂”第一课。他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的发表历程为例,为新闻学子作了有关媒介素养的主题分享。2020级本科生阳昕媛,被新闻行业前辈们实事求是的锐气和敢说真话的勇气打动,感慨自己作为未来的新闻媒体人,要锤炼本领,担起时代重任。
“光明课堂”由创建于2020年11月的光明新闻创新实践中心组织开设。实践中心旨在为华中大新闻学子提供了实习、培训、教学、科研的广阔平台,是深入推进学界、业界深度融合的重大探索实践。
在华中大新闻学院,有一支“三个三分之一”特色的教师队伍:“三分之一”来自人文社科学界,“三分之一”来自理工科学界,“三分之一”来自业界。业界教师以丰富的从业经历,为学生从理论学习跨越到技能实践提供了经验介绍与专业指导。
2020年11月,在中国青年报第六届寻找全国大学生百强暑期实践团队线下交流会上,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第一临床学院“讲好华中大抗疫故事”暑期社会实践队,获评“最佳实践团队”称号。此前,实践团队对话媒体工作者、医学学子,实地访谈医护人员,完成稿件26篇7万余字、调研报告2篇、短视频作品8个,助力讲好中国战疫故事、华中大战疫故事。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党委书记詹健介绍,学院通过开设“进基层、懂国情、长本领”基础理论实践认知课,为学生打造全方位的实践型学习场景。从大一到大三,学院组织学生参与相互衔接、逐级提升的综合实验课程、社会认知实习与专业大实习,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全媒体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
(光明日报记者 夏 静 张 锐 光明日报通讯员 徐 苗)
《光明日报》( 2021年04月27日 0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