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学思践悟】
作者:陈娟(北京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员)
“经师易求,人师难得。”习近平总书记从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之心、弘道追求六个方面深刻阐述了教育家精神,这与他对思政课教师素养提出的“六个要”重要指示,即“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具有高度契合性。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办好思政课的关键在教师。新时代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应当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程,引导广大思政课教师自觉将教育家精神转化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具体实践,为办好思政课提供坚强支撑。
增强思政课教师弘扬教育家精神的思想和行动自觉
教育家精神为思政课教师育人育才提供了价值指引。实践中,应多措并举为培养高素质专业化思政课教师队伍搭建平台、创造条件,以实际举措切实增强思政课教师弘扬教育家精神的思想和行动自觉。
强化教育浸润。把教育家精神培养作为思政课教师的必修课和教育培训的重要任务,推动教育家精神常态化、制度化、长效化融入思政课教师培养培训。统筹规划思政课骨干教师培训、新进教师培训、新修订教材使用培训、实践研修等培养培训类型,依托思政课教师教学研修基地、理论研修基地和实践研修基地等,积极开发教育家精神教学资源,开展教育家精神专题培训,通过集中培训与经常性教育、面对面培训与网络培训、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等多种方式,让思政课教师真正理解和把握教育家精神的重大意义、精神实质与实践要求,使他们理想信念更为坚定、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更为扎实、教书育人水平整体提升,切实做到自觉践行教育家精神,热心从教、精心从教、长期从教、终身从教。
强化评价赋能。用好教育评价这一指挥棒,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根本标准,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紧密结合思政课实际,将教育家精神有机融入思政课教师评价,纳入思政课教师资格准入、招聘引进、职称评聘、导师遴选、评优奖励、项目申报等,构建有利于突出教书育人导向,全面系统、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思政课教师综合评价体系。在科研评价上,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重点评价思政课教师的学术贡献、社会贡献以及支撑思政课教学情况;在教学评价上,向教学一线和教育教学效果突出的思政课教师倾斜,提高思政课教学和教学研究评价占比,把教学参考资料、调查报告、教书育人经验总结等纳入教学和教学研究成果,引导和鼓励思政课教师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研究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实效中。
强化资源支撑。建好学科平台,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同向同行,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优先发展、优势发展、优质发展夯实思政课教师育人育才的学科基础。加强政策倾斜,支持思政课教师自觉践行教育家精神,积极参与实践考察、社会调研、挂职锻炼等,在各类人才计划、团队建设、科研项目、评优表彰、职务评聘、出国访学等方面给予思政课教师重点支持;营造良好氛围,选树、表彰思政课教师践行教育家精神的先进典型,综合运用宣讲报告、事迹报道、专题节目、文艺作品、公益广告等形式,广泛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与突出贡献,传播教育家思想、展现教育家风貌,充分彰显教育家精神的时代价值和永恒魅力,使教育家精神与思政课教师的工作、学习及现实生活相融相通。
把教育家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师教学科研全过程
新时代新征程,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应立足于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使命,始终坚持培育涵养践行教育家精神,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成为教育家精神的坚定信仰者和自觉践行者。
在教育教学中,思政课教师应着眼于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通过创新教学思想、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构建重点突出、贴近实际的教学体系,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与风格。例如,采用启发式、参与式、互动式、案例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生动鲜活的事例、新颖活泼的形式,活跃思政课堂、启发学生思考;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堂实践、校园实践与社会实践,引导和鼓励学生通过自我学习、自我教育拓展课堂教学成果,在基层一线的亲身参与中增强实践能力、树立家国情怀;积极在教学中使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手段,形成网上网下教学互动,让科学理论、正确舆论、优秀文化充盈网络空间。
在科学研究中,思政课教师应自觉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学术导向,秉持至诚报国的理想追求、敢为人先的科学精神、开拓创新的进取意识和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站在时代前沿、学科前沿、教学一线,用高质量科研支撑高质量思政课教学。一方面,加强学术研究。深入研究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大实践中遇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适应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发展趋势,开展跨学科学习与研究,及时将学术研究的创新成果转化为课堂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加强教学研究。将思政课的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改革、队伍建设、学科建设以及教学中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作为重要选题,深入开展教学研究,提升教学质量。
在社会服务中,思政课教师应自觉践行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把教育家精神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积极参与高校的课程思政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心理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资助育人、组织育人等工作,推动主渠道与主阵地的合力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践行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在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中关注时代、关注社会,以厚重的理论、多学科的视角和先进的方法为支撑,围绕全局、战略问题和重点热点难点问题,开展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政策研究。积极开展理论宣讲,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彻底的思想理论,传播主流价值、引导社会舆论,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光明日报》(2025年07月25日 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