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以风投思维突围人才“瓶颈”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以风投思维突围人才“瓶颈”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1-05-09 03:16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强国密码】

  作者:罗 维(宁波大学人才强国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近年来,各地千方百计“抢”人才。坊间有云,一类城市抢天才,二类城市抢人才,三类城市抢人口,四类城市被人抢。“抢人”思维下的人才开发,试图用短、平、快的手段,实现创新创业人才在区域内的快速集聚。然而,从长远来看,我们的人才工作必须从“抢人”思维中跳脱出来,不妨用风投思维思考创新创业人才开发,打造创新创业人才高地。

  做好风险控制,更好支持创新创业

  2020年6月,一条安徽省合肥市政府是最强风投的段子在社交网络上蹿红。合肥因政府投资高科技企业获得高回报,而成为风投神话。

  风投,顾名思义即风险投资。所谓“风投思维”,当然是指着眼风险投资的思维模式,其主要特点有三:一,风投思维追求的回报周期往往是长期的,短则一两年、长则七八年,甚至更长。二,风投思维内嵌着基于专业的理性决策、风险评估和过程管控。三,风投思维坦荡接受高风险,为了分散单一风险,总是在低成功率阶段进行撒种子式的投资。从上述三个特点出发,风投思维内在的演绎逻辑是:越早越好,越专越顺,越多越稳。

  在合肥“最强风投”的新闻背后,是合肥敢拿出真金白银招引龙头项目。一方面与产业特性有关,招引产业均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大风险高,市场投入意愿不足,地方政府需要通过大投入给予市场信心。更重要的是,地方政府事先进行了审慎的尽职调查和技术分析,积极向“外脑”和第三方寻求咨询建议,进而确保决策理性,最大可能地降低风险。

  创新创业最大的特点是不确定性,这在相当程度上契合了风投思维的基本属性。运用风投思维来布局和开发创新创业人才,视野会豁然开朗。

  探索破解拔尖人才培育的难题

  运用风投思维培育拔尖人才,需要放长线,静待花开。

  “世界级科技大师缺乏,领军人才、尖子人才不足”,是我国创新型科技人才的结构性问题之一。弥补高端创新型人才严重不足这一短板,治本之策是按照人才成长的规律,大力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使人才培养系统能够在多出人才的基础上,出高质量人才。但也必须看到,“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育人才不易,培育拔尖人才更难。

  拔尖人才的培育,必须跳出常规思维。广东深圳就正在另辟赛道,探索推进“零一学院”项目,旨在培养改变世界、改变未来的世界级科学家。此项目渗透着典型的风投思维:

  将拔尖人才的培育链条前置。在中学生中就开始做早期的甄选,注重与中学联动和贯通,对深圳乃至全国范围内具有原始创新潜力的人才苗子,在种子期进行深度发掘、主动筛选,这体现了风投思维强调的“越早越好”。

  由谙熟教育和科技的大家操盘主持。此项目由清华大学郑泉水院士和大疆董事长李泽湘领衔。郑泉水领衔的“零一学院”是做从“0到1”的科学突破,李泽湘领衔的科创学院是做新产品的转化突破,把科学家和创业家的拔尖培养放在一起,打造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双子星座”。这体现了风投思维强调的“越专越顺”。

  渐进式项目培养。从中学甄选进来的学生通过高考,每年几百个至上千个,由清华大学、南方科技大学、深圳大学等联合培养,同时跟华为、腾讯等高科技企业对接,培养重点不仅仅是上课,而是直接带着华为、腾讯等“卡脖子”问题做项目。这在规模上也契合了风投思维所提倡的“越多越稳”。

  上述三个维度,实现“纵向贯通+横向协同”“源于问题+实践验证”,促进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力育才。

  敢投入容失败,打造创新创业人才高地

  运用风投思维夯实创新根基,重投入,包容失败。

  “十四五”时期,中国科技创新迫切需要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因为从“0到1”的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总开关,一旦实现跨越,往往能点燃应用研究的发动机,“卡脖子”技术的突围动能才会澎湃强劲,因此其潜在的高收益堪称一树百获。然而从“0到1”的原创性突破,不仅需要长期深厚的知识积累与沉淀,也需要科学家瞬间的灵感爆发,故其长期性和不确定性可见一斑。

  从“0到1”的突破中,高风险、高投入与高收益相伴而生,可能的偶然突破与无数的“死亡之谷”形影相随。目前,我国企业对短期无法获利的前沿研究和存在不确定性的未来技术的投入热情仍普遍不足。因此,各级政府的人才工作部门应主动弥补市场缺位,敢于投入,夯实各类人才创新创业的基础性条件。

  另一方面,要营造包容失败的氛围。风投思维区别于常规的“因果回报”思维,由于高风险往往会剑走偏锋,失败是常态。实践表明,创新创业是一个高淘汰率的活动,失败率高。布局创新创业人才开发,不仅要加大资源类的重投入,亦要营造鼓励创新创业、宽容失败的软环境。

  近年来,浙江宁波推出了一系列鼓励创新、支持创业的特色险种,如新材料首批次应用保险、重大装备首台(套)保险,为人才创新产品兜底。其中,首批次保险已累计为近50家企业提供68.5亿元风险保障,首台(套)保险承保140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为企业提供风险保障金额159.1亿元。宁波还在全国率先推出首个政府出资购买的“创客保”,为创业人员提供创业项目失败补偿及基本生活保障,目前已覆盖21家创客平台、1300余家企业和1万余名创业者,提供风险保障1440万元。这样的探索不仅宽容失败,而且善待失败,激励着更多的人投身创新创业大潮。

  科技自强自立的集结号已经吹响,加速开发创新创业人才资源,时不我待。打破“抢来抢去”“钱来钱往”的怪圈,要善用风投思维,用更高瞻远瞩的视野和铁杵成针的耐心,保持定力,静心耕耘,创新创业人才队伍自然蓬勃兴起。

  《光明日报》( 2021年05月09日 10版)

[ 责编:李方舟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