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从“以天为幕”到“沉浸式演出”——乌兰牧骑焕新登场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从“以天为幕”到“沉浸式演出”——乌兰牧骑焕新登场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7-25 02:5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文化中国行

  光明日报记者 韩业庭 高平

  在内蒙古群艺馆艺术长廊,观众跟着讲解员的介绍,通过老照片、老物件了解乌兰牧骑的历史。

  一些老照片上的内容让大家不解:七八个乌兰牧骑队员边唱边舞,而他们面前只有三四个观众。“观众怎么这么少?这样演是不是太浪费?”有人窃窃私语。

  讲解员看出大家的疑惑,开口说道:“让我们一起回到60年前,那里会有答案。”

  话音未落,挂着老照片的墙上一扇大门打开,观众随即进入另一个世界:木条板凳、铁皮喇叭、竹壳暖瓶、勒勒车……乌兰牧骑队员们,辗转于广袤戈壁、大漠和草原,以天为幕布、以地为舞台,为广大农牧民送去演出和服务。

  这是内蒙古自治区直属乌兰牧骑与锡林郭勒盟乌兰牧骑联合打造的沉浸式戏剧《乌兰牧骑》演出现场。自6月20日首演以来,该剧每天在内蒙古群艺馆驻场免费上演。没有固定舞台,没有固定观众席,演员们在巨大的演出空间中再现当年乌兰牧骑演出的场景,观众则跟着演员们的脚步走进历史现场。

  1957年6月,第一支乌兰牧骑在内蒙古苏尼特右旗诞生。截至目前,内蒙古共有75支乌兰牧骑。“不漏掉一个蒙古包,不落下一个农牧民”,一直是乌兰牧骑的演出宗旨。按说,乌兰牧骑的舞台应该在草原上、在蒙古包前,如今为何在城市的文化场馆里搞起驻场演出?

  1957年,内蒙古人口城镇化率仅为‌18.70%,而2024年末内蒙古人口城镇化率已达70.73%,大量农牧民进入城市成为市民,即便是牧民,也基本结束游牧状态,转入定居生活。

  “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化,我们必须创新服务方式、拓展服务内容。”内蒙古自治区直属乌兰牧骑团长邢力莉说。

  创新服务方式谈何容易?

  当年,牧区群众文化生活极其匮乏,很多农牧民一辈子没看过电影和演出。乌兰牧骑送去的文化服务犹如甘霖,滋润了农牧民干涸的心灵。“我曾祖母常年卧病在床,眼睛也不好。当年,乌兰牧骑小分队的三个队员,在她床前唱了几首歌,演奏了几首曲子。”锡林郭勒盟观众乌罕图说,“我曾祖母高兴得不得了,一直到晚年还在念叨演出时的情景。”

  如今,电视、电影早已进入普通人的生活,短视频、微短剧等新的娱乐方式更是触手可及。“我们的传统演出方式和演出内容,越来越难以吸引观众。很多演出,观众都是老年人。”邢力莉说。

  当下,沉浸式演出方兴未艾,它打破了传统剧场的时空界限,回应了现代观众对参与性、互动性的文化诉求。“因此,我们将打造沉浸式演出作为创新服务方式的一次尝试。”邢力莉说。

  沉浸式演出演什么?“用今天的话说,乌兰牧骑本身是个大IP,诞生近70年来,它经历了太多故事,创造了太多传奇,比如,从1965年5月到1966年1月,3支乌兰牧骑全国巡回演出队,行程10万多里,走遍27个省(区、市),深入工厂、农村、牧区、部队和井冈山、延安等革命老区,演出近600场,观众近百万人次。”《乌兰牧骑》编剧、导演吴旭说,“《乌兰牧骑》融歌唱、舞蹈、话剧、器乐及多媒体艺术于一体,试图通过再现当年的巡演过程和故事,为观众带来不一样的视听体验。”

  可挑战随之而来。参加演出的内蒙古自治区直属乌兰牧骑队员中,90%为舞蹈演员,还有几个器乐演员,声乐演员只有1个,话剧演员一个都没有。歌唱还好说,大量的话剧内容怎么呈现,成了难题。吴旭记得排练之初,没有任何台词功底的年轻舞蹈演员们,就是不愿开口说话,即使开口,说的台词要么机械生硬、缺乏情感,要么吐字含混不清、吃字吞字。剧团从中央戏剧学院请来台词老师,给演员们上起台词课,从基础发声、语音语调、吐字归音等方面一点一点帮助他们提升台词能力。

  台词问题刚解决,新的问题又出现。“很多演员在户外草原上表演可以,但到了室内舞台不适应,甚至连台步都不会走。”吴旭说,导演团队只能一个人一个人、一个动作一个动作进行指导。

  “几个月的排演,感觉像重新上了一次大学。”演员吴佳说。

  “排这个戏让我们明白,作为乌兰牧骑演员,不能只会跳舞唱歌。”演员包蕊说。

  “我是舞蹈演员,没想到通过排戏,新掌握了一项台词技能。”演员巴雅尔说。

  当年,每支乌兰牧骑队员不多,但个个都是“多面手”,报幕员能唱歌,唱歌的能拉马头琴,拉马头琴的也能顶碗起舞。有的队员演出之余,还能为农牧民理发、修理家电。“客观地说,今天我们的队员跟前辈们相比,在综合素质上存在差距。”邢力莉表示,乌兰牧骑创新文化服务方式,演员们必须提高自身能力,努力做到“一专多能”,排演《乌兰牧骑》不仅是一次演出方式的新尝试,也是一次练兵。

  首演以来,内蒙古群艺馆门前,每天都排起长长的队伍。观众中,有当地市民,有外地游客,也有一些老乌兰牧骑队员。84岁高龄的金花是第一代乌兰牧骑队员,她看到年轻演员们的演出,仿佛看到自己当年的身影。

  演出结束,演员们鞠躬致意,看着孩子们湿透的演出服,金花心疼之余也露出欣慰的笑容。当主持人透露,未来《乌兰牧骑》将打造短小精悍的巡演版本,让更多基层群众看到,金花带头鼓掌,现场随即响起热烈掌声。

  《光明日报》(2025年07月25日 09版)

[ 责编:邢彬 ]
阅读剩余全文(